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有一條非常火的BGM,電影《無間道》裡韓琛對著自己一群黑幫小弟說「五年前,開張大吉,我和兄弟們雄心壯志」。
每每刷到這個背景音樂,我都想起剛到國外做博後時的我。
在我出國的時候,國內的科研已經開始崛起,但是當時和國外一些實驗室仍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之國內很多人才計劃對於國外科研經歷的要求、當時國內招博士後的實驗室還相對較少,出國做博後仍是很多有志於科研的博士畢業時的首選之一。
那時的我,也是雄心壯志,想著出國怎麼著也得發篇頂刊或者二十多分的子刊再回國。相信很多其他博後剛出國的時候,都懷著和我一樣的夢想。
那麼在國外的多年博後生涯過去,這些當年懷著雄心壯志出國的博後過得怎麼樣了,他們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
今天所長老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跟大家聊一聊那些年出國博士後都去哪兒了。
可望不可即的夢想
Nature出版集團對全球超過5700名博士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52%的博士期待未來在學術界工作,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成為一個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 首席研究員)。
基本可以肯定的話,每一個博士後心中都有一個PI夢,我也有。
但是夢想歸夢想,現實是現實,真正能成為PI的博士後用鳳毛麟角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2019年4月發表在Research Policy這個雜誌的一項研究,向我們展示了我們一個扎心的事實。
在84位最初志向成為獨立研究員的博士後中,在他們的調查過程中只有5位(6%)成功,大部分不得不改變最初的想法而另謀出路。
我來談一下我身邊的情況吧,我所在的這個腫瘤研究中心在業內也算有一定的知名度,雖然跟享譽世界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和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全美腫瘤中心裡排名每年也穩定在10-15位之間,總體實力也算還可以。我們系五個PI,穩定在站的博後數量大概25人左右,在我來的近五年裡,沒有一個人在美國成為獨立PI,一位在我國臺灣地區成為獨立PI, 一位今年回國拿到獨立PI的位置,比例8%,比前面的論文裡也高不了多少。
當然這個比例在不同地方也不盡相同,在排名靠前的大學和行業大牛的實驗室,這個比例肯定要高出6%不少,但是在排名靠後的大學和一些小實驗室,這個比例可能比6%還要低,我們系算是實力居中的這種吧。正如我們系這兩位成為PI的博後來自同一個實驗室,這位老闆也算是我們系的土豪兼扛把子(我們就叫他壕老闆吧),實驗室常年穩定博後數量15+,而其他四個實驗室這個數字為0。
這也反映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部分順利從博後翻身成為PI的人基本都來自大老闆的實驗室。很多人可能不願意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這和放眼望去國內能發好文章的博士大部分都出自有帽子老闆的實驗室,是同一個道理。
那麼小實驗的博後就沒機會成為PI了嗎?有,只是很難。一種是運氣好,我見過的很多小實驗博後成為PI的例子,都是這個博後到這個小實驗室的時候正好趕上老闆的職業爆發期,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對的時候遇到對的人」,跟談戀愛講緣分是一個道理,就像火山一樣,你哪知道它什麼時候爆發,還有很多火山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爆發。然而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對的時候遇到對的人,遇上的只是少數的幸運兒。
舉個例子吧,我認識的一個哥們,博士畢業只發了一篇3分多的文章,然後老闆是剛獨立建自己的實驗室,他是他老闆的第一個博士後。剛到實驗室不到一年就以並列第一作者發了一篇二十多分的文章,我都驚呆了。不過看了文章再加上後來得到的信息,聽說這篇文章他老闆離開原來實驗室的時候就做的差不多了,通訊作者是他老闆的老闆,他老闆也是第一作者。他老闆剛獨立到新地方之後,文章修回了,讓他做的修回,就給他掛了並列第一作者。來了不到一年就拿了篇二十分文章,讓我們周圍的這些小夥伴都羨慕嫉妒恨,正常情況下這種文章沒個三年五載不可能拿到的,還得是實驗一切順利。有時候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他在一年多以後又發了一篇十分左右文章,據說也是因為老闆從原來地方帶了一些數據過來。
還有一個姐姐,博士期間也只是發了兩篇三分文章,但是最近憑藉一篇二十多分的論文吊打了很多來的時候已經發了十分文章的博後。她也是進了一個剛工作的老闆的實驗室,這個老闆的能力確實驚人,剛工作三年就發了一篇二十多分的,兩篇十幾分的。聽起來是不是讓你感覺鬥志昂揚,瞬間充滿了希望。那麼多新來的老闆,也就那麼幾個爆發了,單位近兩百個博後,能讓我舉出例子來的也就是十個以內。很多博士就發十分文章進了大小老闆實驗室的,最後連文章都沒發就走的也比比皆是。
另外一種情況大概就是下圖這樣子吧。
即使在大實驗室,運氣成分依然非常重要。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博后里面成為PI的這少部分人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嗎?天賦異稟還是毅力頑強?智商情商初出眾還是綜合素質過人?很多人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拿自己見過的PI說事,「老闆XX確實很努力,做博後的時候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XX老師,你不得不說,他真的很聰明」等等。前面這些可能是能鑑定一個博士研究生能否脫穎而出的答案,但是你真正去一個大實驗室裡面看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都不是完全能解釋一個博後能否殺出重圍的問題的答案。
能進到一個大實驗室的博後,一般都是博士期間發表論文水平就已經領先同期博士不少的。談天賦談智商,大家估計都不相上下;談毅力談堅持,能正常拿到博士學位,被飯圈稱為「禿頭怪」的這類人怕過誰。也就是說,能進到大實驗室的平臺上,大家都已經比較優秀能抗能打了,科研綜合素質過硬、努力堅持只是門檻而已了,真正決定出路的地方有時候可能都不在自己手上。那麼在誰手上?
