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發掘初唐墓葬初步判斷墓主為歐羅巴人

2021-02-13 寧夏六盤山旅遊

本文轉載自《寧夏新聞網》


  墓葬發掘現場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王小梅)8月16日,人骨鑑定專家對在寧夏固原南塬正在發掘的唐朝墓葬出土的一具人頭骨進行鑑定,初步判斷墓主人為男性歐羅巴人,俗稱白人。上世紀80年代固原南塬就曾出土過史姓中亞粟特白人人骨。這進一步證實了寧夏固原在當時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據了解,該墓葬發現於上世紀80年代,在宋朝及近年出現盜掘現象,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從6月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

  墓葬坐北朝南,為斜坡墓道土洞墓(局部用磚),由封土、墓道、過洞、天井、壁龕、甬道、墓室等六部分組成,總長47.4米。墓道為長斜坡式;過洞、天井各有5個;第4號天井東西兩壁各有一個壁龕,其內放置泥俑。

  南塬墓地考古隊領隊朱存世介紹,目前已經發現了40多件泥俑,銅錢以及大量壁畫。天井和甬道繪有東西相對的人物,墓室北壁繪侍女、動物、過洞上部繪花卉圖案。繪畫風格和服飾等與已經發掘的史氏家族墓的壁畫基本相同。朱存世說,儘管目前該墓葬還未發現墓誌等直觀證據,但從墓葬形制、泥俑的造型和風格、壁畫的內容和風格及墓室出土的「開元通寶」銅錢等遺物分析,該墓的時代初步定在初唐。

.該墓葬出土的這具顱骨經專家初步鑑定系歐羅巴人種,俗稱白人。  

  在發掘現場目前只發現了一個人的顱骨。人骨鑑定專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張全超根據頭骨呈現出的明顯特徵,初步判斷頭骨主人為40歲左右的男性歐羅巴人。

  「從頭骨可以看到,此人鼻骨隆起突出、鼻根凹陷,且面部水平也很突出,這些都是典型的歐羅巴人種特徵。」張全超說。

  張全超介紹,由於目前僅發現的頭骨有殘缺,要做出確切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發掘。「如果後續發掘能發現牙齒、體骨等,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對年齡等做出更為確切的判斷。如果沒有其他發現,我們也會盡力在頭骨中提取DNA,與此前發現的史氏墓中的人骨DNA進行對比,看他們是否存在遺傳學關係。」張全超說。

  此次發掘的墓葬距離固原西南5公裡,這裡在唐人墓誌中被稱為「北達塬」。塬地分布著漢代、北朝、隋唐直至明清的不同時期的墓葬,其中以北朝隋唐墓葬最為重要。從1983年至1996年,在塬地的西面一帶發掘出3座北周高官的墓葬——李賢夫婦合葬墓、宇文猛墓、田弘夫婦合葬墓。而自1982年至1995年,在西南方向又發掘出隋墓一座、唐墓八座。七座墓出土有墓誌,除一座為梁元珍墓外,其餘六座均為史姓墓。

  根據墓誌記載,史氏家族是北朝以來由烏茲別克斯坦沙赫裡夏勃茲地區東遷,後定居於原州的「昭武九姓」中的史國人,史氏家族墓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粟特人墓群。儘管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盜掘,但仍然出土了壁畫、外國金銀幣、藍寶石印章、金覆面等一批珍貴的遺物。

  據介紹,此次搶救性發掘的這座初唐墓葬距離史氏家族中史道德墓僅1500米。這座初唐墓主人和史氏家族是否存在關係?隨著後續考古人員的發掘工作,相信疑問就會迎刃而解。

人骨專家現場鑑定

人骨專家講解鑑定依據

外國學者與人骨鑑定專家進行交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以長安為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客商往來絡繹不絕,中外商業貿易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固原自古是東西交通的咽喉要塞、「關中平原」的北方屏障、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固原博物館館藏文物和固原古城、須彌山石窟、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遺存無一不在證明固原在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鎮地位。

