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馬雲提出來的概念,我們人類很有可能讓自己的壽命大幅延長到120歲-150歲,並且有人還提出了人類可以永生的概念。要知道,在此之前,只有信「春哥」才能「得永生」,現在上上淘寶就給辦了。
這話聽起來當然是件好事,無論是誰都希望自己可以活得久一點,但其實也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您想想,如果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已經衰老枯竭的軀體,在無聊中等待死去,這也是一種殘酷。
其實人類在漫長追求長生的道路上,曾付出過巨大的代價,比如中國的歷代帝王,有很多都是因為尋仙問藥搭上性命的。
對於對抗死亡這件事兒上,人類早就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就是留下了一些東西在這個世上。比如說知識、音樂、文字、藝術品、收藏物件兒等等。這些作品因為都承載著創作者的靈感以及情感,所以也是你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得到「永生」的載體。比如說150年之後,當有一個年輕人走進博物館的時候,指著展櫃裡面說:看,這是我爺爺的爺爺盤過的核桃。
前年有一部電影《尋夢環遊記》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它講的是人一旦死去,在另外一個世界裡依然存在,直到原來活著的世界裡已經沒有任何人再記得他,他才算真正的死去。
當時這個世界觀給四目哥的震撼不亞於「脫胎換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叫「永垂不朽」,什麼叫千古流芳。那些古往今來,能被我們記住的名字和事跡的,不就是他們永遠活在了我們的世界中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永生。
其實這個道理古人比我們更明白,所以才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詩句。當你明白了這個概念,你就會發現,原來那些「捨身取義」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愚鈍也不是真的沒有所圖,當然您也可以認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初中寫作文的時候,語文老師應該都說過,一篇作文的好壞,結尾是最為重要的,長大之後我才發現,原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或是一部經典的電影,結局往往都是全篇中最大的手筆。其實人又何嘗不是,一個人的結局,當退場的時刻到來時,是以什麼樣的姿態和這個世界告別的,這是會被世人長久記憶的,所以有一個詞叫「晚節不保」。說的就是那些本來很風光的人在退場的時候,結局都不是很體面。讓人聽起來都有點扼腕嘆息的意思。
當你真的明白結局的意義就可以更加坦然地面對,這也許能讓你的人生更加通透。
能夠達到這一境界的,除了閱歷和修養之外工具也並不可少,比如說文玩和收藏就是其中一種,我們可以發現,在收藏家中,捐贈自己全部藏品的人非常之多,因為他們透過收藏看明白了價值與價值的區別,也懂得了佔有和擁有的不同。
在收藏家中,前有張伯駒,後有王世襄,包括現在的馬未都、成龍和海巖都承諾將自己收藏的全部藏品無償捐出,他們的名字終會變成我們中華文明中的一盞燈,雖然它未必能照亮整片夜空,但足以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