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歷代帝王與五臺山的佛緣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東晉名僧道安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從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史來看,帝王的崇建是五臺山佛教興盛的主要原因。魏孝文帝認為佛教有助於王政,在境內大興佛教,於五臺山始建了大孚靈鷲寺、佛興寺、清涼寺等寺廟,且歲時香火,遣使敬修,遂使五臺山佛教興起。北齊諸帝亦傾心信佛,大起佛寺,五臺山建寺2百餘所,並割8州之稅,以供香火。至北周武帝滅佛,五臺山方寺塔悉毀,僧人散之。

隋唐時期,五臺山佛教發展迅速。隋代二主都崇奉佛教,敬仰五臺。開皇元年(581),文帝即詔令五頂各置寺一所。大業二年(606)隋煬帝改驢夷縣為五臺縣,縣以山名,可見五臺山在當時的影響。唐代,從太宗到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於百闢歸崇,殊邦齎供,不可悉記矣,」(《清涼山》)。唐太宗就認為五臺山是文殊所居,「實我祖宗植德之所」,所以建寺度僧。高宗顯慶元年(656)十月,詔有司,五臺等聖道場地僧寺,不得稅斂,奠定五臺山佛教興盛的經濟基礎。龍朔年間(661~663),曾「敕西京會昌寺沙門會賾共內侍掌扇張行弘等往清涼山檢尋聖跡」(《古清涼卷》),繪製了五臺山文殊化現圖,使「清涼聖跡,益聽京畿;文殊寶化,昭揚道路」(同上)。睿宗朝,亦按照常例,給五臺山每年敕送衣缽、香花等。玄宗朝重修清涼寺。肅宗曾詔五嶽並五臺各建寺一區。代宗時,吐蕃兵陷京師,郭子儀兵至解圍,敗吐蕃,代宗以為是五臺山文殊菩薩助之力,便不惜耗費巨資,令修五臺文殊殿,造丈六鍍金文殊像,供於五臺山。並支持不空三藏於五臺山修建金閣寺、玉華寺等。德宗時,曾詔五臺山竹林寺淨土四祖法照入宮,教授宮人五會念佛;詔大華嚴寺澄觀法師至長安,並賜「清涼國師」之號。唐武宗會昌滅佛,五臺山佛教又遭到嚴重打擊,寺廟毀壞,僧眾解散。宣宗即位後,於大中二年(848)正月敕曰:「五臺山宜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如有見存者,使令修飾。每寺度僧五十人」(《唐會要》卷48)。《廣清涼傳》也載:「宣宗踐祚,重興寺宇,敕五臺諸寺,度五千僧。」可見,會昌後趨於式微的五臺山佛教經唐宣宗的扶持,很快便得到恢復和發展。

入宋以來,從「太宗至仁宗,三代聖主,眷想靈峰,流光五頂,天書玉札,凡三百八十軸。恢隆佛化,照耀林藪。清涼之興,於時為盛」(《清涼山志》)。北宋諸帝崇奉佛教,在唐宣宗興佛的基礎上,又使五臺山佛教得以發展和興盛。太宗敕建太平興國寺,詔令「五臺深林大谷,禪侶幽棲,盡蠲稅賦」(《清涼山志》)。並重修五臺10寺。宋真宗於景德四年(1007),曾敕五臺真容院,建重閣,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

元興,崇尚佛教。元世祖敬僧禮佛,修葺五臺山12佛剎。成宗為皇太后建寺於五臺山,並於元貞二年(1296)至五臺山,瞻禮文殊,禮重五臺山華嚴菩薩正順法師,並敕建萬聖佑國寺。武宗時亦大規模建寺於五臺山,禮重五臺山真覺大師,授以僧統之職。仁宗時置五臺寺濟民局,並「敕五臺靈鷲寺置鐵冶提舉司」,開採鐵礦。英宗也曾於至治二年(1322),至五臺山朝山拜佛。泰定帝敕建五臺山殊樣寺,賜田三百頃。文宗也多次遣使至五臺山作佛事,祈福安民。

