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個城市都有代表自己的一條街。只要提起這條街,人們總是會想起這座城。就像廣州的上下九步行街、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雖然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非常出名,但是北京最古老的商業街卻是菸袋斜街。
菸袋斜街東起地安門外大街,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別看街面不大,可在老北京人心裡的聲望卻不低,要知道這條街道可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呢。
不信?
你看
菸袋斜街出現於元代,與元大都的建設休戚與共。劉秉忠修建大都城使鼓樓地區形成商業中心,郭守敬開鑿通惠河使積水潭成為北京的古海港,周邊地區形成斜街。隨著河道形成街巷,人們為了方便抄近路出行,久而久之,走出了菸袋斜街。
但這時候的菸袋斜街可不是叫這個名字,據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此時的元代斜街叫「打魚廳斜街」。打魚廳是元、 明時期管理海子捕魚的官廳機構,其衙署設於此街之上,所以起了這麼個名字。
而沈榜的《宛署雜記》則記為「鼓樓下大街」,或把打魚廳併入了鼓樓下大街。但不管名字為何,這條斜街的命運之輪都轉起來了。
在明清兩朝,菸袋斜街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明代時,文化和休閒地位的加強使其成為了當時重要的休閒和消費場所;而清代,隨著菸草的盛行,菸袋菸具又成了這裡的著名內容。就這樣菸袋斜街的盛況一直持續到了二十世紀中旬。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菸袋斜街的名字也最終確定下來了。
清乾隆五十年( 1785)刻版的《日下舊聞考》中有「廣福觀在鼓樓斜街」的記載。
據吳長元 《宸垣識略》:「今鼓樓斜街內分二道:西北出者通鼓樓西大街; 西出沿湖至銀錠橋者,乃昔時兩涯(指什剎海之西)。」
由此可知,此斜街即今之菸袋斜街,是什剎海與鼓樓西大街、地安門外大街最為便捷的通道,日積月累,形成人們遊覽、購物、經商、務工 出入此地區的最佳路線,進而形成開廛列肆、熱鬧駢闐的商業街。「菸袋斜街」之名最早出現於嘉慶、道光年間,或在鹹豐之際。《光緒順天府志》記其為「菸袋斜街」。
用盛極而衰來形容菸袋斜街是不為過的。經歷了元明清三代,到了二十世紀他終究顯得後勁不足。
王希來、周宇在《菸袋斜街商業的興衰和重建的布局基調》記述道:
「菸袋斜街商業發展到20世紀 50年代,已經形成典型的民俗商業街。分布著84個 店鋪,不管是吃的、用的、燒的,還是玩的、看的、聽的,商店種類齊全、功能 各異,但集中表現出一個共同特點——』京味』……1956年公私合營後,菸袋 斜街商業網點急劇減少,到目前(1988年)為止只剩13家。」
後來,街內違章 建築逐漸增多,將原有建築的傳統風貌掩蓋,並且由於佔路攤販的湧入,菸袋斜街內曾一度髒亂無章。街面店鋪變為民居,原有商業環境無存。
可政府不會任由這條古道被肆意破壞掉,幸運之輪再一次轉到了「斜街」的頭上。
2000年以後隨著城市歷史文化環境保護規劃思想的逐步落實,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歷史文化保護的投入的加大,菸袋斜街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也開始得以恢復,傳統商業的氛圍也在日益加強,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具有特色的傳統商業街道。
2002年公布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將其列為傳統商業街,重點進行保護。
2007年以來,加大了對傳統建築的保護與搶救力度。
改造後的菸袋斜街再現出老北京傳統的青磚灰瓦的建築風貌,古香古色,形成了以經營民族服裝、服飾、菸具、茶具、古玩等民間工藝品為主的業態風格,並注重引進現代時尚元素,使傳統與時尚元素在什剎海景區再次交融、呈現。
2009年,菸袋斜街被評為「中國建築文化經典示範工程」。
就這樣,國家使菸袋斜街重獲新生,以一種不失本色而又適用於當今社會的狀態回來了。
菸袋斜街夜景
青磚灰瓦,默默無聞的四合院、蜿蜒曲折的胡同、肅穆的寺廟、小襖布鞋、書畫古玩、世代相鄰的老街坊,隱匿在城市浮華的背後,那背後的老北京風情,怎能不讓人神往著迷呢?
「鼓樓西接後湖灣,銀錠橋橫夕照間。
不盡蒼波連太液,依然晴翠送遙山。
舊時院落松槐在,似境笙簧歲月閒。
白首鍊師茶話久,春風料峭暮鴉還。」
願你踱步此處,還能感受到先人的心境,享受那靜謐的時光。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