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宋朝都城開封,擄走了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宋朝宗室三千餘人,幾乎將宋徽宗的直系血脈一網打盡。好在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外出招兵,躲過了這場劫難。趙構倖免於難,不僅是他個人的幸運,也可以說是整個宋朝的幸運,他使宋朝軍民有了效忠的對象,不至於一盤散沙,徹底亡於金人之手。
靖康之變後,趙構成了宋朝皇位當之無愧的繼承人,宋朝大臣遂擁立趙構在南京登基,仍以宋為國號,史稱南宋。和北宋相比,南宋的領土進一步縮小,南部和西南邊界並沒有什麼變化,但北部邊界卻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第二次紹興合議之後,宋金邊境被穩定在了淮河至大散關一線,晉冀魯豫基本成了金人的地盤。
此時南宋的國土面積約為200萬平方公裡,但由於長江以北連年戰亂,土地無法開墾,南宋的主要人口都生活在長江以南。再加上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苟且偷安,直把杭州作汴州,所以在歷史上,人們對南宋的評價普遍很低,將其稱為一個偏安江南的王朝,和東晉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並列。不過南宋也有一定的閃光點,並非一無是處,就比如南宋的人口規模。
南宋時期,我國人口約為8060萬。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八千萬人似乎不值一提,但在一千年前,這個人口規模可以說是非常多了。先來看我國曆朝歷代的對比。唐朝天寶年間人口峰值為8050萬人,和南宋基本持平,終元一朝,人口也沒超過九千萬。明朝人口峰值在明末,約為兩億人,前期也是一億左右。由此可見,在16世紀之前,一億人口幾乎已是我國人口的極限。再來看世界同時期的人口對比,南宋時期,全世界不過三億人口,整個歐洲大約只有兩千萬人。但無論是歐洲,還是唐元明,面積都比南宋大得多,那麼南宋靠什麼養活了八千萬人口呢?
具體有三個方面。第一南宋基礎好。不同於其他王朝,南宋並不是憑空建立,而是建立在北宋的基礎之上。北宋重文輕武,自從宋太宗在高粱河葬送了宋初的精銳之後,宋朝就基本失去了對外擴張的實力。所以面對有限的國土,北宋不得不加大對江南的開發力度,開始興修水利,鼓勵墾荒,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在南方新建的水利工程達到了九百個,是唐朝時期的五倍以上。到了北宋末年,南方地區已經非常繁榮。而北宋的滅亡,只是北方遭到了破壞,並沒有影響南方的發展。
第二,南方耕地充足。得益於北宋對江南的開發,南方耕地面積較宋初翻了一番,南宋立國後,又加大了對耕地的開墾力度。當時江西耕地的開墾,已經達到了後世80%,浙皖兩省耕地的開墾,也達到了後世的70%。據統計,南宋的耕地面積達到了700萬頃,這些耕地多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氣候適宜,水源充足,直到今天也是重要的糧食產區。當時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等地,稻米產量都很大,甚至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可以說,宋朝正是利用了這些優質土地,養活了如此之多的人口。
第三,南宋重視生產技術的革新。南宋時期推廣了稻麥二熟制為主的連作制及精耕細作的耕作模式,有效提高了糧食單產和總產,當時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唐代提高了兩至三倍,總體發展水平大大超過了唐代,從而使江浙地區成了當時中國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不過南宋時期,戰爭頻繁,糧食壓力和軍費開支都很大,好在南宋不僅重視農業,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水平也達到了歷史之最,再加上宋人的辛勤勞動,都使得南宋可以養活八千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