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山西周古墓3個月發掘74座墓葬 比曾侯乙墓早500年

2021-02-08 人民網

  由於前一天下了雨,工地上蓋了一層布。

  葉家山西周古墓出土的編鐘。

  工地上的一個墓坑。

  古墓上的居民蔣如武。

  隨州葉家山西周古墓被稱為21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 村民希望古墓改建博物館提升經濟

  7月6日中午,60歲的蔣如武頭頂烈日,站在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的工地大門口,隔著鐵柵欄眺望挖掘現場,那裡曾是他居住了幾十年的地方,如今沒有特殊的證件他根本無法靠近。

  葉家山墓地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於2013年3月26日正式開始,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新發現了一個西周早期最大的墓室。蔣如武曾經的家就在這個墓室上方。如今這座西周古墓被稱為21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這裡不僅發現至今最早的出土編鐘,還發現了疑似的曾國都城遺址。

  2010年12月底,當地農民進行農田改造時,意外發現了一批埋在地裡的青銅器。隨後一場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展開。葉家山西周墓地開始揭開神秘面紗。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主墓正好位於蔣如武房子下的近10米處,蔣如武說,1970年挖地道時,他曾挖到了一個約30釐米長的青銅兵器,最後他賣了7元錢。上世紀80年代他在此地建房,挖地基時發現了大量紅土,但周邊環境都是黃土,但這一異常現象也沒有引起他的高度重視。

  3個月發掘74座墓葬

  隨州官方向媒體公布,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今年新發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曾侯墓葬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葉家山墓地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於2013年3月26日正式開始。7月6日,記者在葉家山墓地的考古發掘現場看到,整個工地都被膠布遮蓋著。由於前一天下了一場雨,泥土變得十分疏鬆,增加了發掘的難度和危險,現場的發掘工作暫停。「墓地裡有大量紅土,這種土沒有黏性,下雨後經太陽一曬就會變松,容易垮塌。」查看過發掘現場的武漢大學歷史系楊寶成教授告訴記者。

  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葉家山墓地共新發現74座墓葬,6座馬坑。截至7月3日,已清理60多座墓葬,絕大多數都有隨葬品,共出土文物約500件(套),其中銅器主要為食器和酒器,器類主要有鼎、簋、甗、斝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罐、豆、壺等。

  考古隊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說,標號為「M65」的墓中出土了一大批隨葬品,從隨葬品的器形、紋飾等綜合考察,與陝西、山西等省已發掘的西周墓葬出土物有諸多的相同和相似性,因此,其年代應屬西周。墓地除發現有「曾侯諫作寶尊彝」的銘文器物外,還新發現了銘有「公白作寶尊彝」的銅器,進一步顯示出墓地的國屬應屬西周早期的曾國。

  比曾侯乙墓早500年

  隨州是研究西周歷史的寶地,除了葉家山西周早期墓地之外,上世紀70年代在隨州還發現了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享譽世界。黃鳳春稱,這次發掘的一處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其年代與曾侯乙墓相比要早五百年左右,對研究曾國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葉家山西周墓地與曾侯乙墓相隔僅幾十公裡。黃鳳春稱,葉家山墓地對西周曾國研究將是一個重大突破,長期以來,有關曾國的來源和始封問題未成定論,大多學者認為,曾國是在西周晚期立國的,葉家山墓地西周早期所見銅器銘文表明,西周早期就有曾國。

  這次考古還發現,離葉家山墓地上不遠處,名為廟臺子的地方發現了疑似古城牆遺址,有專家認為,廟臺子可能是曾國都城,下一步不排除組織力量重點關注廟臺子遺址的考古工作。

  「人殉」制度尚未形成

  根據發掘現場鑑定,小到7歲的未成年人,大到45歲的成年人,墓葬中都有隨葬品,但並沒有發現殘忍的「人殉」。

  此前,曾侯乙墓中發現不少年齡20歲左右的殉葬女子,專家認為,這表示當時「人殉」制度並未形成,墓室中只有10匹馬隨葬,這進一步體現了墓主身份高貴。

  西周時期,墓主身份與隨葬車馬數的對應關係比商代更清晰,曾國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出行必須使用不同數量的出行馬,通常情況下「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卿大夫駕三、士大夫駕二」。因為每個車馬坑裡有兩匹馬,由此可以推斷它的墓主人應為士大夫。

  另外,葉家山墓地「M65」墓中發現的隨葬品有很多,包括銅器、陶器和玉器等。出土的青銅器也提供了進一步推定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據。綜合出土文物及銘文判定,「M65」主人應當屬曾侯諫墓。

  古墓保存完好未被盜掘

  令考古隊員們激動的是,葉家山西周古墓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盜過。一位專家分析稱,由於古墓正好位於農民的民居下面,恰好保護了古墓。此外,古墓較深,離地面約有近十米,也起到了保護作用。

