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赫山區十字山古墓群2020年考古發掘收穫

2021-02-13 湖南考古

十字山古墓群位於益陽市赫山區筆架山鄉筆架山村青家灣組,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筆架山古墓群三個組成墓群之一。十字山墓群位於湘江支流撇洪河上遊東側,墓群所在地為低矮丘陵地貌。經以往考古工作確認,十字山墓群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多為連續分布山丘,墓葬較為密集;南區山丘間斷分布,墓葬較為稀疏。因伍市至益陽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規劃主線及筆架山互通穿過十字山墓群南區。2020年4月中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益陽市考古研究所對項目建設紅線範圍內涉及的十字山墓群南區進行搶救性發掘工作。由於工程方徵地、清表分批次進行,考古發掘工作亦分階段進行,因地制宜使用鑽探、開挖探溝、整體揭露等多種方法尋找墓葬,12月初徹底完成紅線內墓葬清理工作。本次發現、清理墓葬共計95座,均為豎穴土坑墓,集中分布於兩處獨立山丘頂部,將其劃分為Ⅰ、Ⅱ兩區。除1座為宋代墓葬外,其餘墓葬年代均集中在戰國晚期(個別墓葬年代下限晚至西漢初期)。以下對本次發掘的戰國墓葬作簡單介紹。

按照墓底寬度分為A型(寬坑墓)、B型(窄坑墓)、C型(狹長形墓)三類,以下各舉例介紹。

25座。一般長大於寬,部分墓長寬尺寸差別較小接近正方形。墓底寬度一般為140釐米以上(不含140釐米),其中帶斜坡墓道的墓葬2座。有葬具,單棺或一槨一棺。

M92,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175°。墓壙上部被破壞,墓口長2.64-2.68、寬1.86-1.94米,墓底長2.38-2.54、寬1.66-1.74、殘深4.8米。墓葬口大底小,墓壁上部較粗糙,下端光滑。墓底見橫向枕木溝。隨葬器物有2套鼎、敦、壺、豆的組合,銅劍、戈(帶戈鐏)各1件,漆器保存較差,形制難辨;另有一玻璃璧豎立置於棺內南端偏東。

M116,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土坑墓,墓向280°。墓壙上部被破壞,墓口長3.1、寬2.98米,西端墓道長340、寬102釐米,坡度27°;南端有一小斜坡墓道,長86、寬44釐米,坡度35°。墓底長2.68-2.7、寬2.5-2.54米,殘深3.44米,西端墓道底距墓底1.9米,南端墓道距墓底3.04米。墓葬口大底小,墓壁斜直、光滑經修整。墓內填紅褐色花土,填土經夯築,夯窩直徑0.08-0.1米,夯層均勻,厚0.1-0.2米。葬具為「Ⅱ」字型單棺,棺內未見明顯分廂。墓底見大量白膏泥、橫向分布的枕木溝。隨葬品均為陶器,置於棺內北側,為4套鼎、敦、壺、豆、匕的組合,另有燻爐1件。

41座。長度均大於寬度,墓底寬度一般大於86釐米,小於或等於140釐米。部分有葬具,帶頭龕特徵墓葬13座,頭龕均為距墓底較高的吊龕。

M7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180°。墓壙上部被破壞,墓口長2.6、寬0.96-1.12米,墓底長2.46、寬0.86-0.98、殘深1.24米。口大底小,南端墓壁中部有一近長方形壁龕,龕底距墓底0.72米。龕內置陶盂1件、豆2件、長頸罐1件。

28座。墓底寬度小於或等於85釐米,墓坑較狹長,無葬具、普遍帶並列、三側、封閉生土二層臺,部分無頭龕,有頭龕者頭龕底均與墓底平齊。

M101,狹長形豎穴土坑墓,墓向0°。墓壙上部被破壞,墓口長2.02-2.04、寬0.88米,墓底長2.22、寬0.66-0.7、殘深1.86米。距墓口1.4米處東、西、南墓收成不封閉式生土二層臺,北壁底端有一頭龕,龕與墓底平齊且同寬,龕高0.38、進深0.34米。龕內置陶鼎、敦、壺、豆組合1套,另有一銅鏡。

