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更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雖土地資源匱乏,卻沒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建築和交通擁擠的現象,仍保留大量的生態空間,全境展現了生態城市和生態國家的形象。
新加坡以花園城市著稱,雖然土地資源匱乏,卻沒有大城市普遍出現的人口、建築和交通擁擠的現象,仍然保留了大量的生態空間,完美的展現了生態城市和生態國家。
2017年6月新加坡公布「未來城市計劃」,像新加坡一樣,世界上很多世界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也推出過類似的城市計劃,比如紐約的《2030年的紐約規劃》,強調韌性城市和公平公正,倫敦的《2030年大倫敦規劃》,強調生活質量和品質,巴黎的《2030年大巴黎規劃》,強調確保21世界的全球吸引力。
未來城市計劃的目的:推進宜居環境、永續發展和韌性城市建設,主要圍繞先進建築方法、具有韌性的基礎設施、新興空間、永續城市四大領域,先進建築方法:建設高效、綜合、技術先進的建築行業,生產建設,開發具有高度生產力和成本效益的綜合化、智能化、數位化施工環境,減少和重新利用建設所需的資源;具有韌性的基礎設施:具有可靠和成本效益的基礎設施;新空間:確保足夠的空間張力和宜居的生活環境(地下空間的開發);更高的可持續性:將生態系統方式應用於城市規劃、開發和管理,創造可持續、有彈性和綠色的城市,生活環境營造,提高能源資源效率,沿海保護。
從花園城市到永續城市,新加坡未來城市計劃體現了新加坡應對城市挑戰,探尋更先進解決方案的訴求,縱觀新加坡60年的經濟轉型發展史,新加坡政府始終貫徹「未來引領今天」思維,布局城市與產業的創新發展,在產業方面,新加坡提早布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緩退快進、創新迭代,在城市發展方面,始終秉承生態、宜居、優質和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吸引全球創新創業人才、領軍人才集聚。
啟示:創造可持續的綠色建築,創造豐富愉悅的生活環境,提高建築密度的同時提高宜居性,是城市規劃設計應該有的價值回歸,新加坡不論是呼吸式建築理念還是受森林啟發的而發展的垂直城市,在建築不可避免的向高層發展的趨勢下,積極地促成高層建築的社會性交流與自然的編制交融,將人與生存空間、自然系統相互的生態關係達到最佳平衡狀態,努力找回現代城市的人性尺度及社區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