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官兵在火災現場救援。重慶市公安局供圖
人民網重慶8月23日電 近日,公安部給重慶市公安消防總隊渝中區支隊較場口中隊記集體一等功。據介紹,重慶市公安消防總隊渝中區支隊較場口中隊始建於1920年,歷經5次改編,現有官兵60人。中隊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用紅巖精神建隊鑄魂,並在傳承發揚中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紮營鬧市 因地制宜克難關
較場口中隊是百年老隊,駐紮在繁華鬧市。中隊管轄區域是重慶核心商圈解放碑CBD,坐落著解放碑、洪崖洞等重慶地標建築和339米的中國西部第一高樓重慶環球金融中心,共有535棟高層建築、37棟超高層建築、72處地下建築、43.7萬平方米的地下商業體、100餘萬平方米的棚戶區和錯綜複雜的地下軌道交通網。這一連串有些「駭人聽聞」的數字對較場口中隊的隊員來說意味著更高的工作難度、更大的工作責任。
「我們面臨的是全國罕見的立體式消防格局。」較場口中隊中隊長譚鑫表示,「針對這種情況,中隊採取的辦法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轄區所有重點高層建築,根據其建築結構、設施分布、消防水源分布等要素,逐一制定消防救援預案。」
「解放碑商圈有535幢高樓,我們就有535套預案。」譚鑫隨手拿出的一份預案,上面大到建築層數、高度,小到各樓層消火栓數量與位置等上百項數據在列。
部隊駐在城市心臟,職責任務艱巨複雜,執勤訓練也決不能有一絲鬆懈。為了保障轄區內群眾的生活安全,較場口中隊所做的努力遠不止這些。據介紹,以瞄準實戰練精兵為指引,該中隊把訓練場放到營區外,因地制宜破解高樓林立、場地缺乏的先天不足,圍繞坡度近50度、高差達200米的「十八梯」小道,每天早中晚「三跑」(綁沙袋跑、提水帶跑、背氣瓶跑)風雨無阻,每周濱江路10公裡長跑,每月無預案實戰演練雷打不動。
數年如一日的刻苦訓練成就了中隊的驍勇善戰,中隊已連續20年執勤安全無事故。近5年來,先後處置各類火災和搶險救援任務5500餘起,搶救疏散被困群眾7000餘人,搶救財產價值3000餘萬元。
軍民情深 細微小事演繹魚水情
對於較場口中隊管轄區內的群眾來說,中隊的官兵是發生火災時的「保護神」,也是日常生活中遇到難事第一個來到身邊關心幫助的人。
2017年1月27日正是除夕。當日凌晨3時,一棟10層樓高的居民樓一層天然氣管道爆裂起火,大火躥到了4層樓高,封住了唯一的逃生通道。「當兵11年來,我從未見到這種情況,究竟有多少人被困,誰也不知道。」中隊長譚鑫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心有餘悸,「幾乎每層樓都有人發求救信號,情況十分危急。」
濃煙,烈火,爆炸……官兵們隨時都可能有去無回。但是,他們毅然手拉著手,向上挨家搜救。一嬰兒被困,他們摘下空氣呼吸器讓給嬰兒。一老人被困,他們摘下空氣呼吸器讓給老人。他們抱起嬰兒、背起老人拼命衝上樓頂,又再次下樓救人。就這樣往返5次,他們將45名被困群眾疏散到樓頂,通過雲梯車轉移出去。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官兵們合力將大火撲滅。
危難關頭,他們的身影衝在前頭。無助難過時,他們的身影又如影在側。特困老人唐曉軍年老多病,女兒智力二級殘疾,生活難以自理。較場口中隊官兵多年來如一日照顧他,經常幫老人打掃衛生、做家務,與老人嘮家常,逢年過節還為老人送去大米、食油等慰問品,使他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懷。老人逢人便說:「我有許多兵兒子。」
近30年來,較場口中隊先後與轄區街道、社區、養老院、醫院、學校以及社會單位結成共建對子100餘個,開展軍訓和消防培訓演練2萬餘次,受教育群眾達10萬餘人;中隊官兵做好人好事6000餘件,資助貧困學生300餘名,幫扶特困老人150餘名,為困難群眾捐資35萬餘元,與駐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群眾利益無小事、點點滴滴總關情」的愛民奉獻意識在較場口中隊蔚然成風。(劉政寧 祿成聰)
(責編:劉政寧、陳琦)
重慶「秋老虎」持續發威 市民防空洞避暑納涼 8月22日,不少市民在渝中區上清寺街道的人防工程納涼點避暑納涼。連日來,重慶市已持續遭遇高溫熱浪襲擊,當日,重慶市氣象臺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主城區最高氣溫達到42攝氏度,不少市民為避發威的「秋老虎」,紛紛來到防空洞納涼。…【詳細】
石柱:一條鄉村公路帶來的貧富巨變 3公裡很長,步行從頭走到尾,需要1個小時左右。3公裡也很短,一輛時速60公裡的汽車,跑完全程只要3分鐘。但在石柱縣石家鄉石龍村的村民眼中,村裡3公裡的公路,以前是「要命」的3公裡,現在是致富的3公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