  葉家山墓地中最大的一個墓約有130平方米,編號為「M111」5件編鐘也是在這個最大的墓中發現的,其中包括4件甬鍾和1件鎛鍾。有編鐘出土是本次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這說明在西周早期,曾國就有了鐘鳴鼎食的禮儀。由於此次發現比曾侯乙編鐘早500年左右,這相當於把中國音樂史提早了500年。

  編鐘最早出現在商代,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明清宮廷中仍有沿用。古代編鐘常用於宮廷雅樂,每逢徵戰、宴會、祭祀,都要演奏編鐘。編鐘也是古代統治者專用的樂器,反映名分,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只有在天子、諸侯行禮作樂時方能使用,即「鐘鳴鼎食」。

  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食器和酒器,這說明曾國飲食文化已經相當發達,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也是如此。通過葉家山西周早期墓地的發掘,還可以初步感覺到曾國的發展脈絡:音樂不斷發展,製作工藝不斷發展,飲食文化不斷發展,社會等級更加森嚴,特權階層的特權更加強大,陪葬制度產生。

  蔣如武說,自己在墓上住了幾十年,回想起也不算怕,希望這裡能建一個博物館,村裡發展潛力就會大一些。到時,他也想去博物館打份工、掃掃地。

相關焦點

  • 葉家山兩座最大古墓將開啟 比曾侯乙墓早500多年
    葉家山兩座最大古墓將開啟 比曾侯乙墓早500多年 (記者 倪娜 攝)  昨日下午,記者實地探訪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現場,觀看了央視直播團隊與省考古隊密切配合進行的直播前的預演。  2010年12月28日,隨州開發區淅河鎮蔣家寨村8組葉家山旁土地平整工地意外「帶出」一批商朝末期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見到了後被稱為隨州葉家山墓地最早發現的15件帶著溼潤泥土的青銅文物。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當年這一考古發現的主持者就是考古學家、曾侯乙墓主持發掘領隊、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他曾任曾侯乙墓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2020年9月7日7時38分,譚維四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澎湃新聞特選刊譚維四先生的《發現曾侯乙墓》,以紀念一代考古學者。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 方勤:郭家廟曾國墓地的性質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兩崗地均發現過曾國青銅器和墓葬[1]。2002年為配合福銀高速公路建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郭家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包括M21曾伯陭墓在內的墓葬25座。發掘資料已公布,更明確了墓地為曾國墓地,年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2]。
  • 觀吳中博物館之「曾國青銅器展」
    這個展覽依託了湖北隨州地區歷年發掘的曾侯墓葬出土的豐富青銅器,呈現了曾國自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700年間的變遷。穆穆曾候——穆穆者,端莊恭敬。而曾國之名,史籍無載,然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使其名聞天下。四十多年來,隨著湖北省境內描鼓墩、郭家廟、文峰塔、葉家山、蘇家壟、棗樹林等眾多曾國貴族墓地的發掘,十多位曾侯的世系逐漸明晰。
  •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4月27日,中印兩國最高領導人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這帶火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這些天,省博迎來一撥又一撥中外遊客。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多件文物創「世界之最」   1978年發掘於隨州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墓。
  • 涇陽發現西周376座古墓 車馬坑中有狗和牛(圖)
    我省發現西周墓葬群:376座古墓還有6座車馬坑  華商報訊(記者周豔濤)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一項重要考古成果:考古人員在涇陽縣發現了西周古墓群,該古墓群有376座古墓還有6座車馬坑,十分罕見。
  • 曾震動世界的曾侯乙墓哪裡出奇?專家:沒有它青銅文化還在上小學
    曾侯乙墓鼎 隨著1978年一個工廠在湖北隨州擂鼓墩的建立,一大片一大片褐色的土層吸引了前來視察工作的廠領導,他懷疑這裡存在著一座大型古墓,於是便上報領導
  •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圖案與中國早期天文學
    湖北日報訊 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所王準1978年發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一件漆箱(E·66)蓋面繪有龍虎圖案與二十八星宿的名稱,反映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成就,因而顯得彌足珍貴。漆箱出土於墓葬東槨室,靠近主棺。材質為木質髹漆,箱身與箱蓋分別用整木剜鑿而成,應當是用於盛放衣物的箱子。
