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重鎮」石刻
湖南被稱為「三湘」,山西也有「三晉」之稱。你可能不知道,重慶古時也叫「三巴」。
日前,記者從渝中區文管所獲悉,該所不久前在較場口附近崖壁上發現了此前史料上記載的「三巴重鎮」石刻。
「三巴重鎮」石刻具體位置在哪兒,三巴代表什麼,石刻背後又有什麼故事?記者走訪崖壁現場,採訪有關專家,翻閱有關史料,為讀者揭開其中的秘密。
翻窗來到石刻位置
「三巴重鎮」石刻,位於渝中區較場口大元廣場與復旦中學附屬幼兒園之間的巖壁上。這裡地勢險峻,長滿荒草,無道路可以到達。
記者在渝中區文管所工作人員帶領下,翻越大元廣場停車庫一扇窗戶,走過一段陡坡,終於到達石刻所在位置。
記者看到,字徑約1米的「三巴重鎮」石刻,位於一塊巨大天然崖壁右下角。「三巴重鎮」4個楷書陰刻大字雄渾厚重,石刻旁無款識與年代。
在「三巴重鎮」石刻左上方不到10米遠處,還有「鳥遊淤雲」4個楷書陰刻大字,字體比「三巴重鎮」略大。「鳥遊於雲」旁邊有塊牌子,上面寫著「渝中區文物點」等字樣。
兩塊石刻崖頂上,是一棵石縫中長出來的黃葛樹,冠蓋如傘;再往上,是兩棟高樓——崖壁如力扛千鈞。
記者站在崖壁處,雖然視線有所遮擋,但仍有居高臨下之感。穿過樓縫,隱約可見長江天險與南岸風景。
有記載但是沒見過
渝中區文管所負責人介紹,不久前,該所工作人員在對「鳥遊淤雲」石刻進行清理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文獻資料裡記載的「三巴重鎮」石刻。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於上世紀90年代進入文管所工作以來,就聽說「三巴重鎮」石刻,史料上也有記載,但就是沒找到實物。
渝中區文管所保存的一份泛黃的《石窟寺及石刻調查表》顯示,這是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記載的當時市中區較場口紅巖幼兒園巖壁上「三巴重鎮」「鳥遊淤雲」等處明清石刻,調查時間為1986年。不過,調查表上只附有一張「鳥遊淤雲」的黑白老照片,卻無「三巴重鎮」照片資料。調查表還有備註:原有「飛將軍」石刻一處,1985年修建樓房毀掉。
記者發現,當年的調查表上不僅沒有「三巴重鎮」照片,而且對「三巴重鎮」的文字記載也經過了塗改。對此,渝中區文管所負責人推斷,當時的調查結論很可能沒見到實物,只是參考了有關文史資料。
顯然與軍事有關
「在對『鳥遊淤雲』石刻進行清理的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擴大了崖壁清理範圍。」渝中區文管所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處崖壁常年荒蕪,長滿雜草青苔,位置險峻,給清理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意外發現「三巴重鎮」石刻時,大家都很興奮,第一時間請來三峽博物館專家一起到現場調研。
三峽博物館退休學者胡昌健當時也到了現場。胡昌健告訴記者,「三巴重鎮」石刻沒有落款,「鳥遊淤雲」的落款由於年代久遠也模糊不清。不過他通過調研確定,兩塊石刻應為明清期間。從風化程度看,「鳥遊淤雲」早於「三巴重鎮」,時間不會相距太遠,但題寫者應該不是同一人。
胡昌健介紹,「鳥遊淤雲」出自《家語》「魚遊於水,鳥遊於雲」……說明當時這一帶景色很美。崖壁位置為這一帶制高點之一,可想而知,站在崖壁之上的文人墨客看到滾滾向前的長江與江對面的南山風景、翱翔於藍天白雲間的鳥兒,自然詩興大發。
胡昌健表示,「三巴重鎮」顯然與軍事有關,因為,較場口崖壁附近的守備街、左營街等與軍事有關的地名沿用至今。
渝中區文管所負責人介紹,彭伯通所著《古城重慶》記載,「三巴重鎮」石刻所在位置附近,康熙初年曾建有重慶鎮署,辛亥革命後1912年2月被蜀軍政府撤銷,改組為重慶鎮撫府,後來重慶鎮撫府撤銷又改設重慶鎮守使,鎮署原址成為鎮守使署。民國年間,崖壁下方建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等(記者註:該處遺址今天仍存,位於解放西路。軍事委員會禮堂舊址,位於鄰近的重慶日報社內)。
軍事地位重要
較場口「三巴重鎮」石刻上的「三巴」,出現在漢末,與歷史上的「三巴分置」有關。
胡昌健介紹,巴郡為秦始皇所設,為天下36郡之一,治所在江州,就是重慶府巴縣。巴郡範圍很大,轄區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旺蒼、西充以及重慶永川、綦江以東盆地地區。
東漢末,中央政權衰弱,地方豪強勢力膨脹,巴郡地方勢力提出「分巴」要求,最早要求一分為二,最終結果是一分為四。「分巴」是個漫長歷史過程。對此,胡昌健著有《「三巴」分置年代及相關問題考辨》。
「三巴」分置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地名,比如巴郡、巴東郡、巴西郡、永寧郡、固陵郡、涪陵郡、宕渠郡等。幾次分巴過程中,各地勢力都在爭這個「巴」字,雖然地名經常更改,但頻率較高的就是巴郡、巴東郡和巴西郡。「三巴」範圍,橫貫今天奉節一帶向西至四川閬中。
巴郡、巴東郡和巴西郡,是今天聽得最多的與「巴」有關的地名,比如影視劇中的巴西太守張飛,詩歌裡的「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歷史上,巴西郡治地在今天的閬中,巴東郡治地在今天的奉節。
記者從胡昌健所列的「三巴」分置年代、治所參考簡表中發現,「分巴」過程中,江州(今重慶)多是巴郡治地所在,僅有一次改為永寧郡治地,而同期的安漢(今南充),成為巴郡治地。
胡昌健告訴記者,「三巴重鎮」石刻所題年代,儘管與「三巴」分置相距1000多年,仍然說明重慶作為三郡之首在「三巴」中的地位比較重要,尤其是軍事地位。
胡昌健從石刻位置推斷,明清時期石刻下方多為軍事駐地,結合消失的「飛將軍」石刻,一般是對駐地軍事主官的尊敬和頌揚。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何浩 文 畢克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