11月27日,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舉辦「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主題媒體見面會暨現場採訪活動,對我市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問題進行了發布。
「淨土保衛戰」是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法》《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河北省「淨土行動」之「土五十條」,緊緊圍繞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紮實工作,我市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完善土壤汙染防治政策體系
土壤環境質量關係百姓民生福祉,關係國土生態安全,關係國家可持續發展大計。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凝聚共識,強力推動,先後出臺了《衡水市「淨土行動」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衡水市淨土保衛戰工作落實方案(2019-2020年)》,對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籤訂了《土壤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壓實各縣(市、區)各部門責任,確保省下達和全市確定的土壤汙染防治任務落地見效。
加強農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
「你看,這一片原來都是汙染嚴重的土坑和溝渠,現在修復改造成了41畝良田。汙染源化工廠也被關閉,取而代之的是生產高純甜菊糖及其生產線設計安裝為主業的綠色公司。」近日,在冀州區南午村鎮吳呂村東地頭,村黨支部書記馮金海講述著眼前一片地的歷史。汙染區域位於原冀州市第二化工廠所在地,外排汙水流經農田和溝渠坑塘,治理前散發著刺鼻惡臭氣味,對附近農田造成較大汙染,嚴重影響了百姓生活。這塊地的汙染問題,曾是困擾村民20多年的老大難問題,也是人們反映最強烈、最期盼解決的問題。2008年,因為汙染嚴重,當地政府將化工廠關閉,但土地汙染問題卻成為遺留問題。
2016年,當地土壤汙染防治和土壤環境保護工作正式啟動,鑑於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工作的複雜性,冀州積極爭取了中央資金3000萬元來開展此項工作。2018年1月,吳呂村被汙染地塊的治理和修復工作也正式開啟。經過調查,確定了主要汙染物為氯化物。汙染物去除難度較大,修復公司主要通過水泥窯焚燒和原地異位化學氧化處理後回填。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這塊汙染地變為良田,種上了各種農作物,惠及周邊1200多人口,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讚。
在市生態環境局冀州區分局土壤科負責人李茜看來,吳呂村這幾十畝地的問題被如此重視,並不惜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予解決,不僅僅是因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更反映出當地政府和幹部對於綠色發展的深刻認識以及對民生的關注。這種轉變,不僅僅在冀州,在全市都成為一種共識和常態。
近年來,我市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施策、治用結合,圍繞畜禽糞汙、農作物秸稈、廢棄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工作,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綠色農業;著力整治農業面源汙染,繼續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和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85.3%,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2020年,全市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820萬畝次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2%,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了40%以上,小麥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小麥病蟲草防控項目區病蟲統防統治達50%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廢棄農膜回收率預計達到82%以上,農田殘膜「白色汙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時,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全市13個縣(市、區)耕地全部劃分為優先保護類。依託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在優先保護類耕地分區域、按年度、按計劃推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
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
制定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是保障人民群眾「住得安心」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我市著力加強汙染地塊環境監管,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製度,列入名錄的地塊不得作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同時建立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制定印發《衡水市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聯動監管程序》,強化汙染地塊準入管理和土地徵收、收回、收購重點環節風險管控,明確各部門相應監督管理職責。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汙染調查報告的專家評審和國土空間規劃的技術審查,嚴格落實「淨地」供應制度,堅決杜絕「毒地」開發利用。
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
今年,我市將全面實施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列入20項民生實事項目。為高質高效推進治理工作,我市印發了《2020年衡水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專項推進方案》,將年度治理管控任務分配至各縣市區,明確了目標任務、重點工作、保障措施等。堅持抓好典型示範,積極推廣武邑縣「農村廁汙處理一體化模式」、故城縣「廁汙並治、黑灰兼治、分散收集、集中治理、綜合利用」模式和棗強縣「戶收集、村轉運、鄉處理」模式,督促各縣市區在學習其它地區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創新適合的技術路線和治理模式。武邑縣「農村廁汙處理一體化模式」被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生態環境部遴選為農村廁所糞汙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典型模式之一。在此基礎上,我市對各縣市區重點項目和工作進展情況定期調度、定期通報,向進展較慢的縣市區政府及時印發督辦函,加快工作開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1210個村莊的生活汙水治理和3782個村莊的生活汙水管控,提前完成治理管控任務。
大力開展國土綠化
植一棵樹、造一片林、增一抹綠。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構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功能定位,堅守生態、發展和民生三條底線,實施「綠色崛起、生態振興」發展戰略,先後印發了《衡水市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衡水市國土綠化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衡水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等實施方案,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原則,以城市綠化、衡水湖綠化、綠美廊道建設、林業園區建設、村莊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131.34萬畝,佔省下達任務(77萬畝)的170.6%,佔市下達任務(110萬畝)的119.4%,超額完成省市下達造林任務。
立足京津冀重要節點城市發展定位,我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為載體,堅持「量質齊升」發展方式,大力實施「森林進城、森林圍城」戰略;按照衡水湖環湖綠化規劃,依法依規開展環湖林帶建設、生態節點打造和遷村還綠工程,建設生態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按照「立體綠化、彩色綠化、多樹種綠化」的要求,優化廊道綠化樹種結構和空間布局;按照「高效集中、生態集約、興林富民」的原則,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以創建國家和省級森林鄉村為引領,建設森林鄉村示範區,積極推進環村林建設及住宅庭院、道路街巷、溝渠隙地和廣場遊園等綠化;以提升生態防護功能為目標,按照「有路有渠就有樹」的原則,以改造退化防護林為基礎,不斷提高農田防護林建設成效。
從大運河畔到滹沱河兩岸,從衡水湖周邊到冀中平原腹地,從繁華城市到美麗鄉村,衡水大地處處被綠色渲染,生態宜居的圖景如畫卷般清晰呈現,也繪就了全面小康的生態底色……
本報記者 周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