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任何一個投資者都邁不過去都公司,就跟貴州茅臺一樣,你買或不買,都得研究。
招股書年代久遠,沒什麼意義了,本文就從15年年報開始研究吧。我發現一個特點,當我寫一些知名度比較高的公司的時候,比如蘇寧,就容易招惹鍵盤俠,總有大溼跳出來說我這個不懂,那個不懂。說回格力,15年之前的年報我都沒看,它什麼時候搞的高端裝備,什麼時候搞的通信設備,我確實不懂,也沒回去看,每個人的側重點不一樣,OK?你股神,你賺得多,何必費心來敲鍵盤?
這是一家什麼公司?
格力對自己對定位是: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業集團,旗下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產業覆蓋空調、生活電器、高端裝備、通信設備等四大領域,包括:
空調:以家用空調、商用空調、冷凍冷藏設備、核電空 調、軌道交通空調、光伏空調等為主;
生活電器:以廚房電器、健康家電、環境家電、洗衣機、冰箱等為主;
高端裝備:以智能裝備、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精密模具、精密鑄造設備等為主;
通信設備:以物聯網設備、手機、晶片、大數據等為主。
假設我沒聽說過格力,從前面的簡介可以看出,這是一家NB的企業:2019年世界500強的上榜中國企業中,格力ROE第一。另外就是穩居中央空調連續8年市場份額第一,家用空調線下市場也是第一,妥妥的龍頭。
但空調NB不代表其他電器也NB,電器NB不代表高端裝備和通信設備NB,這幾個領域不一樣,面對的對手不一樣,需要的能力圈也不一樣,這些疑問只能繼續解讀年報來獲得答案。
行業背景?
(1)家電
2019年行業總產量同比增長1.21%,但總體銷售額同比下降0.74%,總出口量同比下降0.82%,總內銷量同比下降0.69%。這裡可以看出,最近經濟形勢不好,白色家電也受到衝擊,雖然產量上升了,但賣價下來了,出口和內銷都在下滑。
線下空調市場TOP3品牌的零售市場份額由2018年的73.6%擴大到76.39%,TOP5品牌的零售市場份額由2018年的83.8%擴大到85.74%。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極其成熟的行業,集中度高,新進入者沒什麼機會,主要看產品升級換代,行業本身的增量已經有限。隨著國家提出節能標準,現有的低能效空調有被替代的趨勢,這會帶來一個新的增長點。
查了一下日經中文網,白電在中國的普及率已經接近100%,唯一的指望只能是更新換代。
(2)高端裝備
在政策的支持下,智能製造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核心,也是讓美國寢食難安的國家戰略, 格力憑藉自身的積累,往高端製造邁進,這從產業鏈遷移、能力圈遷移的角度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但高端裝備和通信設備做得怎麼樣,最終還是要從財報上去看。
可以看出什麼
格力是白電產業巨頭,憑藉空調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地位站穩了腳跟,但空調乃至整個白電產業已經處於成熟期,中國佔據了全球85%左右的產量(如果沒記錯的話),國內的滲透率也接近100%,除了放眼海外市場,增長率有限。
對自身技術很有自信的格力,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布局在高端製造、智能家居、通信設備等,個人認為這些布局本身是對的,但做得怎麼樣,還沒看財報,不知道什麼情況。但不管做得怎麼樣,格力必須這麼做,而且它有這個實力。
就拿智能家居來說,2015年報上這麼寫:
2015 年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3,000億元,同比增長31.4%。其中,空氣淨化器、淨水器因為產品本身具備高度自動化, 因此產品智能化進程相對較快,滲透率為50%左右。小家電、空調、洗衣機、冰箱產品智能化還處於探索階段的試水期,滲透率分別為 20%、15%、10%、5%左右。
