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陽,俗語:「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準確嗎?

2020-12-18 棒奔霸

導讀:今日重陽,俗語:「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準確嗎?

今天是九九重陽節,也是秋高氣爽出遊的最佳季節。重陽節也被稱為老人節,是尊敬老人的一個節日,在重陽節這一天。對於老人關愛的活動非常的多。在我們村今天早晨就發動了50人一起包餃子。在村口支起來了三口大鍋,村裡或者是鄰村只要是超過60歲的老人,都可以前來吃豬肉大蔥的新鮮餃子。熱熱鬧鬧的一起度過這個重陽節。在農村關於重陽節的俗語也相當的多,很多都是關於天氣走勢的。其中就有一句俗語叫做:「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說的準確嗎?

重陽晴,一冬凌:這句俗語說的是如果在重陽節這一天,出現天氣晴朗,萬裡無雲一派青睞的天氣,那麼這個冬天將會比較的冷,寒冷的冬天不但溫度低,而且出現降水的頻率還很大,低溫導致降水凝結成冰,所謂冰凌,路面溼滑,江河湖泊冰封一片,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冬天。

對於寒冷的冬天農村老人說是好事,農村有句老話叫做:該冷不冷,不成年景。冬天該冷的時候越冷越好,冬季寒冷的低溫能夠將蟄伏在土壤裡面的害蟲凍死。從而在來年的時候蟲害出現的較少,低溫再加上充沛的降水,能夠給越冬的莊稼很好的水分滋養,也被叫做麥苗蓋上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寒冷多雨雪的冬季對於農業生產是極為有利的。

重陽陰,一冬溫:如果在重陽節這一天,出現了陰雨天氣,那麼在之後的整個冬天,將會比較的暖和。一點都不冷,暖烘烘的冬天來臨,帶來的危害是很直觀的。這樣的天氣對于越冬的莊稼危害很大。乾燥溫暖的冬天,缺少了降水,而且很容易引發蟲害的滋生。對於來年的收穫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會出現歉收的情況出現。

這句老話也是帶有強烈的地域性,只限於局部地區,俗語之中還有其他的此類描述,說法正好跟這句想法,譬如像:重陽晴,一冬晴;重陽陰,一冬冰。這句老話描述為重陽晴天,那麼這個冬天也是比較暖和的冬季,缺少降水,而重陽節這一天是陰天的話,那麼這個冬天才會比較的冷,整個冬天都會在冰凍之中度過。所以農諺往往具有很強的局域性。並不能作為全面地使用。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半冬幹:重陽節下不下雨,對於之後的冬季影響很大,這句俗語說的是,如果在重陽節這一天沒有出現降雨,那麼就要看之後的九月十三這一天,如果九月十三或者是重陽節出現降雨,那麼這個冬天將會降水頗豐,是個寒冷的冬季,如果重陽節和九月十三都是大晴天,那麼這個冬季很有可能會是一個比較乾旱的冬季。缺少降水,而且比較的暖和。