本次發現的十字山墓群戰國至西漢初期墓葬共計94座,其中15座未見隨葬器物出土。出土青銅、陶、鐵、玉石、玻璃、滑石、漆木器等各類器物計450餘件(套),隨葬器物均表現為楚文化因素特色,少見其它文化因素。

陶器組合較為單一,仿銅陶禮器組合以鼎、敦、壺為主,少見鼎、盒、壺的組合;日用器以盂、豆、罐為主,罐以長頸罐和高領罐為主,豆以矮柄豆佔多數;銅器主要以兵器為主,有銅劍、矛、戈等,另有蟠螭紋鏡3件;鐵器均為鐵鍤,鏽蝕嚴重;玻璃器均為谷紋或雲紋玻璃璧;玉石器均為M118內隨葬玉珠、環飾;漆木器保存較差,僅存漆皮,器型難辨。

圖一二  M90隨葬器物(鼎4、敦2、壺4、豆4、勺2、銅劍1、戈1、戈鐏1件)

1.本次發現的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墓葬均為中小型墓葬,隨葬器物組合較為固定,以仿銅陶禮器鼎、敦、壺組合和日用器盂、豆、罐的組合為主,A型墓中隨葬器物均以鼎、敦、壺組合為主,B、C型墓隨葬器物多為完整或不完整的日用器盂、豆、罐的組合;墓葬年代較為集中,文化內涵較為統一,均為楚墓;從墓葬布局和墓地規劃上來看,墓葬形制和墓向的選擇上有一定的規律,Ⅰ區以A、B型墓葬為主,未見C型墓;Ⅱ區以A、C型墓為主,B型墓較少,且未見吊龕墓;墓向以西向、南向為主,墓向選擇與墓葬形制未見明顯關聯;部分墓葬位置關係、墓葬形制、墓向、隨葬品表現出高度一致性,表明其內部可進行細緻分組。更多信息需器物修復及後期整理工作的跟進後,再進行詳細公布和深入研究。

2.十字山墓群經多次考古發掘,確認其為益陽市區外圍一處東周至漢代的大型公共墓地。2018年配合長沙至益陽高速公路擴容工程和本次伍市至益陽高速公路建設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已清理戰國至西漢初期墓葬共計132座。規劃中益陽至常德高速公路及筆架山互通等工程建設,還會繼續對十字山墓群南部受影響墓葬區域進行發掘。隨著發掘資料的增多,對十字山古墓群墓葬形制、整體布局及背後的人群流動、社會變遷等方面研究會更加深入。