明代諸帝為了祈福延祚,鞏固邊防,吸取前朝經驗,尊奉佛教,尤其崇奉五臺山佛教。太祖幼出佛門,自然崇佛敬僧,曾對五臺山璧峰禪師優加禮遇。明成祖於永樂元年(1403),就迎請哈裡麻,後賜鑾輿、旌幢、傘蓋之儀,遣使送往五臺山,並為其重修顯通寺和大白塔。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釋迦也失,於永樂十三年(1415)至五臺山朝聖,成祖曾幾次致書慰問,並敕賜袈裟禪衣、鍍金蓮座等。明英宗敕造《大藏經》5藏,安於5座臺頂。憲宗於成化十七年(1481),造丈六鍍金文殊像及畫像百軸、香金5百兩、布帛千尺,念珠萬串,敕賜五臺山文殊寺。正德二年(1507),武帝「敕建銅瓦殿,賜額廣宗寺,兼聖諭護持」(《清涼山志》)。又於中臺頂建寺,賜額演教寺。神宗受到慈聖皇太后的影響,十分崇佛。萬曆年間,敕建大塔院寺並舍利寶塔;於獅子窩修建洪福萬壽藏經樓閣;於龍泉寺復建萬聖閣;敕建聖光永明寺(即顯通寺)。神宗還多次於五臺山舉行規模盛大的法會,使五臺山佛教盛極一時。

清朝10代帝王,大多信佛,且特別崇奉喇嘛教。從始至終,推行一套「以黃教綏柔蒙古」的策略,所以對五臺山藏傳佛教也給予特殊的禮遇。順治十年(1659),就令阿王老藏卓錫五臺山,總理番漢經典。次年,又令老藏丹貝為清涼山住持,修葺菩薩頂等寺。康熙皇帝曾5次朝臺。康熙二十二年(1683),第一次朝臺,敕賜阿王老藏為「清涼老人」,且賜龍袍、貂座、靴衣、香銀等物,還命老藏丹貝重修五頂寺宇。次年,菩薩頂大殿改覆琉璃黃瓦,並「於菩薩頂設立永鎮把總一員,馬兵10員,步兵30名,護守香火供器」(《山西通志》)。在五臺山佛教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以後,菩薩頂成為欽命管理五臺山喇嘛事務掌印札薩克大喇嘛的居處,前後共駐錫過19任札薩克大喇嘛。同時,從康熙年間至清末,朝廷還讓統轄內蒙古、青海佛教事務的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住在五臺山鎮海寺。康熙皇帝5次巡幸五臺山,敕賜梵文藏經兩部、匾額55塊、作詩15首、碑文20餘道,修葺寺院20餘座,做各種道場8次。乾隆皇帝也曾巡幸五臺山6次,修葺演教、望海、法雷、普濟、靈應、顯通、殊像、碧山、鎮海等20餘寺,御製碑文8篇,題匾45塊。雍正、嘉慶也來過五臺山。以後,國勢日衰,清室再未朝臺。但在光緒九年(1883),還重建了大萬聖佑國寺,稱為極樂寺。慈禧太后還御書了「真如自在「四字,賜予普濟和尚,如今還存於南山寺。

