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寧夏新聞網》
墓葬發掘現場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王小梅)8月16日,人骨鑑定專家對在寧夏固原南塬正在發掘的唐朝墓葬出土的一具人頭骨進行鑑定,初步判斷墓主人為男性歐羅巴人,俗稱白人。上世紀80年代固原南塬就曾出土過史姓中亞粟特白人人骨。這進一步證實了寧夏固原在當時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據了解,該墓葬發現於上世紀80年代,在宋朝及近年出現盜掘現象,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從6月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
墓葬坐北朝南,為斜坡墓道土洞墓(局部用磚),由封土、墓道、過洞、天井、壁龕、甬道、墓室等六部分組成,總長47.4米。墓道為長斜坡式;過洞、天井各有5個;第4號天井東西兩壁各有一個壁龕,其內放置泥俑。
南塬墓地考古隊領隊朱存世介紹,目前已經發現了40多件泥俑,銅錢以及大量壁畫。天井和甬道繪有東西相對的人物,墓室北壁繪侍女、動物、過洞上部繪花卉圖案。繪畫風格和服飾等與已經發掘的史氏家族墓的壁畫基本相同。朱存世說,儘管目前該墓葬還未發現墓誌等直觀證據,但從墓葬形制、泥俑的造型和風格、壁畫的內容和風格及墓室出土的「開元通寶」銅錢等遺物分析,該墓的時代初步定在初唐。
.該墓葬出土的這具顱骨經專家初步鑑定系歐羅巴人種,俗稱白人。
在發掘現場目前只發現了一個人的顱骨。人骨鑑定專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張全超根據頭骨呈現出的明顯特徵,初步判斷頭骨主人為40歲左右的男性歐羅巴人。
「從頭骨可以看到,此人鼻骨隆起突出、鼻根凹陷,且面部水平也很突出,這些都是典型的歐羅巴人種特徵。」張全超說。
張全超介紹,由於目前僅發現的頭骨有殘缺,要做出確切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發掘。「如果後續發掘能發現牙齒、體骨等,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對年齡等做出更為確切的判斷。如果沒有其他發現,我們也會盡力在頭骨中提取DNA,與此前發現的史氏墓中的人骨DNA進行對比,看他們是否存在遺傳學關係。」張全超說。
此次發掘的墓葬距離固原西南5公裡,這裡在唐人墓誌中被稱為「北達塬」。塬地分布著漢代、北朝、隋唐直至明清的不同時期的墓葬,其中以北朝隋唐墓葬最為重要。從1983年至1996年,在塬地的西面一帶發掘出3座北周高官的墓葬——李賢夫婦合葬墓、宇文猛墓、田弘夫婦合葬墓。而自1982年至1995年,在西南方向又發掘出隋墓一座、唐墓八座。七座墓出土有墓誌,除一座為梁元珍墓外,其餘六座均為史姓墓。
根據墓誌記載,史氏家族是北朝以來由烏茲別克斯坦沙赫裡夏勃茲地區東遷,後定居於原州的「昭武九姓」中的史國人,史氏家族墓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粟特人墓群。儘管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盜掘,但仍然出土了壁畫、外國金銀幣、藍寶石印章、金覆面等一批珍貴的遺物。
據介紹,此次搶救性發掘的這座初唐墓葬距離史氏家族中史道德墓僅1500米。這座初唐墓主人和史氏家族是否存在關係?隨著後續考古人員的發掘工作,相信疑問就會迎刃而解。
人骨專家現場鑑定
人骨專家講解鑑定依據
外國學者與人骨鑑定專家進行交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以長安為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客商往來絡繹不絕,中外商業貿易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固原自古是東西交通的咽喉要塞、「關中平原」的北方屏障、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固原博物館館藏文物和固原古城、須彌山石窟、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遺存無一不在證明固原在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