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茶點——舌尖上的俳句詩歌,精緻如同藝術品

2020-12-13 七碗茶歌

各式各樣的和果子

和菓子的來歷

和菓子(わがし)就是日式茶點。

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將當時中國的飲茶習慣帶回日本,其中包括茶道文化和茶點製作。

日本貴族們對其愛不釋手,於是從和歌中取材,給和菓子起了許多風雅的名字,比如「朝露」、「月玲子」、「錦玉羹」等。經過融合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

日式茶點

如今在日本,傳統的點心鋪每月都會推出符合時令的糕點。造型和口味應季而作,暖春有櫻花製成的粉櫻餅;盛夏常用透明質感的葛粉給人清涼之感;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會拿板慄、柿子等作餡;寒冬則有小豬形狀的亥子餅……

和果子精緻巧妙的造型,完美地體現了日本人對飲食美學的追求,並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象徵之一。

不同季節的甜點元素

和菓子的分類

和菓子種類繁多,但大體分為「幹菓子」、「半生菓子」和「生菓子」三類。

生菓子造型美觀卻容易變質,,一般保存期限短,只能放兩天左右,要趁鮮食用。

幹菓子更加類似於餅乾,沒有什麼水分,以糖和豆粉壓製成各種造型。

半生菓子,含水量和保質期則在兩者之間。

(1)生菓子:水分在30%-40%以上,比如櫻餅,大福,糰子,水羊羹、羊羹、銅鑼燒、麻糬、紅豆飯、饅頭、桃山等等。生菓子一般用於供奉寺廟或者用於茶道,造型精美,用料高級。平時我們能從網上看到的精美圖片很多都是生菓子。

櫻餅

桜餅(さくらもち),用粉紅色的糯米類外皮,包上豆餡,最外層圍上一枚櫻葉子的小點心;樣子與粉紅色櫻花很接近,外面的櫻花葉子還具有櫻花特有的香氣,口感清爽。不過,根據不同地方的風俗,它的形狀也會有所差別。一般是櫻花季吃的應季點心。

水果大福

大福(だいふく),看上去很像中國的湯圓。外皮由麻薯製成,內餡有紅豆、花生、抹茶或水果等,有時候表面會撒黃豆粉。

星空水羊羹

羊羹(ようかん),原為中國特產,是用羊肉和羊皮製作的皮凍製成,由佛教的禪宗傳入日本時,因為僧侶不能食葷,所以改成一種由豆類製成的果凍形食品。餡料中加入寒天(石花菜粉末,加熱處理後會凝固成透明果凍狀),並用竹片將形狀設計成方形。根據其寒天的用量比例,可分成「煉羊羹」及「水羊羹」兩種。

水無月

水無月(みなづき),在日本的舊曆法中,水無月就是6月。所以顧名思義,是一道夏天的點心。夏天的和果子都是蒸製而成,然後加上果凍一樣的寒天,在夏天吃起來有一種冰爽的感覺。

糰子

団子(だんご) ,節日的時候,日本女生會穿著和服,買一串糰子。普通的糰子是用竹籤將小糯米糰串起來後,再裹上用醬油和糖做成的醬料。春天賞花時吃的叫花見糰子(はなみだんご),秋天賞月時吃的是月見糰子(つきみだんご)。糰子裡通常是沒有餡的。

日本饅頭

饅頭(まんじゅう)

這可不是中國的大饅頭。日本饅頭,是最受歡迎的和果子之一,外皮以麵粉為主,裡面包著餡料,多數是甜味的,有時也會用蔬菜做餡料,樣式多種多樣。

銅鑼燒

銅鑼燒(どら焼き),看過哆啦A夢的都知道,藍胖子最愛!是一種烤制麵皮、內置紅豆沙等夾心的甜點,因為是由兩塊像銅鑼一樣的餅合起來的,故而得名銅鑼燒。

(2)半生菓子:水分在10%-30%之間,包含石衣、最中、桃山、錦玉等等。

最中

最中(もなか),兩片薄餅夾著紅豆餡,無味的糯米餅殼中和了紅豆餡的甜膩。剛出爐時,餅殼酥脆,放置一會兒外殼由酥轉軟,又會有一些糯米的Q彈,日本的一家和果子百年老店新正堂,還製作了一款「切腹最中」。