今年這個冬天好像與眾不同,諸多的消息說今年將會是60年不遇的冷冬,主要原因是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所以將會出現比較寒冷的冬天,至於是不是冷冬,諸多說法不一,隨著天氣的逐漸變冷,防寒保暖才是最需要注意的,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放晴一冬凌」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這裡除了每天能欣賞原生態的環境外,還能聽到許多耐人尋味的俗語,比如說「不看家中寶,單看門前草」,說的是,要看一個家庭能否長期富裕下去,家中有多少金銀財寶是次要的,關鍵要看門前是否有雜草,如果連自家門前都是懶得除掉,那麼則說明這個人十分藍短,即使家產萬貫也是揮霍不了多久的。朗朗上口的同時讓人也悟出一些道理,我想這就是俗語的魅力吧。
  • 農曆九月到,俗語「九月初一霜害人,重陽無雨一冬晴」,啥意思?
    而農曆九月到來,農村有關於很多九月的氣候諺語,其中「九月初一霜害人,重陽無雨一冬晴」,這是什麼意思?九月初一和重陽天氣對後期農業有何影響? 確切的說他是一種陰陽合曆,是按照月相的變化周期為月的長度,再參考太陽回歸年為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三年一閏」來和回歸年相適應相互平衡。 而進入農曆九月也就離霜降不遠了,在農村人們都說「九月初一霜害人,乍重陽無雨一冬晴」,這是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具體指什麼?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具體指什麼?在我們廣大農村,很多俗語都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經驗的總結,特別是對於氣候的預測,人們也有著更好的認識。現在就到了夏至節氣了,而且夏至三庚,便入三伏,三伏天也隨之而來,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天氣,這段時間天氣往往比較潮溼、悶熱,這樣的天氣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 「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啥意思?老農說今年可能是冷冬
    我們不妨從農村裡流傳的一些農諺來找一找答案!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這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並且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的農諺。其字面的意思是說,在農曆九月份如果陰雨的天氣比較多,那在冬季就會比較的溫暖,也就是說這個冬天是暖冬。反之如果九月份的晴天比陰雨天要多,那冬季就會比較的寒冷,很有可能就是冷冬。
  • 農村俗語「不怕重陽連陰雨,就怕十三一天晴」,什麼意思?
    劉大爺是村裡的「種植能手」,靠著豐富的經驗以及俗語農諺的指導,每年收成都比別人的多。這兩天,重陽過後,劉大爺有些心緒不寧,估計心裡是想到了一些事。小編好奇的和劉大爺攀談著,劉大爺說,重陽節過去了,天氣雖然冷了,陰天但是沒有降雨,只能看看九月十三了,如果還不降雨,那麼可能今年冬天要出現乾旱!這對咱農民來說,可不是件好事!這三句俗語,可以說明情況。
  • 俗語「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
    但是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條件比較差,也沒有天氣預報,不能準確的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好在農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當中,已經發現了很多天氣變化的規律,並且用簡單易懂的俗語表達了出來,供後代的人參考。下面這句俗語:「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這是什麼意思?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呢?
  • 「立夏無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是什麼意思?立夏下雨好嗎?
    農村俗語:「立夏無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就可以了解到立夏這一天如果不下雨的話,那麼接下來進入的三伏天氣就會是非常炎熱的。重陽日這一天如果不下雨的話,那麼整個冬天就是一個乾冷的冬天,也是一個乾旱的冬天。儘管這種說法並不是100%的準確,可是這是人們在生活總結出來的概率性的事件,也應該是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 俗語「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有何深意?古人智慧令人讚嘆
    文 子墨俗語「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有何深意?根據這句俗語,只要留意9月時節的一些細微現象,就能在冬天來臨之前提前知曉今年的冬季氣候情況。這句俗語是「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那麼它有何深意?是否又有真正蘊含的科學道理?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解答吧。
  • 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說的是什麼意思?