相關焦點

  • 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歷代帝王與五臺山的佛緣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東晉名僧道安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從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史來看,帝王的崇建是五臺山佛教興盛的主要原因。魏孝文帝認為佛教有助於王政,在境內大興佛教,於五臺山始建了大孚靈鷲寺、佛興寺、清涼寺等寺廟,且歲時香火,遣使敬修,遂使五臺山佛教興起。北齊諸帝亦傾心信佛,大起佛寺,五臺山建寺2百餘所,並割8州之稅,以供香火。至北周武帝滅佛,五臺山方寺塔悉毀,僧人散之。 隋唐時期,五臺山佛教發展迅速。隋代二主都崇奉佛教,敬仰五臺。
  • 徐玉成:「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屬無奈而說 當下要慎用
    頃之,復渡河依陸渾,山棲木食修學」,「俄而慕容俊逼陸渾,遂南投襄陽,行至新野,謂徒從曰:『今遭兇年,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鹹曰:『隨法師教。』」(《高僧傳·釋道安傳》)這就是道安法師「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論產生的背景。
  • 在歷代帝王的推崇下,五臺山的文殊信仰,薪火相傳
    眾所周知:山西的五臺山與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並稱為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四大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 五臺山普壽寺「佛緣之路」心願加持法會舉行
    五臺山普壽寺舉行「佛緣之路」心願加持法會山西省五臺山普壽寺尼眾佛學院院長如瑞法師主法的「佛緣之路」心願卡加持灑淨法會,於2016年7月9日晚8點,在著名尼眾道場普壽寺千人大雄寶殿舉行。此工程的總體框架是:五臺山普壽寺為修道基地;榆次大乘寺(普壽寺的下院)為教育基地;菩提愛心協會為佛法弘揚基地;清泰安養園為愛心協會承辦的慈善事業(養老院)。現在,各項工程開展得有條不紊,在五臺山甚至全國佛教界都反響強烈。
  • 2016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圓滿
    此次活動供燈近萬盞,參加現場祈福的「佛緣之路」工作人員和各地僧眾及義工數千人,是五臺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傳燈活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佛緣之路)17點,10組千名志願者已經開始聚集,籤到處人頭攢動。18點,「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啟動儀式,在黛螺頂下面的一所小學廣場舉行。排列整齊的千名志願者,身穿印有「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標誌的白色特製T恤,現場顯得莊嚴殊勝。
  • 來一場我行我素的穿越,偶遇歷代吃素的帝王
    中國三千年的歷史中,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這209人平均壽命僅為39.2歲。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可達57歲。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還要低近18歲。
  • 「2016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圓滿成辦
    善願如海 滿載和平  文/李緒廷  2016年7月3日,以祈禱世界和平、眾生安樂、增長智慧為主題的「2016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圓滿成辦。此次活動供燈近萬盞,參加現場祈福的「佛緣之路」工作人員和各地僧眾及義工數千人,是五臺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傳燈活動。
  • 五臺山以文殊道場享譽中外,是中國唯一「青黃」共存的漢藏佛教
    而佛教聖地五臺山,更是以文殊道場享譽古今中外,也是中國唯一青黃共存的「,漢藏佛教」聖地。五臺山上五臺之間相距較遠,尤其山高風大,雨雪難測。一年之中能夠登頂的時間,只有夏季短短的幾個月。但特別虔誠的善男信女,他們會堅持三步一叩首地登頂。而一般香客、遊人則雲集臺懷鎮附近。不過,人們也可以參拜到五方文殊菩薩,來敬香祈願。
  • 每個來到五臺山的人,都有著無量的佛緣
    每個來到五臺山的人,都有著無量的佛緣。人們懷著一個虔誠的心,匍匐在菩薩腳下,聆聽佛法的真諦,祈願諸佛慈悲庇佑,指點迷津,然而,玄奘取經尚需九九八十一難,一天不夠,就多待幾天,一次不行,就多來幾次,而五臺山恰恰是一個神奇的所在,同樣的大白塔,同樣的風鈴聲,
  • 歷代名人與五臺山
    朱德於1948年路過五臺山去西柏坡,便寫下了《和葉劍英同志〈過五臺山〉》詩三首:一廣大神通難賴債,強舍金身舍舊糧,食盡農民千載粟,請還一點不為狂。二禪宮廖落亂飛鴉,掃地出門罪佛也。修道院成修養院,榮軍個人好為家。三五臺高聳白雲飛,天朗氣清路不迷。世人覺醒何須佛,來自西天去自西。