可以說在老闆手上,也在老天爺手上。老闆讓你做什麼很重要,你做的課題熱不熱門、意義夠不夠大也很重要。我認識一些大實驗室的人,剛來實驗室老闆就扔給你一兩個方向讓你自己去探索,其實很多時候很多方向就是死胡同,要不也談不上探索了。如果你運氣夠好,分到的方向正好可以一竿子捅到底;你運氣不好的話可能花了很久走到最後發現此路不通白做工。如果大老闆選的每個方向都是對的,CNS這種頂刊的版面根本就不夠他們用的了。其實大部分研究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冥冥註定了結局,我們的努力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微調,只是我們大部分人不願意承認罷了。在壕如我們系扛把子老闆,這位完成了CNS頂刊通訊作者全壘打、實驗室經費近千萬美金的選手,他的博后里面超過80%都成不了PI。
在那種大老闆的實驗室,兩極分化的情況尤其嚴重,運氣好的CNS頂刊都不在話下,運氣不好的可能搞了幾年顆粒無收。這兩種情況我都見了不少,很多小實驗室的博後離開實驗室大部分手裡還會有篇文章,大實驗室就很難說了。這種現象我稱之為大實驗室的「炮彈多,炮灰也多」。小實驗室人少,老闆基本可以每個人的課題都了解的很清楚。但是在大實驗室,動輒十幾個博後的情況下,老闆的精力是有限的,再加之大老闆只關心有潛力的大課題,很多運氣不好的博後在大實驗室很容易被忽略掉,如果課題不具備做大的潛力,有的大老闆甚至都不管不問讓博後自生自滅。所以大實驗室成為PI的機率隨著分母的增大,最後也不是特別高。
當然出國做博士後,還有一個你無時無刻都要面對的都是身份問題,異國他鄉、族群不同、語言和文化障礙,都讓華人博後在成為PI這條獨木橋上走下去更加艱難。
我認識的很多當年懷著雄心壯志的新博後,在進入角色認清現實後,大家也開始慢慢接受成為PI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這一事實。就像有著雄心壯志的韓琛說的,「五年前,開張大吉,我和弟兄們雄心壯志」,讓人感覺接下來他會說他們幹了什麼大事,沒想到結局是「誰知道開張還不到半個月,每天平均被人掃蕩 1.3 次,一年之內死 6 個兄弟」。
走還是留,這是一個問題?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或者在一個行業做久了,很多人是不願意輕易離開的。
把成為PI當成理想的博士後,往往容易把找不到教職不得不離開學術圈當成失敗之舉,為了反駁這個觀點,Nature甚至專門出過一篇評論。
學術圈也有很多在對這個圈子依依不捨的人。
有的人是覺得自己拼一拼說不定還有戲往上走,我認識的一個博後可能覺得既然自己在小實驗沒有機會成為PI,那就在小實驗做幾年發個好文章跳到大實驗室去,終於在小實驗室發了篇還可以的文章去了大實驗室,去了之後運氣不好課題一直不順利;我們單位也有不少博後可能覺得自己在小實驗室努力個三五年搞了個十分文章,說不定再努力個三五年又有一篇,搞了三五年之後有人運氣不好顆粒無收,有人又發了一篇近十分的文章,卻發現三年前自己心儀的位置要求又高了,還是進不去,年齡也變成了一個尷尬的問題。
有的人感覺自己除了做這個其他什麼都做不了也好,不想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有的人是嘗試去找其他更好的工作失望而歸。我身邊也有很多博後嘗試從學術圈往工業圈轉,但是博後尷尬的年齡PK不過新鮮的畢業生,如果博後階段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成果轉行成功的機率也不大。尤其是華人這個身份,將再加上語言問題,很多人嘗試過之後鎩羽而歸,選擇繼續在學術圈搬磚。
有的人是出於對一個行業的熱愛,當然越到最後,這種人越少,以至於我都在自己身邊舉不出例子來。
總之你會發現在國外當不了PI但是選擇留在科研圈的人,原因有很多,到最後,對於他們很多人而言,科研知識一份職業,一個謀生的工具而已,當然這無可厚非。
