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許多老俗語雖然流傳廣泛,卻有著地域的限制。我國地大物博,其中的農諺,大多屬於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經驗總結,所以,對南方而言並不適合。而有的俗語誕生在南方,總結了南方農人的生活智慧,就比如老俗語「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其中的意思。
端午節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起初為防疫的節日,後來為了紀念屈原,最終形成頗為隆重的傳統習俗。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由於屈原是楚國人,端午習俗始興於楚,而端午期間,正是兩湖地區的雨季,常常會發生暴雨天氣,形成洪澇災害,防澇抗洪的任務異常艱巨。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每年端午節到來,長江岸畔都會下幾場雷聲大作的暴雨,甚至還會引起山洪暴發,對於沿江一帶的居住安全形成極大危害。1998年的抗洪救災就發生在陰曆五月,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其中長江一帶的受災最重。1998年水災,全國受災面積3.18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60億元。
水災猛於虎,人們對於水害的恐懼甚至超過了獠牙利齒的鬼怪。每年7月15為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一天,地獄之門打開,所有鬼怪來到人間。由此,中元節很嚇人,也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能偷吃祭品,不能外出遊蕩,不打口哨,有人叫你不回頭等,大多摻雜了道教文化中的迷信。
水火甚無情,與獠牙厲鬼相比,水害的破壞性更大。如此看來,農村俗語「不怕七月鬼,就怕端午水」是有著一定的科學道理的,而這個世界上,鬼魂是不存在的,對於唯物主義的我們而言,鬼又何懼?一根桃木,一截觀音玉瓶中的柳枝就可以驅趕,但是水災,卻是極其可怕的,一定要提前預防,多加防範。朋友,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