  • 歷代名人與五臺山
    朱德於1948年路過五臺山去西柏坡,便寫下了《和葉劍英同志〈過五臺山〉》詩三首:一廣大神通難賴債,強舍金身舍舊糧,食盡農民千載粟,請還一點不為狂。二禪宮廖落亂飛鴉,掃地出門罪佛也。修道院成修養院,榮軍個人好為家。三五臺高聳白雲飛,天朗氣清路不迷。世人覺醒何須佛,來自西天去自西。
  • 山西五臺山,為何是天下第一靈山?
    閻不知所從,入五臺山求計。借宿集福寺,參拜宋代民族英雄楊五郎菩薩。孰料,千年肉身一夜之間生發生甲。閻錫山當場頓悟:一己私念,已招致神仙發指,遂下山抗日去了……芸芸眾生,求學開智者眾,逢每年高考中考,莘莘佛子滿仙臺耳。  歷代帝王朝五臺。佛教自東漢永平年間東傳,五臺山就興建了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香火興盛已兩千年矣。
  • 中斯佛教專家齊聚五臺山紀念法顯大師 再續千年佛緣
    信息 中斯佛教專家齊聚五臺山紀念法顯大師 再續千年佛緣 6月23日電 (範麗芳)「中國和斯裡蘭卡有高僧法顯開啟的千年佛緣,這為中斯雙方的繼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五臺山歷代佛教建築簡述
    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歷代木結構和磚石結構佛教建築,以及附屬於建築之內的雕塑繪畫,是五臺縣佛教文物的主要內容。帝王畫像北魏孝文帝時(公元四七一一四九九)修建了大孚靈鷲寺,並環繞菩薩頂置十二院,菩薩頂即為當年的真容院,碧山寺即為當年的北山院。清涼寺、佛光寺、宕昌寺、嵌巖寺、觀海寺等寺廟,亦於這一時期興建起來。
  • 佛教聖地五臺山歷代寺廟建築
    五臺山為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歷史悠久。自佛教傳入五合山後,從南北朝起,歷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在五臺山陸續興建了許多寺廟,使五臺山成為古代寺廟建築的集群區。歷代五臺山寺廟建築,由於各時代經濟文化的逐步發形成了不同的生產水平、生活習慣和美學觀點,因而也形成了各個時代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 朝聖五臺山,我曾多次淚流滿面
    ,都有著無量的佛緣。,看到的是山間滿目的蒼翠;有些人來到五臺山,看到的是莊嚴無比的寺廟;有些人來到五臺山,看到的是浩如煙海的佛像,有些人來到五臺山,看到的是蔚為壯觀的五峰。>自東漢永平(公元58年~75年)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
  • 「佛緣五臺山」極詳細遊玩攻略!
    不知是歷來的文人墨客造就了山水人文,還是山水人文造就了這些詩詞,譬如蘇軾的《北望清涼山》、李白的《僧伽歌》、 貫休的《送僧遊臺》,再譬如這首顧炎武所作的《五臺山》。的確,如這不勝枚舉的詩歌 ,五臺山成為遊客「朝臺」的必去之處。
  • 五臺山歷代佛教建築簡述
    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歷代木結構和磚石結構佛教建築,以及附屬於建築之內的雕塑繪畫,是五臺縣佛教文物的主要內容。帝王畫像北魏孝文帝時(公元四七一一四九九)修建了大孚靈鷲寺,並環繞菩薩頂置十二院,菩薩頂即為當年的真容院,碧山寺即為當年的北山院
  • 千古帝王齊聚首——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位於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佔地18000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祭祀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皇家廟宇。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其原址為保安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是明清兩代崇祀歷代帝王和開國功臣的場所,乾隆帝提出「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經調整,最後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民國後祭祀停止,改由教育部門使用。
  • 帝王的氣勢:《歷代帝王圖》
    我們來欣賞一下閻本立筆下的《歷代帝王圖》。   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歷代帝王圖》為後人的摹本,又名《列帝圖》、《十三帝圖》、《古列帝圖卷》。畫家對作品中的每個形象都寓有褒貶,而這一褒貶又是寓於每個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氣質之中。在表現帝王的形象時,畫家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眉宇和嘴唇間流露出的神情來刻畫不同的個性和氣質,以表達作者對前代帝王的作為和才能的評價。[2]此圖經歷代內府或個人收藏,清末落入梁鴻志之手,流入國外。   作品沒有名款,長期以來一直傳為閻立本的作品,主要依據是宋代富弼題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