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被俘虜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怎麼樣了?

2020-12-14 騰訊網

甲午戰爭後被俘虜到日本的清軍將士,他們能有什麼未來?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已經有了一個同樣的答案,兩個字,很慘!要知道小日本是比較殘忍的,從二戰時的南京大屠殺就可以看出來其骨子裡的嗜血。

說起清朝,相信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腐敗吧。那個時候的清朝因為乾隆夜郎自大,認為天朝物產豐盈,應有盡有,於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國家和世界脫軌,錯過了改革變強的最佳時期,慢慢的就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逐漸被世界淘汰。

正當西方列強國家革命變強時,清朝這個時候正是奢靡成風的時候,上至皇室下至貴族,當官的無論大官小官都是貪腐成群,老百姓的生活過的水深火熱。也正是這個時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國力日漸變得強大。1888年日本國內工業革命達到高潮隨,急需對外進行資本輸出,因為日本市場較小,國家資源貧乏,所以國內舊勢力矛盾不斷上升,以日本天皇為首的統治集團就開始對外擴張,以此來解決國內矛盾問題。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開始制定「清國徵討計劃」。而這個時候清軍也開始進行洋務運動,也建立了北洋水師,可是清朝沒有像日本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沒有走上強國之路。加上那個時候的清朝政治十分腐敗,官場中各種爾虞我詐,國家軍事力量內強外幹。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這個具有野心的國家,也開始對中國蠢蠢欲動。隨後的日子裡,清朝被慈禧太后統治,國家變得就更加腐敗,西方列強也開始侵略中國,隨後打響了一系列的戰爭。滿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進攻下,毫無還手之力,和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國家開始變得支離破碎。

1894年也稱甲午年,歷史上著名的甲午戰爭開始了,日軍和清軍雙方共投入約為40萬軍力,戰爭持續了大約9個月左右,最終還是以清軍落敗收場。這場戰爭中,戰敗的清軍被日軍俘虜的人數大約有1800人左右,其中大約有1000人左右被押回到了日本本土,另外的800人被關到了海城的戰俘營裡面。

對於那些在戰場上不願意屈服的,或者是那些受了重傷的清兵,大多數都被日本當場槍斃了,活下來當俘虜的也就被日軍帶了回去。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那些被帶到日本的清兵下場如何?

一、把俘虜遊街示眾,當眾凌辱。甲午戰爭的第一站在上海打響,也就是豐島海戰。此戰中清軍其他兩艘戰艦一傷一逃,剩下的「操江」艦被日軍俘虜,艦長王永發和其70多名船員一起被帶到日本。

這也是第一批被日軍俘虜的清軍,在押送第一批戰虜靠近岸邊的時候,日軍的戰艦就開始鳴笛,吹號角,讓本土的居民前來觀看,充滿了炫耀之意。到了本土,日軍便開始押送著這些清軍進行遊街示眾,當眾對清軍進行凌辱,最後將這些俘虜囚禁在佐世保海軍監獄中,做法十分令人反感。

二、為了宣傳自己的文明形象,「優待俘虜」。

甲午時期為了和西方列強一樣擠入強國行列,日本便開始對外宣傳自己是文明國家,而且早在1886年就以加入國際紅十字會,所以塑造一個文明的大國形象對日本而言是非常必要。於是小本日就準備「善待」其中的一部分俘虜,這些人就成了日本「作秀」的對象。

在西方記者的報導下,日軍對這押送回國的幾百名俘虜還是不錯的,他們被關押在戰俘營裡面,不僅有吃有喝,並且還不要做體力活,而且還會有一些生活物資的補助。不過這些美好的畫面,也只是在西方記者拍照的情況下才會有的,西方記者不在的時候,情況也就未知了。

但千萬不要以為日本人是仁慈,補助的物資和運輸俘虜回國的費用,全部都是由清政府來承擔,日本沒有付過一分錢。不過隨著甲午戰爭到了後期,日軍軍資緊張,這些俘虜對日軍來說,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了,生活也開始變得悽慘起來。後來日本向清政府交還這部分戰俘時,卻少了200多人,可能是被虐待而死。

三、被關押在日本的寺廟裡面。隨著後續大大小小戰役的進行,日軍俘虜了更多的清軍,因為佐世保海軍監獄容不下那麼多人,於是日本就開始徵用國內的一些寺廟作為監獄,關押這些清軍,寺廟的生活條件也不是那麼的好,生活比較清苦,還要每天做苦役。其中有一個叫滋賀大津的本願寺,這裡是專門關押那些患有傳染病的清軍,在這裡,這些清軍得不到醫治不說,而且還要飽受疾病的折磨,只能慢慢的被折磨致死。

四、僥倖活了下來,最後回國。最後的一部分人便是熬過日本非人的折磨,最終活下來的幸運兒。在籤訂馬關條約時被提前釋放回國,在這期間被俘虜的大約有1900人,最終回到國家的也就只有900多人,其中1000左右的人則死於非命。