2015年之後,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科研單位執行博士後的五年上限規定,以敦促博士後早點做出職業規劃。但是這個規定在很多地方並沒有嚴格的執行,很多博後五年後,老闆只是給他們換了個頭銜,他們還是幹著博後的活,工資也沒多多少,只是換了個稱謂,這也就是美國科研圈超級博後,學術圈內調侃的說法成為「千老」。其中超級博後中的一小部分,基本也是科研能力比較強的那部分,在老闆擁有足夠經費和願意提拔的情況下,多年後又可以晉升為「研究序列助理教授」,也就相當於國內實驗室的小老闆。一般來說在美國「小老闆」的工資會比超級博後高很多,但是對文章和科研能力的要求比PI也小不了太多。一般只有那種級別比較高、很忙的大牛或者實驗室經費超級多的老闆,才會考慮僱個小老闆幫自己顧實驗室。在很多地方也存在小老闆轉成獨立PI的例子,但是並不多見。
但不管是超級博後還是小老闆,都會面臨著隨時失業的風險。美國的博後和實驗室小老闆的工資都是從老闆的科研經費裡支出,一旦實驗室科研經費續不上,整個實驗室的人甚至包括老闆立馬失業。在美國聽過太多「做了十多年的超級博後或者四五十多歲的實驗室小老闆因為實驗室經費續不上再找工作」的故事,「續不上經費的老闆去當小老闆」的故事,這就是美國科研圈的殘酷之處。
除了可能隨時失業的殘酷之外,我也經常聽到周圍的同行抱怨,每天加班、周末沒有時間休息、家人不理解、待遇一直沒什麼變化、渺茫的獨立當老闆的希望、工作的不穩定性,寫不完的文章和標書、水漲船高的入職標準、一路飆升的房價和自己那份微薄的收入,在這個大家都疲於奔命的社會裡,學術圈確實有很多理由讓人離開。
我身邊確實也有很多博後最後徹底的告別了學術圈,或主動,或被動。
我的一個朋友老劉在美國做了幾年年博後之後,發現自己對學術圈徹底失望回國進了藥企,但是我知道他還是熱愛學術圈的;小陳對自己的課題和老闆徹底失望之後,換了一個實驗室邊做實驗室邊讀書,在社區大學讀了護士專業,去了一個美國大醫院裡面做了護士,收入是博後的1.5倍,加班還有加班費;這些年也是聽說越來越多博士後自學轉行做碼農的,工作比博後輕鬆很多,收入至少兩到三倍起跳;有的博後本科是醫學學歷的也有人成功考上了美國的醫師執照,匹配到了美國的住院醫師位置。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故事,我們樓原來有一個博後在這邊的時候炒股愣是把1萬美金炒到了60萬美金,拿到綠卡後就跟學術圈say goodbye了,這個故事在我們樓廣為傳頌;還聽說過一個博後到這邊之後幫別人代購很貴的相機鏡頭,後來發家之後也跟學術圈byebye去轉行專職代購了;一個同事的師兄努力工作讓他的老闆拜託一個大牛給他寫了推薦信,當老闆以為他要在實驗室大幹一場的時候,這哥們拿到綠卡,辭掉工作去開咖啡店了。
生命科學醫學博後數量佔美國博後總數量的六成以上,施一公老師說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說的也不錯,你看各行各業都活躍著生命科學專業的人,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博後,應有盡有。
回不回國,不同人不同的選擇
拋去學術圈去留的問題,這是擺在很多出國了的博後面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你到了國外後,你就會發現不管你是文章發到手軟、手握頂刊的博後贏家,還是遇到課題不順利、學術道路坎坷這種困難模式的失意博後,這都是他們找工作時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公布的《美國博士學位調查》發現,在當年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6182位中國學生中,79.4%的人想留美。在美國的博後群體中想留美的比例可能沒有這麼高,雖然沒有官方調查結果,但是根據我對周圍的了解,這個比例肯定也不低。不過隨著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和科研實力的強大,這種狀況正在逐漸改善。
我認識的人裡面有的人出國時就知道自己一定會回去的,有的人可能出國的時候並不確定準備且行且看,有的人出國時候就可能決定了不回去。
不同的人面對這個問題時有著不同的考量。