  • 【新發現】陝西涇陽發現西周376座古墓 車馬坑中現狗和牛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一項重要考古成果:考古人員在涇陽縣發現了西周古墓群,該古墓群有376座古墓還有6座車馬坑,十分罕見。
  • 廣州發掘57座漢至清代古墓 出土文物近500件
    近日,廣東省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橫枝崗搶救性發掘成果,在橫枝崗發掘清理近60座漢至清代墓葬。據考古項目負責人饒晨介紹,截至目前為止,共清理古代墓葬共57座。經過初步研判,屬於漢代的墓葬有11座、晉至南朝的墓葬有13座、唐墓2座、宋墓1座、明墓5座、清墓25座。出土陶器、青銅器、鐵器以及珠飾等文物近500件(套)。
  • 寶雞西周貴族墓葬初步認定屬姜戎人戶氏家族
    寶雞西周貴族墓葬初步認定屬姜戎人戶氏家族 圖為西周早期貴族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的場景記者 冽瑋 攝圖為西周早期貴族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的場景。
  • 驚世古墓1:巖坑豎穴墓面積高達220平方米,墓穴出土驚世寶貝
    如果要問什麼最能代表中國,應該就有秦始皇兵馬俑和曾侯乙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它以造型精美陣容威儀氣勢磅礴被公認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的組件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編鐘。憑直覺工地負責人認為,這很可能是挖到了古墓,於是立刻停止施工,並將這一情況上報給了相關部門。很快考古專家就帶著隊員們來到了現場,當專家仔細看了那一大片褐色土壤之後,認為地下確實可能存在古墓。因為這裡的土壤是五花土。五花土顧名思義就是顏色多樣,主要是因為古代墓葬落成之後,土壤回填形成的。這種土一般只存在大型墓葬之中。很快,考古隊員就對擂鼓墩墓葬展開鑽探發掘。
  • 「旭光村西周墓」考古項目吸睛 考古大咖贊寶雞「地靈人傑」
    「寶雞旭光村西周墓」躋身2019年度八個我省最具代表性的考古項目之一,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辛怡華作為該項目負責人向公眾與分享考古故事與發掘意義,博得臺下陣陣掌聲。此次報告會由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邀請到多位陝西考古界的知名學者,盤點全省多處考古新發現,還有業內資深專家進行精彩點評並與公眾互動。
  • 曾侯乙尊盤真的無法複製?難點在哪?
    如果這些問題不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就無法說完成了曾侯乙尊盤的複製。曾侯乙尊與盤1977年9月,隨縣城郊擂鼓墩有施工單位正在施工,期間一位民工在不經意間挖出了二十餘件古代青銅器,起初這位民工偷偷地將這些青銅器帶回了家,後來意識到這些是文物,於是上交。但是當時沒有找到明白人,誰也不知道此處有大型古墓,施工仍在繼續。
  • 益陽市赫山區十字山古墓群2020年考古發掘收穫
    十字山古墓群位於益陽市赫山區筆架山鄉筆架山村青家灣組,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筆架山古墓群三個組成墓群之一。十字山墓群位於湘江支流撇洪河上遊東側,墓群所在地為低矮丘陵地貌。經以往考古工作確認,十字山墓群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多為連續分布山丘,墓葬較為密集;南區山丘間斷分布,墓葬較為稀疏。因伍市至益陽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規劃主線及筆架山互通穿過十字山墓群南區。
  • 考古發現西周古墓,老年男性墓主人用妙齡女子殉葬,為何還有隻狗
    199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展開了尋找「老子生活時代的有關遺蹟」的行動,聯合當地的文物局,對隱山遺蹟進行了挖掘研究,沒有發現「老子遺蹟」。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座西周大墓,墓葬全場近48米,最寬的地方有7米左右,距離地面深達8米,對於這次意外之喜考古專家高興不已,接下來的發掘更讓令人驚奇不已。
  • 山東劉家莊古墓群墓主或雙腿彎曲或夫妻擁葬
    考古現場  一處古墓群,從西周到宋代,出土文物跨越約兩千年,不但能完整體現這一段濟南歷史的沿革,更有三個朝代的出土文物爭奇鬥豔。在昨日發掘的三個墓葬中,墓葬年代分別屬於西周、唐末以及宋代,而在那座唐末的夫妻合葬墓中,考古人員再次發現了一件唐三彩。  本版文/圖 記者 陳偉斌  為何在這裡會有如此眾多的不同時代墓葬出土?考古人員告訴記者,從目前的發掘來看,這裡在古代應該還不屬於現在所謂的古濟南城範圍內,因為墓葬群一般都是在城池周邊。
  • 九層妖塔原型古墓出土大量精美金銀器!具體怎麼回事?附詳情!
    據悉,1982年,青海省海西州發現了一座古墓。隨後,考古學家又在其附近發現數百座古墓。這片古墓群被命名為「熱水墓群」,其中的「血渭一號墓」規模較大,據稱就是小說中「九層妖塔」的原型。自2018年起,「血渭一號墓」已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二、我國考古十大古墓有哪些?
  •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湖北隨州發掘的戰國時期亞字形大墓圖自《湖北日報》2013年1月19日一個槨室裡放了兩具棺材圖自《甘肅永昌縣水泉子漢墓群2012年發掘簡報》木槨墓在商代已經出現,主要流行於周代至西漢時期,東漢以後則比較少見了。我們熟悉的曾侯乙墓、海昏侯墓等重量級墓葬,都是木槨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