切腹最中

常見的「最中」從外面看不到紅豆餡,而新正堂的「切腹最中」則豆餡外露,像極了切腹時的慘狀。雖然小編個人覺得「切腹最中」從名字到樣子,都不是太討喜,但它的銷量卻異常的好,1天能賣掉7000個以上!很多人用「切腹最中」作為向別人道歉時的禮物。日本政府為了鼓勵這家和果子店的創意,甚至還把每年的3月14日定為「切腹最中」日。

桃山

桃山月餅(ももやま),餅皮是用傳統日本黃金桃山皮精製而成,桃山皮起源於日本桃山,採用白芸豆沙配以蛋黃、牛奶、奶油等材料秘制調配而成,風味獨特,口感以細膩而聞名於世。

錦玉

錦玉,是用寒天粉(瓊脂粉,洋菜粉)製作外皮,通過改變外皮的顏色和形狀展現出果子之美,口感清涼。

(3)幹菓子:含有的水分低於10%,包含小麥仙貝、米果、有平糖、鹽釜、卵松葉等等。

仙貝

仙貝(せんべい),一種日本米果。烤制完成的煎餅可以包裹上一層紫菜,是日本家庭中最常見的一種點心。分為煎、炸兩大類。煎的仙貝可以放鹽、蘸醬油、放辣椒、粗砂糖,在脆脆的仙貝表面加上佐料之後,味道濃鬱。而炸的仙貝則以醬油和砂糖為佐料,味道清淡。

要把和菓子完全科普完,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日本和菓子多種多樣,對於和菓子,日本人常說:

「茶是主角,和菓子是配角。」

但是如今,這個配角卻以一種「喧賓奪主」的氣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

簡單而自然的食材,精緻而細膩的造型,和菓子以單純的滋味和香氣,在舌尖上寫就迷人的詩意,不經意間就給人以最溫柔的關懷和享受。這,何嘗不是一種「道」。

撰文/編輯:任小七

相關焦點

  • 日本詩歌只知道俳句?今天跟大家科普一下川柳!
    說到日本的詩歌,大家可能會想到長歌,短歌,亦或是俳句。尤其是俳句對於學習過日語的童鞋來說應該不陌生。 俳句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詩歌形式。因為全詩一共只有三句,並且僅用17個音節,以5 7 5的形態構成。
  • 從《東京教父》中阿花詠誦的三首俳句,看日本的俳句文化及審美觀
    在今敏的經典電影《東京教父》中,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橋段,聖誕飄雪的夜裡,阿花從垃圾堆裡撿到了一個棄嬰,他覺得這是「上天賜予他的禮物」,並吟出了一首俳句:"幼子臉頰,灑落粉雪,清澈此夜。」這首俳句,將阿花的善良和溫柔襯託的淋漓盡致,在這部電影中,阿花一共詠誦了三首俳句,既表達了故事內涵,也暗喻了日本的俳句文化和審美取向。
  • 茶點,茶道的精緻點綴
    再配上精緻的茶點微微果腹。簡直是完美!本文摘自拾文化旗下茶藝文化平臺茶CUP遙遠的古代,夏日悠長,下午茶這個詞兒還沒有出現,但是,午睡後小小的飢餓感,和現代人同出一轍。 茶點的地域性主要是源於一方的飲食習慣。例如:江西省贛北地區盛產茶,尤其以九江廬山雲霧茶聞名。當地居民居於本土茶品特性,開發出九江茶餅、酥糖、餈粑、艾米果等經典伴茶茶點。 這些茶點大多以當地土產為原料,外形精緻小巧,口味清甜獨特,配合雲霧茶清香茶味,可謂相得益彰。
  • 詩意的流淌:十一月夜、俳句與民國小詩
    而她創作五行詩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日本俳句。俳句,是由17個日語發音組成的日語定型短詩,從日本俳諧詩的首句演變而來,而日本俳諧詩來源於俳諧連歌,俳諧連歌又源於和歌。日本的詩歌,詩指漢詩,歌指和歌。日本詩歌發展也是兩條線並行的:一條是以模仿古代中國的漢詩,一條是和歌的民族詩歌。漢詩和中國古代舊體詩歌一樣,使用漢語,遵從格律。
  • 小宇宙,大趣味,三行俳句見眾生
    法國作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說俳句是「最精練的小說」,讀讀下面這些句子: 我看見落花又回到枝上當代俳句學者山下一海,曾各以一字概括三大古典俳人特徵: 芭蕉——「道」 蕪村——「藝」 一茶——「生」 但三大俳人的詩句之美,因語言所隔,一直未能以更完整的姿態、適時走入中文讀者的世界,網絡上、書本間流傳的不過是隻言片語。
  • 俳句的魅力:淺析松尾芭蕉俳句的藝術特色
    本書的翻譯是鄭民欽,翻譯的俳句力求神似,同時兼顧形式的美感。一直覺得詩歌最難翻譯,因為每種語言都有獨特的魅力,轉換成另外的語言,中間難免會喪失些趣味。所以,想領略俳句的魅力,精通日文是最好的。實在不能,先通過漢語感受下俳句的魅力,也是可以的。
  • 背景資料:日本俳句
    俳句的起源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它源於日本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  連歌是開始於十五世紀日本的一種詩歌,同中國近體詩聯句相仿,是由多個作家一起共同創作出來的詩。
  • 日本民俗文化:俳句是什麼
    日本俳(pai,音同排)句是由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這種詩歌形式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結構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構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季語就是與該季節相關的詞彙)。
  • 對馬島之魂全部俳句收集攻略 和歌作詩俳句頭帶詳細地點位置
    對馬島之魂全部俳句收集攻略 和歌作詩俳句頭帶詳細地點位置 對馬島之魂中,是可以收集一種叫做「俳句」的東西,其實也就是類似詩歌,然後通過這些就可以寫進和歌作詩中獲得頭帶,算是不錯的獎勵了
  • 俳句 日本文學式的一瞬
    今天的日本各大報仍然保有屬於詩歌的版面,刊登著讀者投稿的俳句與川柳。兩者都只有短短的十七音,所以一登就是幾十首,充分展示了民眾極高的創作熱情。我國大躍進時期曾有一場全民寫詩熱潮,據說有一人日書千篇的紀錄。相比之下,日本人每年創作的俳句恐怕也要有幾百億首。值得肯定的是,全國人民熱心作詩,哪怕泰半是梨花體,總比「九億麻」要風雅一點。
