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專欄】
貧寒小夥考上北郵先想報答爺爺:要讓他感到生活中除了苦還有甜
原創作者|一鳴
刷微博時看到一則消息,非常感動。
家住黑龍江林甸的沈凱鴻,2019年以634分的好成績被北京郵電大學錄取。
沈凱鴻來自於一個特殊的家庭,4歲時父母就離婚了,他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奶奶常年有病,生活的重擔落在體重只有80斤的爺爺身上。爺爺靠在建築工地做工掙錢養活一家人。
常年的營養不足,使得沈凱鴻長的非常瘦弱。他平時很少向爺爺要錢,在家裡也非常勤快,有好吃好喝的都想著爺爺。
他非常懂事地說,對生活沒有什麼要求,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可以,從沒有更高級的想法。
他非常疼惜爺爺,說以後要讓爺爺過好日子,讓他知道生活中除了苦,也有甜。
視頻中,爺爺捧著燙著金字的錄取通知書,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覺得擁有眼前的一切既快樂又幸福。
無獨有偶,萌娃為爺爺挑肉吃的視頻更讓大家感動的熱淚盈眶。
吃飯時間到了。
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他端著大碗站在餐桌邊。
一邊大口地吃著米飯,一邊忘不了給身邊的爺爺夾上一塊香噴噴的肉,給自己的碗裡則夾了一塊茄子。
爺爺不動聲色地吃著飯,好像早就已經習慣了。
這一幕,溫暖而深情,甚至讓許多父母自愧不如。
畢淑敏說過:「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一個家庭的物質條件對孩子的成長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傾注了真誠和愛養大的孩子,未來一定更懂得好好愛自己愛生活,更容易懂得尊重並感恩別人的付出。
01
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一道光
近日,在南京539路公交車上發生了感人的一幕:
兩名10歲男孩興匆匆上了公交車,後來越來越感到不對勁,原來,他們發現方向坐反了。
他們立刻把情況告訴了司機叔叔。
司機考慮到兩個孩子太小,下了車可能會迷路。
司機便和他們商量,讓他們跟車返回,到了目的地再下車。
下車時,兩個孩子塞來一張臨時寫的紙條和5元錢,上面感謝的話語讓司機瞬間淚目…
親愛的司機叔叔:
今天是我們不小心做錯了車,當您知道後,非常關心的把我們留在了車上。
等你到終點後,又把我們送回來,為此,我們表示衷心地感謝。
謝謝您!這是臨時寫的,字有點醜希望您不要在意。謝謝!您辛苦了!這是車費,請收下。
懂得感恩的孩子,會感激別人的幫助,也會盡力回報他們,父母也會因為這樣的孩子感到欣慰和驕傲。
在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一束柔和的光,給周圍的人帶來溫暖和感動。
02
孩子不懂感恩,將來苦的是父母
家住貴州鳳崗的王奶奶最近心情低落到了極點,天天以淚洗面。
她今年77歲,和丈夫辛辛苦苦把五個兒子拉扯大。
孩子們成家後,她和老伴相依為命。自從老伴去世後,她的生活越來越難。
面對這些,孩子們的贍養問題一直也沒有達成協議。
王奶奶一氣之下將5個子女告進法院,法院判決5人每月支付贍養費200元。其中,有四個子女支付了贍養費。
但兒子任某覺得母親的起訴,讓自己丟了臉不願支付。村幹部多次勸說,也沒有結果。
經法院的調查發現,任某每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有能力支付贍養費。
在收到強制執行文書後,仍然拒絕支付且態度蠻橫。
不懂感恩的孩子,已經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毫無感恩之心。他們像蛀蟲一般榨乾父母的血汗,卻不願給一絲回報。
03
如何讓孩子懂得感恩呢?
(1)讓孩子體驗生活
在貴州貴陽,一個9歲男孩手腳麻利地幫環衛工媽媽幹活。
別看他年紀小,幹起活來絕不會輸給大人。
清收街道邊垃圾桶內的垃圾時:收、搬、舉桶,動作一氣呵成。
媽媽說,孩子是媽媽的好助手,每逢放假都來幫忙。平時去上學的時候,回家也會自己做飯。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幹活,第一反應是幹得不像樣,丟三落四,甚至還會幫倒忙,覺得還不如自己來的爽快。
殊不知,這正是孩子了解成年人世界的一個途徑。他們在參與勞動的同時,也很享受與大人一起工作的快樂。
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孩子在勞動中會更加體諒父母,也會更有責任心。
他會感覺得到自己被信任、被需要,同時也能夠感覺到父母的不容易。
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更有感恩的心。
(2)引導孩子去感恩
記得記得《少年派》中有一個片段:
林大為畫了一張圖,圖的上面全是小格子。接著對林妙妙說,假如人的一生只能活75歲,自己和王勝男已經46歲了。
同時在圖上劃掉了一多半的格子,又算了算林妙妙上大學後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然後又劃掉了一部分的格子,剩下的就是林妙妙能陪伴父母的日子了。
我們不可能陪孩子走一輩子,面對孩子不能對父母的不理解,我們需要引導孩子,讓他們從心底對家庭產生一份責任感。
讓孩子了解了現實的殘酷,孩子的心靈才會更加通透,更加明白怎麼面對以後的路。
(3)要以身作則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很受感動。
小學老師芭作的媽媽患了老年痴呆,芭作每天把她綁在身上一起帶去學校。
上課時,同學們時不時地看後面打瞌睡的奶奶。吃午飯時,看著老師一勺勺地餵給奶奶吃。甚至,芭作老師帶著媽媽上男廁所。
家長們開始紛紛有了意見。校長找芭作談話,芭作老師說:「我只有一個媽媽,媽媽也只有我。」
這時,芭作媽媽走丟了。
他心急如焚地到處尋找,而一個個加入尋找隊伍的,是那些正和校長抗議的家長們的孩子。
他們打開一扇扇教室門,廁所門,一聲聲喊著:「奶奶。」
終於在一個街角,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先找到了奶奶。芭作也正好趕到,抱緊了媽媽。
而此時小男孩也緊緊地握住了自己媽媽的手。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無意中,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因此,想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自身就應該秉持「以身作則」的原則,做好感恩的表率。
有人說過: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我們總是喊著為孩子好的口號,獨自承受一切壓力,包攬了所有的事情。
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
尼採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唯有讓孩子親身經歷一些必須的苦,才會明白甜是怎麼得來的,也才會真正明白,生活的不容易,才會珍惜生活,才會感恩父母。
願父母們都能養出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本文由一鳴原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