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城堡(俗稱:謝氏古堡)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山河鎮洞八嶺村,地處太行山南巔,距晉城市約30公裡,距208國道和山河鎮政府4公裡,距二廣高速公路天井關出入口約10公裡。
謝氏城堡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的西周,據世代傳承和現有史料考證,謝氏城堡是公元前821年被周宣王封為古謝國諸侯的元舅申伯,約在公元前821—782年,憑藉其政治地位,由周宣王為其元舅申伯在西周腹地,運用古代堪輿學理論,在太行山南巔選擇了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的風水寶地,因地制宜,依地就勢,隨行生變,從地下、屋內、房頂三位一體的完整規劃了整個城堡的防禦體系,把以人為本、全民防禦和慈善為民的理念融入到建築物的各個層面,歷經數十載修築了具有立體防禦網絡體系和古代氏族社會生活形態的城堡,形成了周天子文化與諸侯城址規模的避暑勝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
公元前688年楚國滅亡謝國後,申伯嫡系以國為姓成為謝氏正宗。現在所看到的謝氏城堡大部分是元末明初在原址重建。
謝氏城堡共有22個古院建築群落,4個三合院,5個依地所建的不規則院形,6個棋盤院、7個四合院,8條胡同,8條丁字街,內設9個城門,840餘間房屋內暢外通暗連成網,與東街、西街、上街、下街等4條主要街道相連,形成了一個立體防禦網絡體系,各個院落均具有其獨立的功能。有王院、翰林院、上書房、西書房、公議巷、議事廳、諸侯院、公堂院、八卦院、氏族食堂、中醫院、婦產院、蒙養院、茶樓、商鋪、戲臺、看樓、油坊、騾馬店、風水閣等,可謂布局合理,一應俱全。
謝氏城堡內設18個連接通道將22個院落相連,80個室外樓梯通往二樓,180個室內樓梯連接屋內一、二樓上下暢通,建築面積約15000餘平方米,地道及排水系統長約500米,總佔地面積30000餘平方米,全部是磚木或石砌結構的二層樓。840餘間房屋上下暢通,戶戶貫通,院院連通,形成了一個立體防禦網絡體系。具有古代信息戰、陣地戰、防禦戰、阻擊戰、城防戰、地道戰的防禦結構和城防工事。戰亂年代城堡內部實行網絡式聯防,觀察哨,瞭望口、進可攻、退可守,能打能藏,交叉掩護,相互支援,信息暢通,傳遞自如。遇到敵匪來犯時可有效地從地道、屋內、房頂,以及像迷宮一樣的街道組織進攻或轉移,整個城堡的地下地上融為一體,是古代冷兵器時代的防禦堡壘。
在謝氏城堡現存的古文化遺蹟中,隨處可見周天子和諸侯國屬性的文化遺存,如:象徵周天子和諸侯祭天文化的兩座「天廟」即「大天廟」和「小天廟」,周天子和諸侯祭祖文化的兩座「宗廟」即「大宗廟」和「小宗廟」,古代天子封賞給諸侯的禮器「簠簋」文化遺存,評議國家政事的「公議巷」、「議事廳」,象徵周朝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六佾」即六級「江山臺」,銷聲匿跡兩千多年之久的古樂文化「鼓瑟葉應離」的殘存木雕;還有古代貴族子弟訓練駕馭戰車的場所——軲鑾地,騎馬射箭的馬射場——軲埒得,比武操練的閱兵場——跑馬地,這三項內容是古代大學教育的必修課;被有關學者譽為中國最早的女子書院石碑「芝蘭圃」,歌頌周宣王元舅即謝氏始祖申伯的《詩經·大雅·崧高》的原句掛在門匾上,象徵古代帝王文化的龍鳳麒麟等隨處可見。
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探秘謝氏城堡,它所傳承的是中國西周時期的民族文化之根,蘊涵著深邃的歷史文化信息和遠古的民族文化基因,具有豐富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建築、民俗等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脈絡的古堡,是一處極其重要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絕妙結合體,在現代社會它依然有著十分豐厚的思想價值,符合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其所追求的「公允」社會正是中國哲學的精髓——和諧。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搖籃裡,謝氏城堡就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化積澱,是回眸歷史的一處絕佳窗口,被許多知名人士評價為:古謝國城址的縮影,中華民族儒道文化的載體,炎黃文化史的「活化石」,素有「太行第一堡」之美譽。遺憾的是已人去樓空,失去了昔日的生活氣息,在風雨飄搖中衰敗殘破,我們有幸走近風燭殘年的謝氏城堡而引發思古之悠情,深感古村落的凋零也是民族文化的衰落。
為我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馮驥才先生曾於2008年7月17日為謝氏城堡文化研究創始人題詞勉勵:「守住中華遺產」,又於2012年4月5日親臨此地考察時再次題詞呼籲:「古村哀鳴,我聞其聲。巨木將傾,誰還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誰應」!並建議將謝氏城堡建成中國第一個古村落遺址的「博物館」或影視基地,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國防大學的將軍想建成國防教育基地,使這一古老的全民防禦理念建築傑作得到保護和傳承,使這一獨特的立體防禦網絡體系建築遺產煥發商機,在給旅遊者帶來休閒、娛樂、健康的同時增強國防意識。
謝氏城堡於2014年榮登「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6年跨入「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21日載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史冊。
歷史是民族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建築是民族的象徵,傳承是民族永恆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