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進入浦東有名的二團顧家宅,儘管所見都是殘垣斷壁,卻也了了多年願望,隨後又來到北側不遠的六灶灣老街。這條老街我在2012年11月曾經到訪過,那時是獨自一個人騎遊南匯各古鎮,由於時間充裕老房子看得比較仔細,還曾與多位當地居民聊天,以獲取更多信息。這次的到此一遊算是舊地重遊,但因多人組團,時近中午而無處吃飯,又加上烏雲密布現下雨徵兆,所以有點匆匆忙忙,隨走一圈而已。
*南團公路大治河橋站邊,六灶灣南路口的六灶灣老街指引路標。
南匯的成陸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廣闊的大地上有著一道道的海塘,是海岸線逐步東移所留下的痕跡,現存最顯著的是同向的浦東運河,沿岸留下了諸如大灣小灣六團灣等老地名,而六灶灣的由來,也與他們大同小異。據《浦東新區村史》中舊地名的介紹:六灶灣,建霍公塘(即內捍海塘,此塘築成距今817年)時,在南六灶港口處有一大灣。據傳,這裡原有一座顧國師(顧成天)墓,周圍有石人、石馬,頗具規模,為避墓地,塘身繞道而過,故有此彎曲,由此取名六灶灣,在清朝末年、民國和解放初都有政府機關設於六灶灣鎮。或許建顧國師墓與建霍公塘之間有較大的時間差,把兩者聯繫起來稍有一點牽強,但浦東運河(原運鹽河)在六灶港口的灣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南團公路邊六灶灣村、老街南路
此行我在南團公路車站處看到了六灶灣村醒目的標誌,路口還有巨石做成的六灶灣老街的路標,顯示著有悠久歷史的六灶灣,不僅老地名在村村合併時被重啟,殘留的老街也重新被人重視。在當地頗有影響的六灶灣老街古鎮,它有著一個發展、輝煌、衰落的過程。看今天殘留的六灶灣老街,比起史書記載來顯然要短許多,雖然格局尚存,街上幾乎見不到一個行人,街面也十室九空格外冷落,在這裡僅存小店一家,找不到吃飯之處也就理所當然了。在第一次尋訪時,鎮上曾有人對我說:六灶灣是小臺灣。我琢磨不透是褒還是貶,也許意為被冷落被拋棄在一邊很久了。
*疫情期間被封的村道、浦東運河以及六灶灣老街
據傳六灶灣老街處明代就已有聚落,清代逐步發展為二團地區主要集鎮,民國時期達到頂峰。老街上至今尚有遺存的多幢兩層樓街面老房子,充分證明了這一說法的可靠性。對於六灶灣的興衰,歷代志書也都留有記錄。據光緒南匯縣誌介紹:六灶灣鎮,邑南九裡。旁內護塘列肆,南北街略折而西,居民百餘家。民國時期的南匯縣續志介紹:六灶灣鎮,光緒中葉後,市肆增盛,樓房接起。下塘務本小學堂為顧氏捐建。有橋聯接上塘兩岸,機廠相望,市面日盛。其後的網上資料介紹也能找到一些,六灶灣鎮,清末為下沙鹽場二團的治所,民國後曾為南匯縣第一區(二團區)區公所駐地。解放後隨著撤區並小鄉而成為二團鄉人民政府駐地;不久鄉政府遷到黃路鎮,並改稱黃路鄉,從此六灶灣鎮開始沒落。在1984年起六灶灣鎮還是友愛村村委會駐地,而到了2002年11月,友愛村和勤儉村合併,建六灶灣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卻設於原勤儉村,日趨冷落的老街幾乎被外界遺忘了。
*六灶灣老街上的老房子,昔日繁盛商鋪都已成為普通民居。
地處大團與惠南之間的六灶灣鎮全盛時期,店鋪林立,市面繁華,是二團地區主要集鎮。對此本土作家姚建國有文介紹:短短的老街上,光中藥店的老字號就有「鶴齡堂」、「鳳儀堂」、「廣生堂」、「同濟堂」和「同壽堂」五家。其中,資格最老的是在清同治十一年,由顧祖基投資500石(1石合75公斤)大米盤進「鶴年堂」藥店,改名為「顧鶴齡堂」,1956年改成國營藥店。在老街上,我們見到了掛有文保牌的鶴齡堂舊址,只是牌上赫然是「鶴令堂」三字,與「鶴齡堂」之名似乎有著太大的差別。浦東文物」微信公眾號介紹:惠南鶴令堂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原為鶴令堂藥店。佔地139.2平方米,建築面積278.4平方米。二層樓房,3開間,上下共6間。坐西朝東,6架梁,硬山灰瓦頂,兩側荷葉山牆。現已作為居民住宅。該堂具有江南傳統民居特色。 2017年1月25日,公布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