最後這些回到國家的清軍後半生也十分的悽慘,因為能活著回來的清軍,有幾個不是疾病纏身?身體有所缺陷的?並且還得背著戰俘的名義,也會被自然為天朝的滿清認為是奇恥大辱,後期的生活也可想而知,歧視是必不可少的。

五、被日本作為工具,進行藥物試驗。

這點當然也只是猜測,這部分人應該佔很少數,但也不排除這個可能性,畢竟二戰時期731細菌部隊那可是臭名昭著。所以很可能這些俘虜被日軍用來做藥物試驗,生活肯定也好不到哪去。特別是進行藥物試驗的時候,很有可能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最終意外死亡。

說到這裡,確實為那些被俘虜的清軍感到悲哀。俘虜期間遭到非人的折磨和虐待就算了,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也要被國家的人歧視,甚至體恤金和工作都沒有。一個國家的軍人既然有如此待遇,試問清政府這樣的做法,又能奢求誰來保衛國家呢?

勿忘國恥,在未來的日子裡,難免不會出現製造煙幕,製造混亂,以便混水摸魚,從中漁利的,狂傲自大,目中無人的民族,對它們這樣的卑鄙無恥之徒,我們必須時刻準備著,警惕著!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段歷史,它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無法用筆墨來形容,人員與物質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打擊,則是民族自信心與國家驕傲的喪失。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挑起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完敗而結束。歷時近一年的戰爭,清軍共有清軍19148人死亡,5308人負傷,1790人被俘。
  •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被俘虜的清軍將士,在日本都受到了何種對待
    比如1894年,嶄新的甲午年,卻爆發了一場充滿了硝煙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日本在這個時候已經確定國家走資本主義的發展路線,他們制定了「大陸政策」,開始了戰爭。面對日本人窮兇極惡的攻擊,早已腐朽不堪的清朝怎麼可能會是對手,清朝在戰爭中連連敗退,最後以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而告終。
  •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戰俘都去了哪裡?
    清軍最大一批戰俘則出現在平壤戰役中。1894年9月15日,日軍在三個地點發動對清軍的總攻。清軍主帥葉志超被日本的攻勢嚇尿,午夜冒雨率部隊北逃。遭日軍阻擊,傷亡慘重。其中大約有683名清軍成為日軍俘虜。根據清軍被俘千餘人推測,這批戰俘很可能是數量最大的一批戰俘。
  • 日本大阪公墓裡葬著6位清軍戰俘,還立了碑,因此留下6個平凡名字
    可是日本人就曾經為大清軍人立碑,而且當時他們跟大清是交戰國,有人一定會說你不是說夢話,日本怎麼會費時費力為敵國將士立碑?日本為大清將士立碑的事確實存在,它就發生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對效法了千年的老師中國開始鄙視到家,萌生了侵吞中國的念頭。在海戰中日軍獲得不少戰利品,其中至少包括一千名(一說兩千,但可信度不如一千這個數字,故採信前者)以上的清軍俘虜被帶回日本。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
  • 甲午戰爭,如果清軍再堅持幾個月會怎麼樣?日本會亡國麼?
    而最為恥辱,最為可惜的一戰就是甲午戰爭,敗給了幾千年的小弟日本,使得大清顏面盡失,面臨列強瓜分,亡國滅種的危機。而甲午戰爭只打了10個月,清政府就匆忙投降,如果繼續打下去會怎麼樣?日本會亡國麼?首先我們來看下,在清政府決定割地賠款,投降前,中日兩軍的狀況。此時甲午戰爭打了10個月,從海上來看,日軍完勝,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但是在陸軍上,日軍可謂是危機四伏。
  •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這樣對待俘虜的清軍,結果讓他們都不想回來
    不管是在什麼樣的戰爭中,有死亡的人數,自然也有很多被俘虜的人數。就在這場戰爭中有很多的清軍官兵就被日本軍隊給俘虜了,很多人可能以為日本人不會好好對待這些俘虜的,畢竟日本在後來的中國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但其實是,這些被抓的俘虜待遇還是比較好的,日本方面也沒有對他們進行什麼苛待。
  • 記住它吧:摩天嶺大捷,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唯一的一場勝利
    發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完敗籤訂《馬關條約》而結束。這場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是巨大的,朝鮮完全落入日本之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臺灣被割讓日本。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從甲午戰爭開始,就暴露出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本性,旅順大屠殺與九一八事變後在遼寧阜新、撫順發生的萬人坑以及後來的南京大屠殺,在本質上別無二致。如此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在當時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算和揭露,這也是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肆意殺戮的重要原因。」  9月11日,盤錦田莊臺鎮甲午戰爭陸地遺址。清軍殉國將士墓,靜靜地安放在一大片玉米地的懷抱中。
  • 甲午戰爭前清軍動員制度落後 軍隊如烏合之眾