可以看出,智能家居的餅是很大的,如果現有的空調再來一次智能化,就能再造一個格力。但用過智能家居的朋友們也都知道,這玩意兒有點雞肋,我不知道向一臺空調諮詢「今天天氣怎麼樣」有什麼意義,我還見過一個創業項目是用APP開窗簾,如果我起身拉一下更快,為什麼要用APP呢?所以智能家居在15年左右確實很火,那時候小米還沒上市,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也在布局智能硬體,但很顯然這幾年這個概念趨冷了。格力的老行業在成熟期,充滿確定性但想像空間不大,新行業都在導入期,想像空間很大但充滿不確定性。但鑑於格力的體量和抗風險能力,不管能不能折騰出結果,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有個細節,18年提到智能家居,19年就沒提了,業務概要裡只講了家電和高端裝備。
財務分析
1,資產負債表
第一反應是真有錢!1300億的現金,接近總資產(不是流動資產)的一半!這還不包括10個億的債券投資。應收帳款佔營業額平均不到5%,也就是基本不讓欠錢,而且周轉速度很快,基本上2個星期就回款。預付款差不多是應收帳款的1/3到一半,應付帳款倒是欠得多,是應收帳款的3-5倍,差距非常明顯,不是那種細微的差距。早就聽說格力議價能力強,客戶不讓欠款,供應商賒帳倒是不少,今天算親眼所見,足見品牌地位的強大。下遊收錢,上遊欠錢,錢都在自己手上了,愛怎麼用怎麼用。
接下來看到存貨,存貨的周轉速度是6-7次,大概一個半月周轉一次,這是比較快的了,一般消費品公司壓貨大概要3-4個月,快也要2個月,而格力是一個半月。
在非流動資產中,最多的是固定資產,這個可以理解,但191億的固定資產和1300億現金比起來簡直九牛一毛。因為錢太多沒地方花導致總資產周轉率很低(<1),但光從固定資產周轉率來看,高達11次。
格力的商譽只有3個億,18年才只有5000萬左右。我們知道商譽是併購的時候,給標的支付的價格超過淨資產的溢價,商譽高就表示你看好對方,願意出高價來買,但這也帶來了很多妖魔鬼怪,比如明明是個垃圾貨,我故意花高價買你,這是啥?利益輸送啊!或者,並沒有利益輸送的情況,但當初看好對方,買的時候出了很高的溢價,過了幾年發現實現不了價值,只好商譽減值,按唐朝先生的話說,這就是「管理層自我打臉的藝術」,說明管理層要麼人品不行,要麼眼光不行。格力雖然有錢,但卻沒有表現出亂來的跡象。
負債方面,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麼有錢的公司要有180個億的短期借款,除此之外,結為運營過程中產生的負債,比如各種應付、預收。所以雖然表面上看格力有60%的負債率,但其實都是優良負債(欠供應商的錢),帶息負債率極低。所以看財報不能只看表面,說格力負債率很高很危險,其實相反。
那麼從資產負債表上看,格力貴不貴呢?把「類現金」都加起來,比如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扣掉短期借款,姑且稱之為「淨現金」,每股的值是19塊錢。我在買國金證券(參考往期文章《解讀國金證券2020半年報》)用過這個算法,從彼得·林奇那兒學來的,林奇把這19塊錢看成公司給你的紅包。但眼下,格力漲得有點猛,這兩天PE超過25倍了,按林奇的說法,扣掉這19塊錢紅包,格力的真實股價也要50塊錢,不是特別便宜。作為一家大藍籌,PE低一點比較划算。
2,利潤表
從營收構成上看,空調依然是大頭,其他業務佔比不高。拋開佔比,從絕對數來看(單位億元):
空調穩步增長,今年能不能到2000億還難說,但小家電增長迅猛,電機模具等智能製造相關業務也增長迅猛。未來大概率還是保持高增長的,但具體多少,聰明的投資者不做預測,這不是我說的。
但如果從毛利率上看,也就話語權最大的空調毛利率最高,其他都很低,因為市場都處在導入期。因為品牌強大,高毛利的空調佔比高,所以總體的淨利率依然有12%-15%左右。
3,現金流量表
最後簡單看一下現金流量表,毫無懸念地,經營性現金流特別好。投資活動較多故淨值為負,表明公司一直在擴張,對外股權投資、理財產品買得不少。
總結
格力是一家有實力,也有衝勁的公司,不滿足於空調1000多億的營收,努力拓展更高精尖的業務,董小姐的個性和魅力也給格力帶來了「網紅」屬性,但作為價值投資者,我自知無法猜測這些正處於導入期的新行業的未來,但憑著格力的體量,大概率不會有什麼風險,我只知道,如果價格便宜,格力可真是好東西,畢竟PE如果太高,而這些導入期的新業務沒有實現預期的話,結果就不太好了,所以價值投資者不應該預測未來而應著眼現在,格力是否便宜,如果便宜買入的話,它愛怎麼折騰怎麼折騰,折騰出來了我幸,折騰不出來我也不會沒命。以上是個人投資筆記,不作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