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日,上午09:28,在臺灣花蓮縣秀林鄉和仁段清水隧道北口,一輛從樹林開往臺東的臺鐵太魯閣號408車次列車,發生出軌事故。
這輛列車總共8節車廂,車內有350多人。
據臺鐵4月2日晚7時召開的記者會披露,截至當時,這起事故已經造成50人死亡,146人受傷就醫,最年幼的罹難者僅6歲,列車司機員則當場殉職。
這次出軌事件,是臺鐵歷史上最嚴重的傷亡事故。
此時正值清明連假之際,有人回家掃墓、有人出門旅行,誰會料到,在這麼一個特殊的日子裡,災難毫無預警地到來。
雖然具體原因還沒有官方說法,但根據媒體報導,太魯閣出軌的原因是,在行經清水隧道時,被上方邊坡滑動的工程車撞上來不及剎車而出軌,出軌後又以高速衝入隧道,車廂被擠壓、撞擊至變形。
其中,3-8車廂卡在隧道中,7、8車廂傷亡最為嚴重,因為滑落的工程車與第8節車廂直接相撞。
為什麼工程車會突然掉落?目前具體原因不明,疑似工程車沒有拉好剎車,或邊坡突然滑落。
一場看似意外的事故,背後卻是臺鐵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
南風窗記者從知情人士中了解到,這輛滑落的工程車屬於臺灣外包的「鐵路行車安全改善6年計劃」中的「山側邊坡防護設施工程」。
「太魯閣號」408次列車出軌示意圖(來源:新聞雲)
因為正值連假期間,為了防止意外以及配合假期疏運,臺鐵早已讓各單位在疏運期間停止各項工程施工。然而,不知什麼原因,工程車卻偏偏出現在那裡,並滑落撞上正好經過的臺鐵。
地方軍警接到地方消防隊通報後,立即派兵以及裝備,投入搶救。受傷旅客已送往慈濟醫院、門諾醫院、花蓮醫院等各大醫院。
臺灣民眾紛紛轉發「公路警察局」的緊急呼籲:「請儘量避開高速公路五號,讓救災救援車輛優先同行,請協助轉傳訊息。」
也有民眾打電話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確認身邊的人不在這趟如「死神來了」一般的列車上。
而進入醫院的民眾向媒體表示,在聽到「砰」的一聲後,車廂內搖晃劇烈,人都撞到一邊。而進入隧道的人則表示,當時現場黑漆漆,車廂裡人疊著人,有人被壓在椅子下面,現場鮮血滿地。
「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倖存乘客回憶事發現場(來源:新京報)
此外,這條電車線正在搶修中,該路段預計要7天才能搶通。目前車輛已經全部淨空,搜救行動仍在繼續。
這不是臺鐵第一次發生重大事故。
2018年的「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仍歷歷在目:事故中,全車共有366人,造成19人死亡,215人輕重傷。
長期關注臺鐵的李小姐(化名)認為,過去幾次臺鐵重大事故的發生都可以歸因於臺鐵長期安全機制的不嚴謹。
相較於臺北大眾捷運和高鐵是單一路線,行車期間不會有其他車輛插入,所以相對安全;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的臺鐵有平交道,不是專用軌道,「以前還有牛會闖入」。所以,臺鐵對於安全的管理應當更加嚴謹。
李小姐提出質疑:「臺鐵有沒有對包商做好教育管理?對現場第一線人員的訓練,以及提供的人力和設備是否全面?」
以「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為例,在普悠瑪事故中,最後的責任歸屬是列車司機員的失職。
然而,李小姐指出,普悠瑪當時是二線支持一線。也就是說,失職的司機員並非每天跑車。此名司機員是主管職,經常事務纏身,很有可能也沒接受過完整的訓練。當人手不足時,他會作為補充人手去跑車。
「臺鐵的每個內部人員,以及承包商,有沒有經過全面的訓練?有沒有得到足夠的協助?」換句話說,臺鐵發生事故,是不是單單歸因於「意外」或「人為因素」就可以了?臺鐵難道不需要全方位檢視整個體系,找到頻出意外的結構性因素嗎?
「我覺得是官僚原因」,臺灣民眾李先生說:「高雄捷運和高鐵都是民營單位,而臺鐵是公家單位,在制度上不像民營單位那麼好。我一直對臺鐵有迂腐的印象。」
李先生非常生氣,因為在2018年的時候,他差一點就在那趟普悠瑪上。當時他常常要搭車從臺北前往臺東出差,但前往花東(花蓮和臺東)的車票總是很難搶到。
蘇花公路道路很危險,因為常出事故,甚至被稱為「死亡12公裡」,所以前往花蓮和臺東最好的方式就是搭乘臺鐵,而且此段路程沒有高鐵。
對於如此重要的路線,卻總是遇到「搶票困難」的問題,「當局難道不應該改善這種狀況」?
李先生還指出了臺鐵的另外一個問題。
原來的普悠瑪和太魯閣號並不開放站票,而2019年卻因為營運壓力而開放限量站票,這導致民眾不滿:「坐著都會暈,還賣站票?」
回歸到這次的太魯閣出軌事件,李先生說:「連安全措施都沒那麼完整的情況下,開放站票是okay的嗎?這是不是間接導致了更多的人員傷亡?」
其實,臺鐵在乘車人員的控管上也一直沒有做到很好,站票坐票之間的地帶很模糊,檢票員也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還有民眾抱怨:「不管從南到北,還是從北到南,臺鐵能不能不要一直晚點!」
臺鐵自強號列車從1978年運行以來,發生過不少事故。
其中,重大傷亡事故包括:
1981年3月8日,在新竹車站和竹北車站間的頭前溪橋南,自強號撞上闖入平交道的砂石車,列車出軌,造成30人死亡,130人輕重傷。
1991年11月15日,從高雄發生的自強號疑似自動剎車系統失靈,高速行駛的狀況下撞上莒光號,造成30人死亡,112人輕重傷。
2007年6月15日,臺鐵一輛試運轉列車撞上電聯車,造成5人死,18人輕重傷。
2012年1月17日,太魯閣號在行經桃園埔心到楊梅路段時撞到砂石車而出軌,造成列車司機員殉職、25人輕重傷。
2013年8月31日,自強號遇到土石流而出軌,造成12人輕重傷。
2015年11月6日,自強號撞上強行穿越平交道的貨櫃車後起火,造成9人受傷。
2016年7月7日,臺鐵區間車在松山停靠時,有人丟棄爆炸物,造成25人輕重傷。
2018年10月21日,普悠瑪行經宜蘭時發生出軌翻覆,造成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
2018年臺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覆事故現場(來源:當地媒體)
除了這些「歷史事件」,在2021年1、2月,臺鐵同樣發生了幾起小型傷亡事件。
比如,1月18日,臺鐵潮州基地發生意外,有吊車工被車廂夾死;2月23日,臺東海端火車站則發生電力維修車撞上道班工人,造成2人死亡、1人受傷。
縱觀這些臺鐵的出軌、工安事故,不免讓人深思:為何多年來,臺鐵事故不斷,作為重要的交通部門,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安全問題,到底要何時才能解決?民眾的生命安全到底要如何被保障?意外的發生真的只是「意外」嗎?
願逝者安息,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意外」。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簡歷:newmedia@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