*「五柳小築」門頭以及有墀頭造型漂亮的老房子
另外在老街的東北處,遺存有濮家大院,因為還在五一假日中,大門緊閉無法入內參觀。濮家大院儘管破敗不堪,觀其較為完整的外觀、高大的儀門頭以及威風凜凜的馬頭牆,依然是六灶灣鎮上最氣派的老房子。百度介紹:姓濮的過去在六灶灣是大財主,友愛四隊裡的國家倉庫在解放前就姓濮,姓濮的在六灶灣其實並不多,大多在早年就搬出去了,上海市各地方的濮姓多數是六灶灣遷移出去的。而我聽說過濮姓曾以打鐵為業,特別是其出產的菜刀因為質量上乘而聲名遠播,以至於在浦東大部分地方,菜刀已不叫菜刀,而由「濮刀」來替代了。
*六灶灣老街上唯一的保護建築——惠南鶴齡堂
儘管有民謠說:「開過藥店打過鐵,別樣生意全要歇」,但在六灶灣全盛時期,除了鶴齡堂等藥店濮姓的打鐵鋪外,其他各行各業也都紅紅火火,其中昇懋南貨店的棗仁餅素負盛名,為南匯縣三大特產之一,另二者為周浦鎮三陽泰的「狀元糕」和惠南鎮品連南貨店的「小酥糖」,但也有一說是六灶灣昇懋南貨茶食店的棗仁餅與周浦三陽泰的雲片糕、大團洽和升的寸金糕為南匯縣出名的三大茶食。後來無論是周浦還是惠南、大團都位於南匯四大鎮之列,而且至今依然繁盛,唯獨六灶灣鎮卻已銷聲匿跡,淪落為鄉間小弄一條了。
*老街一側濮家大院的馬頭牆與儀門頭
初訪六灶灣老街時,曾經看到有篆文題寫的門頭,特意在「中國記憶網」上發帖詢問過,所以有著特別深的印象。此行六灶灣老街,當然不會忘了重訪這座名為「五柳小築」的絞圈房子,門額的邊款顯示建造年代為「戊辰冬月吉旦」,即公元1928年,那正是六灶灣鎮的鼎盛時期。看來在繁華的六灶灣鎮上,當年也有嚮往隱居生活或者舞文弄墨的雅士,因為這「五柳」二字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潛淵明的號。陶淵明的自傳文《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這些也正是文人雅士追求的生活方式。在初訪時有人告訴我「五柳小築」這座老房子也屬於濮家,不過由介紹中得知,當年六灶灣鎮的居民以濮、陶、瞿姓為主,那麼我難免猜測「五柳小築」也有可能是屬於陶家的。
*老街上的樓房
六灶灣老街的衰落已成定局,要重新開發成為旅遊景點也絕非易事,在資料中可見上海郊區公認的近代說書祖師顧秀春為南匯二團人, 也就是六灶灣人,這裡也是浦東派琵琶第四代宗師倪清泉的故裡。而我還看到有一個周浦人的故事也與六灶灣相關,那就是孔思六灶灣揭竿而起抗清護明。百度介紹:孔思,字貞伯,又作孔師、孔尊伯,明末秀才,家住周浦鎮王家浜。清順治二年(1645年)5月,清建都北京後兵下江南,並逐步逼近上海地區。孔思從大衢山返回後,在南匯縣城南六灶灣一帶,號召揭竿而起,護明抗清,被推為首領,「數日之內,聚眾千人」。先攻打新場鎮,獲勝後又攻南匯城,後起義隊伍攻打川沙城不克,腹背受敵,慘遭失敗,孔思亦戰死在激戰中。「孔思抗清」的故事以及其他相關傳說在民間頗為流傳。
因為汽車掉頭的關係,由顧家宅去原本就在北側的六灶灣老街卻繞了一個大圈子,但在這期間卻發現了堆在一邊的兩座老石橋橋梁,引得大家圍著石板觀察良久。據說這清代年間的人和橋、永秀橋老石橋構件,是當地老闆由別處購來,而非當地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