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被認為在跌宕起伏、懸念叢生的2004年之後,將會是臺灣一個相對平穩的年份,但很多年之後,歷史學家也許會把2005這一年列為臺灣島內政治的?
馬英九的民意武器
2005年的馬英九,先是擊敗黨內人脈豐厚、又任臺灣「立法院長」要職的王金平,出任國民黨主席;而後又率領國民黨在臺灣第15屆縣市長選舉中一路橫掃千軍,在23席中搶下14席,重挫民進黨,進而一舉奠定泛藍共主地位。
在主席和臺灣縣市長這兩場選舉中,高漲的民意是馬英九取勝的關鍵。TVBS電視臺最近對臺灣政治人物聲望滿意度的民意調查顯示,馬英九以80%的滿意度高居榜首,然後是蘇貞昌62%、王金平55%、遊錫堃41%、呂秀蓮33%、宋楚瑜28%、謝長廷23%、李登輝22%、陳水扁1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英九在聲望滿意度方面,除了在國民黨獲得97%支持、在親民黨獲得89%的支持,還獲得58%的民進黨人支持。
的確,憑藉高民意取得縣市長選舉大捷之後,馬英九在黨內的勢力基本穩固。王金平乃至宋楚瑜的不少支持者紛紛向他示好,形勢似乎一片大好。但對於國民黨這個百年老黨來說,民望不錯的小馬哥的政治手腕,還是顯得過於稚嫩清澀。用一句大陸的話來說,馬英九真正的硬仗還在後面。尤其是國民黨的黨內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縣市長選舉的勝利,並不意味著國民黨一舉轉變為一個善於選舉的政黨。2008年,如果僅僅依靠馬英九的超高人氣和民眾對民進黨的不滿,國民黨仍無絕對勝算。
民進黨「共主」難尋
馬英九之蜜糖,乃是陳水扁之毒藥。
馬英九在競選國民黨主席時,其智囊團曾經打出一個概念:馬英九是國民黨唯一在選舉中贏過陳水扁的人。儘管這一概念因為礙於連戰情面,後來馬家軍不再提起,但是陳水扁看到自己在縣市長選舉中大敗,不知道是否會想起當年在臺北市長任上被馬英九搶位的痛苦。
儘管目前國民黨和馬英九支持率極高,但是離2008還有兩年,臺灣政壇瞬息萬變,目前的支持度、滿意度數據對於2008年選舉並沒有什麼價值。何況,民進黨本來就是一個選舉起家、戰鬥力極強的政黨,在2004年支持率走低的情況下,依然能出奇招反敗為勝,其孤注一擲的決心不是一帆風順的馬英九所能想像的。
但是民進黨要在2008年取勝,總需要先明確一件事,就是誰來和馬英九爭。
陳水扁的接班人歷來被總結為「三王一後」:剛剛辭職的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行政院長」謝長廷、「總統府」秘書長遊錫堃和「副總統」呂秀蓮。馬英九成功樹立泛藍共主形象之後,必然會給歷來明爭暗鬥的四人帶來壓力。四人惟有在黨內和地方做更多的工作,爭取自己能以儘量大的優勢儘快上位。
他們這番爭鬥正是陳水扁所不願意看到的。試想,陳水扁任期直至2008年,如果民進黨過早定出下一任「總統候選人」,那陳水扁往哪裡擺?這也就是現在陳水扁所天天擔心的「跛腳」。
縣市長選舉落敗之後,民進黨內要求提前明確陳水扁接班人的呼聲也會越來越高。羅文嘉雖然競選臺北縣長失敗,但他發起的「新民進黨運動」仍然贏得眾多支持,被中生代推舉為黨主席候選人,「逼宮」的勢頭相當明顯。
「三王一後」力量評估
從「三王一後」的力量分布來看,真正的對峙還是應該在謝長廷和蘇貞昌之間。遊錫坤沒有個性,不符合選舉社會要求;16日放棄參選民進黨主席的呂秀蓮公眾形象欠佳,很難和馬英九抗爭。只有謝長廷和蘇貞昌,既有地方執政經驗,又有黨內背景,實力足以一搏。
其中蘇貞昌的特點是衝勁十足,雖然因為縣市長選舉落敗而去職,但民進黨黨主席本來就是一個虛職,概念和馬英九的國民黨主席完全不同,蘇貞昌在短時間內重新衝回政壇一線可能性極大,從62%這個僅次於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可見一斑。而謝長廷的最大問題在於素來與陳水扁不睦,本來「行政院長」這樣的職務,就是費力不討好:因為一方面要不斷受到反對黨主導的「立法院」杯葛,一方面是民眾發洩怨氣的第一落點。臺灣自李登輝時代以來的歷任「行政院長」,鮮有民望好的。
謝長廷上任以來,表現尚屬中規中矩,不乏與陳水扁稍稍偏離、發出自己聲音的決心。但是此次被縣市長選舉殃及池魚,捲入「內閣」改組風波。從陳水扁公開否認曾經挽留過他就可以看出,如果民進黨一定要提前定一個接班人,陳水扁也不願意看到謝長廷的名字。
其實,在臺灣這樣典型的選舉社會,民進黨除了要找到能在2008年和馬英九匹敵的人物之外,最好提前想一想2008年的議題。屆時如果依舊停留在「拿馬英九的外省籍做統『獨』文章」的階段,民進黨不論派誰出來,都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