    1873年,日本政府正式頒布了《徵兵令》,規定日本男性公民不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都有為國服兵役的義務,從而建立了以普遍義務為原則的武裝力量平戰時補充制度——國民義務兵役制。甲午戰爭中,多名適合兵役條件的皇室成員應徵入伍,並且參加了戰爭。國民義務兵役制的確立,為日本建立近代動員制度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確立了義務兵役制之後,日本人又學習德國人建立了先進的預備役制度。
  • 甲午戰爭中清軍主帥葉志超在國內打仗很猛,為了碰見日軍就慫了?
    (葉志超)然而在甲午戰爭時期,葉志超在日軍面前卻極為軟弱膽怯,甚至在平壤之戰中棄城而逃,一路狂奔逃回國內,與往日膽識無雙的形象嚴重不符。他明白清軍打不過日軍,更何況日軍人多,漢城無論如何都守不住,死守漢城就是送死,而且是毫無價值的送死。拿下漢城後日軍又取得了牙山海戰的勝利,日本陸軍不用再擔心清軍從海上偷襲自己身後,於是開始全力北上。對此清廷急忙調集隸屬於淮軍系統的毅軍、盛軍、練軍共13500多人進入朝鮮,與漢城潰逃的清軍共計1.5萬人阻擊日軍,葉志超便是這支清軍的統帥。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慘敗,清軍陸戰情況如何?輸得更慘
    雖然清軍很快壓制住了日軍,但是在之後的《濟物浦條約》中日本卻獲得了在朝鮮駐軍的權力。 1884年年底朝鮮開化黨又爆發了甲申政變,清軍武力介入其中,日本也欲參與其中。1885年中日籤署《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其中規定: 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執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此條款直接承認了日本和清國擁有一樣出兵朝鮮的權力,為日後甲午戰爭埋下了伏筆。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從甲午戰爭開始,就暴露出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本性,旅順大屠殺與九一八事變後在遼寧阜新、撫順發生的萬人坑以及後來的南京大屠殺,在本質上別無二致。如此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在當時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算和揭露,這也是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肆意殺戮的重要原因。」  9月11日,盤錦田莊臺鎮甲午戰爭陸地遺址。清軍殉國將士墓,靜靜地安放在一大片玉米地的懷抱中。
  • 甲午戰爭時期,數十萬清軍為何沒有數萬臺灣義軍消滅的日寇多
    一場戰爭下來,清軍傷亡大約四萬,雖然日軍傷亡也高達1.3萬,但日本90%的傷亡來自疾病,戰死的日軍僅僅1400多人。也就是說,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消滅的日軍才一千多人,中日的傷亡比簡直高的嚇人。而在不久後臺灣軍民自發組織的抗日運動乙未戰爭中,臨時拼湊起來的數萬臺灣義軍和日軍血戰五個月,竟然消滅了4000多名日軍,還擊斃了日本天皇的叔叔、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整個乙未戰爭中日軍的傷亡超過3.2萬人,遠遠高於甲午戰爭中的傷亡。那麼為何數十萬裝備精良的清軍竟然沒有數萬臺灣「民兵」消滅的日寇多?第一,作戰對象不同。
  • 甲午戰爭清軍30萬,日軍6萬,為何被會被日軍從朝鮮打到山海關?
    甲午戰爭的失敗,其中一點也是因為清政府的昏暈無能,慈禧只知道享樂。當時清政府擁有的實力,完全可以和日本對抗,但是清朝卻不敢動手,只知道講和。在甲午戰爭之中,在鴨綠江對抗的時候,為什麼清軍30萬人還打不過日軍6萬人?甚至還被日軍打到山海關。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說道說道吧。
  • 甲午戰爭時,日軍打掃戰場發現一封清軍家書
    中日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0多年了,此戰對中日兩國的近代國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經此一戰,一躍成為東亞地區霸主,而中國則墜落入谷底,西方列強紛紛掀起勢力範圍劃割。
  • 甲午戰爭時清軍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結果讓人難以置信
    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開啟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清政府的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後來甚至擁有強大的北洋水師,當時幾乎可以說是亞洲最強海軍。結果大好局面依舊讓腐朽的清政府打的稀爛,在和日本的交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戰敗告終,不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陣亡清軍更高達4萬人,那麼與之交戰的勝利者日軍又傷亡多少人呢?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比如說日軍在平壤之戰共繳獲了各類連發步槍550支,單發步槍409支,火繩槍201支,這新式的連發步槍不到一半。
  • 【國保單位】甲午戰爭在田莊臺(四)甲午末戰殉國將士墓
  • 甲午戰爭時期,數十萬清軍為何沒有數萬臺灣義軍消滅的日寇多
    一場戰爭下來,清軍傷亡大約四萬,雖然日軍傷亡也高達1.3萬,但日本90%的傷亡來自疾病,戰死的日軍僅僅1400多人。也就是說,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消滅的日軍才一千多人,中日的傷亡比簡直高的嚇人。而在不久後臺灣軍民自發組織的抗日運動乙未戰爭中,臨時拼湊起來的數萬臺灣義軍和日軍血戰五個月,竟然消滅了4000多名日軍,還擊斃了日本天皇的叔叔、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整個乙未戰爭中日軍的傷亡超過3.2萬人,遠遠高於甲午戰爭中的傷亡。那麼為何數十萬裝備精良的清軍竟然沒有數萬臺灣「民兵」消滅的日寇多?第一,作戰對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