  • 【舌尖上的黃巖】養眼又可口的茶點,總有一款打動你的味蕾
    不過,吃貨們別以為煙雨樓裡只有「大餐」,那兒也有你們喜歡的小清新精緻茶點噢。九峰煙雨樓的甜品小屋即將開業,在那裡,我們可以打造別樣的夏日時光,或是喝喝下午茶,或是傍晚去那小坐,都是一件快樂的事。  沙髮長凳小木桌,精緻小食和創意飲品,無論是一個人的午後,還是朋友間的小聚、亦或與同事來一場頭腦風暴,在這裡,慵懶地窩著,伴著點音樂和美食,讓腦袋放空,任時間流淌,享受愜意時光!
  • 《風雅俳句:正是麥秋時》:感受俳句的美
    俳句在史上經歷了兩次質的變革,一次是松尾芭蕉把俳句形式推向頂峰,奠定了俳句的藝術地位;一次是正岡子規為俳句定名,並推出科學系統的俳句創作體系,使俳句能夠適應新時代的文學精神。著名日語翻譯者鄭民欽近期編著的《風雅俳句》春夏秋冬四季系列叢書讓今天的我們重新認識俳句,了解俳句的藝術之美。
  • 日本俳句之美:最深的感情,用最短的話來傳達
    它是非常能夠代表日本人民族性的一種詩歌形式,直到現在,還是廣為日本人喜愛。法國作家羅蘭·巴特說俳句是「最精煉的小說」。它像短刀一樣,一刀刺入,驅散陳腐的空氣,劃開亮麗的美感。俳句短短十七個音節,換成漢字才六七個字,傳情達意,靠的主要是暗示,不是明說。就像夏目漱石說的,「今晚月色很美」,才是「我愛你」最恰當的表達。川瀨敏郎插花,有著日式禪趣俳句短小凝練的語言,描寫的是一閃即逝的景象,一剎那的情思,一個瞬間的頓悟。然而,一個瞬間以後,戛然而止。
  • 日本文化漫談:淺談日本的俳句
    原標題:淺談日本的俳句 熟悉中國傳統詩歌的讀者都知曉,在中國古代格律詩中,最短的是絕句,而其中五絕更是短制,五言(字)一句,全詩四句,共二十字。但人們恐怕不太知道,世界上還有比中國五言絕句更短的格律詩,那就是流傳至今的日本傳統古詩——俳句。
  • 日本「俳句」,段子手的寶藏,金句的天堂
    俳句始於十六世紀,是日本最盛行的傳統詩歌形式,源自於我國古代的絕句,以5-7-5、三句十七音節構成,可能是世界上為人所知的最短的詩歌類型。雖然幾經演變,至今仍廣為日本人所喜愛,他們或纖巧晴妙,富詼諧之趣味;或恬適自然,富閒寂之趣味;或繁複鮮麗,富彩繪之趣味。
  • 日本俳句|用最少的文字,講最深情的故事
    文 / 沉澱 摘自小林一茶《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 無意中發現小林一茶《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這本小書,很日式。這也是我第一次讀日本的俳句,卻被這種詩歌形式和作者雋永質樸的文筆打動。俳句,是日本詩歌的一種形式,由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它簡短精煉極具含蓄之美,蘊含「禪」學意味。小林一茶,日本古典俳句的三大俳人之一,其一生命運多舛,少年離家四處流浪,自謀生計。中年結婚,有過三段婚姻。晚年回鄉定居,子女先於自己離世,困頓孤寂直至病故。
  • 那些觸景生情的俳句欣賞
    俳句,源於十五世紀日本的一種詩歌,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俳句是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這種詩歌形式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同時在日本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而日本俳句詩人,大部分收到漢唐文化的影響會寫漢詩,並且在很多俳句裡可以看到我們漢詩的影子。
  • 俳句之詩意生活!
    想起2016年在無錫舉辦詩歌活動,作協主席黑陶老師特別排了記者,至今還可以送到活動的消息。看到陳黎老師在百草園分享詩歌俳句,感動不已。分享給大家:來自無錫慢生活。新加坡絕對沒有,真的沒有。詩人陳黎,臺灣花蓮人,被視作「當今中文詩界最能創新且最令人驚喜的詩人之一」。
  • 日本俳句:對唐詩絕句的不完全模仿
    日本俳句能得到法國著名詩人貝勒沙爾如此讚賞,起初我是有點嗤之以鼻的。 第一次接觸這些古典短詩的時候,已經可以追溯到五六年前了,那時候我對古今中外的詩歌頗感興趣,搜集的中外詩集電子書幾乎佔了6G的空間,而歸類在「日本卷」的那幾十本詩集裡邊,剛好收錄了三本日本俳句精選
  • 日本美學裡的侘寂,俳句大師13首經典俳句推薦
    而正岡子規正是憑藉俳句詩歌,成為日本文學史上不可繞過的一位。他致力俳句、短歌等傳統文學形式革新,同高浜虛子、河東碧梧桐、夏目漱石等詩人和作家一起創辦的《杜鵑》雜誌,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今日與你一起欣賞他的俳句,有純粹對生命的歡喜,也有日本美學裡的侘寂........引用了正岡子規的俳句的《深夜食堂》劇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