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慄縣長劉政鴻要在縣境內的馬家莊興建「馬英九奮鬥館」,引發爭議。劉縣長決定將館名改為「族群融合紀念館」,但建館意志不變。
反對者認為,劉縣長此舉,是拍馬「總統」馬屁;劉縣長的說法是:馬英九當選後,已有大陸和島內的遊客,紛紛到馬家莊參訪,使只有十八戶人家的馬家莊頓時熱鬧起來。但馬家莊對外只有一條雙線通路,連公廁都沒有,為了迎接觀光客到來,必要的公共建設,自然非具備不可。
至於被簡稱為「馬奮館」的「馬英九奮鬥館」,從吸引觀光客的招商角度來看,不啻為重要資源,館內將馬英九從學生到「總統」的歷程,透過文字、圖像呈現,此外還有馬英九相關商品,如公仔、紀念衫、吊飾等,馬英九有許多粉絲,這個專屬館,當然有賣點。
中華日報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批評劉縣長拍馬屁,顯然又是選舉語言。理由如下:
一、以名人之名建館,中外十分普遍,如莎士比亞、貝多芬、魯迅、胡適皆有紀念館。這未必獨厚亡者,活著的人,如有「籃球大帝」之稱的邁克兒·喬丹,在芝加哥就有專屬館,「披頭四」在英國也有,至於」蠟像館「則到處可見。若謂此舉為拍馬屁,那麼,前來參觀的人,豈不成為「馬屁群」?
二、苗慄為農業縣,能吸引外人前來觀光的資源不多,劉縣長藉馬英九的知名度創造觀光效益,十分具有創意,且事實已證明,即使紀念館未動工,道路未拓寬,人潮已經湧現,做為地方首長,豈能置此商機於不顧?
三、地方建設屬地方首長行政裁量權,有權監督他的,一是民意,二是「議會」,只要獲得在地多數民意支持,經費在「議會」過關,旁人就無置喙餘地。因此,當「行政院長」劉兆玄接受民進黨「立委」質詢時,表示「如果苗慄縣報上來,『行政院』不會準」,劉縣長就說:「我們不靠『中央』!」苗慄縣不期待「中央」補助,經費自籌,那麼,本著地方自治精神,連馬「總統」也無從反對了。
四、民進黨杯葛劉政鴻的切入點,是「行政院」為擴大內需,所分配給地方的建設經費,認為劉縣長把錢用錯了地方。劉縣長的「不靠中央」之說,透露他可能會委外經營或採BOT方式,預估建設經費約一億兩千餘萬,數字不大,一旦採公開招標,當不乏民間人士參與投資,其時也,民進黨還有甚麼理由反對?
如前所述,苗慄縣多數民意才是這項建設是否興工的關鍵;根據媒體報導,該縣縣議會和各鄉鎮市長曾聚會高呼支持,並為劉縣長遭某些媒體、名嘴惡意攻擊共鳴不平。由此看來,劉政鴻已拿定主意,不可能回頭。
另有民進黨「立委」見縫插針,告訴劉兆玄:「這是地方對抗『中央』!」劉當即淡淡回應:「這個不用你擔心。」民進黨藉機挑撥,顯然計不能逞。
民進黨「執政」八年,搞垮臺灣經濟,地方政府受苦最深,建設經費拮据,甚至舉債施政。馬當局以發展經濟為首要目標,兩岸周末包機和陸客來臺,即將兌現,地方政府把握良機拚經濟,是負責任的表現。劉政鴻以數據顯示,開發馬家莊後的經濟效益無限,說三道四的人,還是閉嘴吧!
責任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