相關焦點

  • 寧夏固原發現初唐大型墓葬 墓主為男性歐羅巴人
    寧夏固原發現初唐大型墓葬 墓主為男性歐羅巴人 2014-08-20 08:17:24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固原不止一次發現歐羅巴人種的遺骨,充分反映了外來民族遷徙、融合的狀況,說明隋唐時期東西方的往來交流十分頻繁,也說明寧夏及固原地區在絲綢之路中具有重要地位。」日前,在寧夏固原市南塬正在發掘的一個墓地,人骨鑑定專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張全超捧著一個剛剛出土的頭蓋骨,向記者和專程前來考察的中外專家介紹這座墓葬所揭示的意義。
  • 【頭條】固原新發掘一唐墓 初步判斷墓主為男性歐羅巴人
    新華網銀川8月16日電(記者艾福梅)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正在寧夏固原市對一初唐時期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而人骨鑑定專家根據墓葬中發現的人頭骨初步判斷墓主為男性歐羅巴人這進一步證實絲綢之路重鎮——固原(原州)在當時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據南塬墓地考古隊領隊朱存世介紹,被定名為M1401的墓葬發現於上世紀80年代,今年發現了盜掘現象,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後從6月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
  • 寧夏固原發現初唐大型墓葬 墓主為男性歐羅巴人
    寧夏固原發現初唐大型墓葬 墓主為男性歐羅巴人 2014-08-20 08:17:24固原不止一次發現歐羅巴人種的遺骨,充分反映了外來民族遷徙、融合的狀況,說明隋唐時期東西方的往來交流十分頻繁,也說明寧夏及固原地區在絲綢之路中具有重要地位。」日前,在寧夏固原市南塬正在發掘的一個墓地,人骨鑑定專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張全超捧著一個剛剛出土的頭蓋骨,向記者和專程前來考察的中外專家介紹這座墓葬所揭示的意義。
  • 探訪寧夏固原博物館,感受千年「古波斯」遺物
    寧夏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交流節點,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如西夏王陵、須彌山、秦長城遺址等著名的歷史遺蹟,當然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謎團。在固原博物館我發現了一件奇特的東西「金下頜託」,這個本應該出現在古希臘荷馬時代墓葬,但是卻出現在了寧夏的墓葬中,是在讓人新奇。
  • 【考古】固原祆教與寧夏美術考古
    祆教由粟特人帶進中國,考古發掘在中國境內發現了很多可以確定是粟特人的遺址和墓葬。其中在寧夏固原地區發現的不少,其中九龍山隋墓的主人更有可能是祆教祭司。 陳偉 祆教在中國中古時期是一個比較有影響的宗教,也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宗教。對中國中古時期的文化和藝術的走向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 陝西發現大量罕見唐代壁畫,墓主為唐代「弼馬溫」
    2020年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布裡村北發掘了兩座唐代紀年墓葬。這兩座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壁畫精美,具有重要的藝術和考古價值。 ▲唐楊知什夫婦墓全景 在其中一座編號為M13的帶有圍溝和封土的5天井單室磚券墓中,考古人員清理出各類隨葬遺物102件(組),多為放置在壁龕內的騎馬俑和立俑。
  • 沂水春秋大墓主棺室發掘第四天墓主身份仍是謎
    現場考古人員表示,要對發掘出來的所有器物進行漫長的測繪、清理、拍照之後,才能繼續向下挖掘,墓主人的身份、年齡、性別,暫時依然是個謎。      主棺室又現八件精美玉器和一些串珠  記者了解到,在當天下午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又在主棺室發掘了多件玉製品,而主棺室發掘已經基本到達底部。19日、20日兩天,主棺室內出土了八件精美的玉器。
  • 陝西發現大量罕見唐代壁畫,墓主為唐代「弼馬溫」
    2020年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布裡村北發掘了兩座唐代紀年墓葬。這兩座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壁畫精美,具有重要的藝術和考古價值。
  • 山東滕州發現136座東周墓葬 部分墓主為東夷古國貴族
    圖為上百座墓葬被搭棚保護起來。趙曉 攝  顏色鮮豔的彩繪陶、紋樣精美的青銅器、淡雅別致的玉器……7月21日,位於千年古縣山東滕州的大韓東周墓地正在陸續出土大量文物。截至目前,共發現墓葬136座,部分墓主是東夷古國貴族。
  • 陝西考古發現大量罕見唐代壁畫,墓主為唐代「弼馬溫」
    2020年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布裡村北發掘了兩座唐代紀年墓葬。(唐康善達墓俯視圖)(唐楊知什夫婦墓全景)這兩座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壁畫精美,具有重要的藝術和考古價值。(唐楊知什夫婦墓墓室東壁樂舞圖壁畫)(唐康善達墓墓道壁畫馴馬圖)(唐康善達墓墓室壁畫)在其中一座編號為M13的帶有圍溝和封土的5天井單室磚券墓中,考古人員清理出各類隨葬遺物102件(組),多為放置在壁龕內的騎馬俑和立俑。除此之外,考古人員在這座墓葬內發現多組保存較好的墓葬壁畫,保存情況較好。墓道東、西二壁繪青龍、白虎引導的出行隊列。
  • 陝西發現罕見唐墓壁畫
    新華社發(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新華社西安1月8日電(記者楊一苗、韓嘯)記者1月8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前不久考古工作者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發掘了兩座唐代紀年墓葬,這兩座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並在墓葬內的胡人馴馬圖等壁畫上,發現一些罕見的馬匹及獵犬形象。
