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坤隊長到謝安橋家裡拜訪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豔):世上的不幸有千萬種,其中最不幸的莫過於媽媽沒能好好愛你。廣東省中山市港口鎮民主社區裡就住著這麼一位不幸的女孩兒,她叫謝安橋。
幼年時,謝安橋和媽媽相依為命。十三歲的時候,她的媽媽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失去了工作能力,需要入院治療。這對於本就不富裕的家而言猶如晴天霹靂。在謝安橋的記憶中,那段日子艱難到一日三餐都難以保證。她回憶說:「(那時)經常都沒有飯吃,或者是有飯吃沒有菜吃。所以那個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醬油撈(配)一點白飯,或者是有一個雞蛋就已經覺得非常好了。」
謝安橋學習成績很好,班主任老師也很照顧她。因為家庭情況特殊,她初中和高中期間的學費學校都給予了「全免」。可是家裡的困難依然讓她倍感壓力,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學業。
上帝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再打開一扇窗。謝安橋所在的港口鎮民主社區活躍著一支農民義工隊。這支隊伍成立於1998年,由一幫德高望重、人緣好、口碑好的老同志組成。在群眾的眼中,他們是一支「愛管閒事」的隊伍,沒有薪酬,也沒有勳章,卻十多年如一日地為大家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在得知了謝安橋的情況後,隊長梁洪坤開始為她四處奔走。他回憶說:「我想麼,扶貧先扶智嘛。那時候她想不讀書的。後來我說不行,一定要讀好書,以後慢慢出來工作才行。」
於是,梁洪坤找到當地政府,找到周邊的企業、商鋪,希望能為謝安橋一家解決溫飽問題。經過義工隊的不懈努力,謝安橋和媽媽除了每個月的低保金之外,還得到了善心商人的資助。母女倆終於不用再為一日三餐發愁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謝安橋從小就學著照顧自己的生活。但是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又何止是溫飽呢。當她害怕的時候、茫然的時候、面臨人生十字路口的時候,那時的謝安橋多麼需要一個人能夠給她安慰,聽她傾訴,給她指導。於是,農民義工隊的梁炎彩就成了謝安橋口中的「梁媽媽」。他說:「她已經算是我的半個媽媽了。怎麼說呢,我真的很小就沒有人照顧。很多事情我都不懂,現在也還是有很多事情不懂。我不懂的話,就打電話問一下她。大人嘛,走過的路多,見過的風景也多,總比我要好。」
謝安橋媽媽每次犯病都是由梁炎彩送去醫院。母女倆沒有地方住時,也是梁媽媽幫著找房子。沒有房子的時候,她就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一間來安頓她們。梁炎彩十分心疼這個沒人照顧的孩子。她總誇謝安橋很懂事、很獨立。
她說:「感覺她很可憐,我們幾個義工隊的就找她談心。她什麼都跟我說,所以我會跟她說一點做人的道理,怎麼處理社會上的事情什麼的。她自己也很獨立。」
如今的謝安橋已經長大,25歲的她在東莞從事會計工作,她依然惦記著在家鄉生活的媽媽。雖然沒能在媽媽的呵護下長大,但是農民義工隊的叔叔阿姨給了她一個可以依靠的家。謝安橋說,等再多學一些東西、積累一些工作經驗之後,她就打算回家鄉生活,照顧媽媽。她也渴望成為像梁隊長和梁媽媽那樣的義工,把他們的「大愛」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