    既然我國的農業基礎十分的雄厚,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自然是少不了有關於農業的文化習俗,畢竟古人們的創造力和智慧還是非常強大的,24節氣就是跟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這句俗語就是結合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還有24節氣中的「立冬」,來總結農業生產的規律。
  • 今日立冬,農諺「立冬一日晴,一冬凌」何意?立冬晴天是寒冬嗎?
    在農村中關於立冬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立冬一日晴,一冬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立冬晴天是寒冬的徵兆嗎? 農村俗語「立冬一日晴,一冬凌」的意思是,如果立冬當天是晴天的話,那麼今年的冬天會很寒冷,整個冬季降雪會很多,一整個冬天將會被寒冷的冰塊所覆蓋。
  • 農村老人常說冬冷看立冬、立冬晴、一冬凌是什麼意思?你們知道嗎
    文/隨風飄散老人言:兩春夾一冬,十個牛圈九個空,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都知道農村的空氣是非常好,而且還有很多花花草草和很多野生動物,除了這些,農民還有數量非常多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以前的農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而創造出來,然後經過一代一代傳下來,在這過程中有很多的俗語都消失了,但是現在人們知道的俗語也是不少的,其中有的俗語是關於做人做事的,也有的俗語是關於教育的,還有的俗語是關於天氣的。
  • 農諺「吃了重陽酒,夜活帶勁揪」,啥意思?有道理嗎?
    民間諺語多,涉及重陽的農諺也不少,「吃了重陽酒,夜活帶勁揪」就是其中之一。為什麼說「吃了重陽酒,夜活帶勁揪」?「吃了重陽酒,夜活帶勁揪」又是啥意思?道理在哪?你可以往下看!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九九歸真,一元肇始。
  • 菊香蓼藍氤氳 重陽寒露雅遇
    蕭蕭秋意重,依依寒色濃,鴻雁捎帶著祝福南飛,楓紅,菊黃,濃烈的秋天就如高度數的酒,一杯解渴,再飲微醺,三飲沉醉!在重陽節以菊花釀酒,則稱菊花酒。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 立冬將至,農村俗語立冬陰,一冬溫是啥意思?今年是暖冬嗎?
    因為立冬節氣代表著冬季的開始,所以在農村有著看立冬節氣時的天氣來推測冬季寒冷與否的俗語,比如農村俗語「立冬陰,一冬溫」,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會是暖冬,還是冷冬呢? 其實這句俗語總共有兩句話,立冬陰,一冬溫只是前一句,後一句為立冬晴,一冬風,這整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在立冬節氣這一天是陰天的話,那麼今年整個冬天降雪颳風的日子比較少,天氣比較暖和
  • 立冬將至,「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今年是冷冬嗎?
    立冬節氣到來後會有兩個明顯變化:一是溫度持續下降,寒霜出現頻率增加,局部地區出現降雪;二是晝夜溫差會明顯增大,要注意日常保暖工作。相比霜降來說,立冬以後溫度下降會非常明顯,做好防寒工作很有必要。今年立冬是在十一月七日,農曆的九月二十日。現在距離立冬不過就是幾天時間,大家應該早就感受到霜降後的溫度變化。
  • 【今日重陽】年年登高,你知道為什麼嗎?
    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 無雨有風是重陽最佳天氣,九十高齡的李永紹說,即便是狂風也無妨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在李永紹的重陽系列詩中,以「重陽無菊」為題的佔大多數,字裡行間皆是遺憾。如《重陽無菊且雨》:「頗怪天公忘菊期,菊英枯盡剩東籬。無花無酒兼無興,況復霏微雨四垂。」清任熊姚大梅詩意圖冊之「藝菊」紙本設色本幅縱二七·三釐米橫三二·八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年重陽竟逢菊花開盡,詩人認為這得怪罪天公未協調好時序與花期,無花無酒的重陽還有何興致可言?詩人完全失卻了「晴日對花」的萬丈豪情。
  • 今日重陽!為何要「遍插茱萸」,你知道嗎?
    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在這一時節的感受展開。重陽起源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
  • 今日重陽,孝老敬親
    一、陪伴老人 孝老敬親「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因此,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人節」、「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一天陪伴是最長情的對白。
  • 重陽有菊秋意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數字亦分陰陽,雙數屬陰,單數屬陽。農曆九月初九,便稱做重陽。一杯今日醉,萬裡故園心。」(唐·韋莊《婺州水館重陽日作》)重陽,在唐代被人們稱做嘉節、佳節,是一個歡慶豐收與登高賞秋的日子,與老人、敬老還沒啥無關。「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花與季節,似乎有一種默契。每一個季節,甚至每一個時令,都會有一種花為它代言。比如中秋時節,便有丹桂飄香。至於重陽,菊花怒放,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