  • 考古劇透:不靠科技儀器,考古人如何判斷墓葬年代和墓主族屬?
    之後,要記錄墓葬的方向,M21為南北向,方向約347°。一般來說墓葬朝向的不同,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喪葬習俗,從而反映出墓主人所屬族群的不同。 之所以記錄這些數據,是因為不同大小和規格的墓葬,可能代表了墓主生前不同的等級地位。一般來說,墓葬越大,墓主生前等級越高。 再是記錄墓葬中葬具的情況,M21為一棺一槨。但因為年代久遠,棺槨情況保存不佳,僅能從遺蹟現象推斷是由8塊木板拼合而成,木槨長約2米,寬約1.1米,殘高約0.8米,棺的情況不明。
  • 這個白人墓有5位美女,個個高髻、長眉、細眼、大耳、直鼻、紅唇
    2014年,考古人員正在寧夏固原市對一初唐時期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在一座編號為M1401墓裡發現了一具「與眾不同」的人頭骨。「從頭骨可以看到,此人鼻骨隆起突出、鼻根凹陷,且面部水平也很突出,這些都是典型的歐羅巴人種特徵。」參加發掘的考古專家張全超說。
  • 固原:探尋元代開城人生存狀況
    作為絲綢之路寧夏段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寧夏固原的元代遺蹟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未成年人夭折率高,多    數沒活到老年就過早離世,女性青壯年死亡比例高於男性,許多人程度不同地患有各種疾病……這是最新考古研究為我們揭示的元代寧夏固原開城人的生存狀況。藉助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固原開城墓地》考古發掘報告,我們得以走近元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 沂水春秋大墓主棺室發掘第四天墓主身份仍是謎
    19日、20日兩天,主棺室內出土了八件精美的玉器。20日下午,在主棺室內的隨葬品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散落的串珠。這些串珠呈圓形,中間有穿孔,考古人員推測,當年它們隨葬的時候,極有可能是拿繩子穿起來的。在下午六點左右發掘出的七八個串珠中,大的直徑有一釐米左右,小的直徑只有半釐米左右,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小串珠的材質是瑪瑙,但大串珠的材質暫時無法確定。
  • 陝西發現兩座唐代紀年壁畫墓 墓主人為唐代「弼馬溫」
    這兩座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壁畫精美,具有重要藝術和考古價值。這兩座墓葬,其中一座墓主人為唐代馬政官員;另一座夫婦合葬墓,墓主夫婦均為皇室姻親。  M13墓主康善達系初唐馬政官員 或為粟特人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明介紹,其中M13是帶有圍溝兆域和封土的5天井單室磚券墓。該墓封土僅存底部,近圓形,底徑19米。
  • 陝西沙渠村發現墓葬,考古家根據遺骨姿勢,便可判斷出墓主身份
    本文為百家號作者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陝西沙渠村發現墓葬,考古家根據遺骨姿勢,便可判斷出墓主身份。不同朝代墓葬的設計和結構特別不同,由於墓主身份不同,一些標誌性的墓室系統將大量湧現,就在九年前,一個考古隊抵達陝西省,根據古墓遺骸的姿勢來判斷墓主人的身份。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來自2009年的早春,潼關至西安的高速公路正在擴建中,建築者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墳墓,之後就上報了,考古家聽到後立即趕到了該地區。員工回憶說,當時他們發現了近12座墳墓,其中11座是東西向的,唯一一座是南北向的。
  • 寧夏發現史前墓葬,其中出土肢體斷裂的遺骸,專家:墓主是火葬
    寧夏屬於黃河水系,自古以來,厚重的黃土和黃河水滋養著這一方天地;在周王朝,寧夏全境及陝西、山西北部被稱為朔方;這裡的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據考古發現,2004年,寧夏出土一座史前墓葬,墓主肢體斷裂、骨骼變黑;疑似死前遭受了酷刑;專家使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研究之後發現,其實墓主並沒有經歷過可怕的刑法
  • 葉家山西周古墓3個月發掘74座墓葬 比曾侯乙墓早500年
    3個月發掘74座墓葬   隨州官方向媒體公布,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今年新發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曾侯墓葬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葉家山墓地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於2013年3月26日正式開始。7月6日,記者在葉家山墓地的考古發掘現場看到,整個工地都被膠布遮蓋著。
  • 陝西考古發現兩座唐代紀年壁畫墓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趙爭耀)1月8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20年12月,考古人員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布裡村北發掘了兩座唐代紀年墓葬。這兩座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壁畫精美,其中,繪有胡人馴馬圖和胡人牽駝圖的墓葬主人為初唐時代的馬政官員,另一座繪有樂舞圖的墓葬主人楊氏夫婦與武周、唐兩朝皇室皆有姻親關係,地位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