有的人考慮的是學術職業發展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那些有潛力找到教職或者入選人才計劃的博後。他們考慮更多的國內與國外的意向科研單位相比科研軟硬體平臺、啟動經費和人員配置如何,自己有沒有可能入選國內的人才計劃,自己去哪個地方接下來的職業發展前景更光明。國內很多單位近年來招人提供的軟硬體平臺還是相當給力的,各類人才計劃、優厚的待遇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優秀的博士後回國。
除此之外,我在國外認識的很多博後和PI, 一般也對國內相對複雜的人際關係表示擔憂。國外圈子相對較小,人際關係相對簡單,對於每天大部分時間和分子、細胞、老鼠打交道的博士後來說,他們往往喜歡簡單純粹的環境。
有的博後則考慮更多的是生存問題,尤其是做完幾年博後並沒有收穫什麼大文章的博後來說。雖然國內近年來對於提高了科研人員待遇,但是和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各類人才計劃水漲船高的標準讓這些博後望而卻步。對於他們而言,如果回到國內入選不了各類人才計劃的話,考慮到尷尬的年齡、房價、收入和生活水平,可能還不如在國外繼續做博後甚至超級博後,或者熬到綠卡轉行。尤其是很多博後隨著年齡增長,拖家帶口,他們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再是考慮一個人,還有老公老婆孩子。根據我的了解,在這種問題前面,很多時候大家都是用腳投票的。
對於國內培養人才的流失確實讓人痛心,不過令人欣慰的一點是,這些年隨著祖國進一步的強大和對科研的重視、科研環境的改善,我明顯感覺到最近這幾年來的博士后里有明顯回國意願的比例比前些年要有了大幅的提高。我明年也要回到祖國的懷抱了!
結語
博士後對於很多不了解的人來說可能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是對很多博士後而言也難免出現「一頓操作猛如虎,仔細一看原地杵」的尷尬場面。國內這些年入站的博士後的數量也曾現出了暴增的趨勢。但是越來越多的博後和越來越多被佔掉的學術界坑位,博後留校考核的高標準,也讓博後繼續留在學術界的競爭更加激烈了。準備明年回國的我,感覺今年學術圈的工作真的好難找(部分原因是疫情導致的國外人員回流小高潮)。但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雖然今年很難,可能是未來十年裡博士後找學術圈工作最簡單的一年了。
隨著國內科研實力和博士後待遇的提升,出國做博後慢慢不再是很多博士的第一選擇,尤其是今年疫情的發生讓很多本來準備出國做博後的同學留在了國內。這對於我國基礎科研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減少人才外流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如何解決好這批工資比同校講師甚至比副教授都高的博士後的下一步就業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只有極少數能考核通過繼續在學術圈繼續待下去。
學術界頂級期刊Nature在一篇題為《博士後的未來》的文章的結尾處,一位做了12年博後最終放棄科研夢想的女士每次都對過來諮詢她的研究生說:「如果你不是150%覺得你必須馬上去做博士後,不要去做博士後!」
我在美國的單位附近有一家彩票站,彩票站的門口豎著「Lucky Retailer(幸運彩票站)」的牌子。一般有這種牌子的彩票站就表示中過大獎,我偶爾也會去那裡買兩張彩票或者刮刮樂,自己卻從來沒有中過獎。到最後,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進進出出彩票站而失望而歸,有的人認真研究號碼,有的人隨機選幾注,有的人幾十年如一日,有的人買了就沒有再來。我聽到的故事永遠都是,我們這裡又中了個百萬美元大獎,下期的獎池3億美金了。沒有人在乎那些颳了很久沒中的人的故事,他們隨手丟棄的彩票也都被風吹走,留下的只是那些中了大獎的人的江湖傳聞。但是只要有那億分之一的希望在,即使在陰雨天,彩票站永遠有著絡繹不絕的客流。
內容來源:ISE學術前沿
買論文?你還真膽大——論文代寫騙局揭秘
理工科女碩士相親:男孩媽媽聽說我天天做實驗,怕會影響生育……
多個機構「預警」,因為國人佔比50%,審稿速度快?今年將突破4分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