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冷,市場中的肉類食物越熱銷,如老母雞、豬蹄、大骨頭、牛羊肉等。雖然說肉類食物更有營養價值,可提供人體所需蛋白質,以及起到補血作用。
雞湯作為一直以來的滋補品,被認為具有補虛、提高抵抗力、調理感冒的作用,但是卻有5類人不適宜食用。
第一類,膽囊炎、膽結石患者
由於雞湯中油脂、脂肪含量高,在腸道的消化過程中需要膽汁的參與,而對於膽道疾病的人群而言,油脂攝入過多會刺激膽囊收縮,將膽汁排入腸道。這便容易促使膽囊炎發作,以及增加膽結石風險。
第二類,高血脂人群
同樣由於雞湯中的脂肪作怪,促使人體肥胖,血脂增高,容易在血管壁沉澱,形成斑塊和血栓。
所以,三高人群,雖然很多時候感到體虛,卻不能盲目喝雞湯。最好的方法是去除上層油脂和去皮食用。既達到補充蛋白的目的,又避免油脂攝入過多。
第三類,痛風患者
我們知道痛風患者最怕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鮮、肥肉等。
而雞湯,經過幾個小時的慢熬,導致湯內含有大量的嘌呤,是對痛風患者非常不利的飲食。
第四類,胃潰瘍、胃酸多、胃食管返流患者
因為雞湯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多,而對於這三類患者而言,胃酸多會刺激潰瘍,加重胃食管返流現象。
但是對於消化不良,胃功能比較差的人群而言,適量的喝雞湯有助於消化、開胃。
第五類,腎功能不全患者
對於腎不好的人群來說,低蛋白飲食是必須的。但是喝雞湯,則不可避免吃雞肉,雞肉屬於高蛋白食物,並不適合腎功能不全人群。
另外,雞湯中脂肪含量極高,腎功能不全人群也需要控制。
其實,除了以上人群之外,處於減肥期的人群,也需要避免母雞湯,可選擇雞胸脯肉。
喝湯、吃肉哪個更有營養?
不少老人堅持讓孩子喝雞湯,認為經過幾個小時的慢熬,營養都在湯裡,但是實際情況呢?
在煲雞湯的過程中,蛋白質溶進湯中的含量不超過10%,如果僅喝湯的話,相當於放棄了90%的營養。
另外,雞湯經過長時間熬製也是不可取的做法,因為長時間的熬製會讓更多的維生素流失,導致湯中的嘌呤含量增高。
關於煲雞湯什麼時候加鹽的問題
其實什麼時候加鹽並不影響湯中營養的多少,但是過早的加鹽會令雞肉失去嫩滑的口感,導致乾澀不易煮爛。
所以,雞湯富有營養,但也要分人群食用。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