相關焦點

  • 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圖))   出土的文物   紅網藍山站3月19日訊(分站記者 黃俊北 通訊員 王芳)3月18日,湖南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正式進駐工地。
  • 為了資水安瀾——益陽市赫山區2020年防汛工作綜述
    7月7日,益陽市赫山區遭遇新一輪強降雨,沉睡的城市瞬間籠罩在雨幕之中。資江八字哨鎮堤段自7月8日凌晨3時12分達到警戒水位,至8月5日9時30分退出警戒水位,連續超警29天。今年以來,赫山區總降雨量1145.7毫米,受洞庭湖區及長江洪水的影響,赫山區永申垸、資江、撇洪河相繼進入警戒水位。
  •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永州一古墓群入選!
    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項目共16項(初評前15名入圍,有並列名次)。終評會上,入圍項目負責人就項目概況、主要收穫、價值意義等方面做了詳細匯報。來自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株洲市博物館、嶽陽市博物館、常德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等多家單位的11位專家組成評審團對各入圍項目進行了現場評審。
  • 考古專家:長豐古墓群宜原址保護建遺址公園或博物館!
    考古專家:長豐古墓群宜原址保護建遺址公園或博物館!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長豐縣下塘鎮埠裡社區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現場,工人施工時挖掘出疑似古墓。15日,省考古研究所張義中一行赴下塘鎮現場勘探古墓。通過對古墓形制、棺槨考證及土層檢驗,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該墓葬年代為北宋。
  • 河北臨西發現唐、金時期古墓群 發掘出罕見壺牙床
    方仁坤 攝   中新網邢臺4月24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 方仁坤)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文保所24日透露,近日,考古人員在臨西縣尖冢鎮境內的躍進渠河底及河坡處發掘出一磚質結構的古墓群。經考古人員初步清理,出土了壺牙床、五銖錢、銀簪、瓷器,漆器等隨葬物品,其中壺牙床保存比較完整。
  • 視頻|2020年益陽市暨赫山區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綜合演練活動舉行
    紅網時刻益陽5月12日訊(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姚巍 劉傑 皮尉人)在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5月12日上午,2020年益陽市暨赫山區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綜合演練活動在赫山區龍嶺工業集中區關山路舉行。
  • 益陽市赫山區金銀山學校:解除校內險情保障師生安全
    結合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以及益陽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做好中小學校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的要求,地理教師出身的賈校長立刻意識到這些曲線背後隱藏的危險訊號,立即將有關情況上報了赫山區自然資源局。益陽市人民政府兩次向赫山區人民政府、市教育局下發督辦函。經過現場踏勘和應急調查,確定地災險情位於金銀山學校內,變形跡象明顯段長約31米,坡高13米,坡度近80度,幾乎垂直。坡頂地勢平坦,作為田徑場使用,並鋪設塑膠跑道。
  • 益陽市赫山區推動S217線改建工程建設 力爭年底通車
    紅網時刻10月12日訊(通訊員 王煒 謝虎)截至10月11日,益陽市赫山區S217線改建工程完成涵洞169道,橋梁38片,水穩底基層5公裡,完成投資9000萬元,為年底竣工通車奠定了基礎。赫山區S217牌口至歐江岔公路改建工程是益陽市「519」行動的重點項目,是赫山區「東進東接」戰略和東北部的一條重要通道,該工程起於湘陰新泉至喬口線的嶺北鎮,止於S324寧朱線的歐江岔紅洲電排,全長18.651公裡,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度10米,路面寬9米,項目總投資約1.59億元。工程開工以來,赫山區公路局搶抓有利天氣,日夜施工。
  • 益陽市各區縣2019年GDP:赫山區近575億領跑,桃江縣位居第二位!
    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湖南省益陽市各區縣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情況,一起來了解一下吧。2019年,益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1792.5億元,相比2018年末增長了34.1億元,名義增長速度為1.94%。
  • 浙江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2019年度考古勘探和發掘收穫
    2017年9月,為了推進「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課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木魚橋遺址進行了發掘。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得知北部的中初鳴村因通航智造小鎮項目進行了徵遷,當地村民搬走後,盜掘分子趁虛而入,多次盜掘該遺址。隨後,德清縣博物館對該項目進行了對接,並將情況上報至浙江省文物局。
  • 2020年度益陽市A級旅遊景區創評結果公示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GB/T 17775-2003)及《關於印發的通知》(旅辦發〔2012〕166號),經益陽市現代農業示範園自檢、赫山區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初審推薦,益陽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檢查驗收並評議,擬評定益陽市現代農業示範園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現予以公示。 公示期為7天(2020年12月8日至12月14日)。
  • 馬未都:考古學家發掘古墓時,最怕的不是「粽子」,而是礦泉水瓶
    馬未都:考古學家發掘古墓時,最怕的不是「粽子」,而是礦泉水瓶 我國歷史悠久,不知有多少燦爛的文化都被掩埋在黃土之下,亂世之中人們無暇顧及,而到了如今的天平盛世,考古發掘這門學科又再次被重視起來,再加上近些年的「盜墓流」影視劇盛行,人們對於考古發掘的關注達到了頂峰。
  • 青海都蘭吐蕃古墓群有望得到有效保護
    新華網青海頻道西寧04月12日電  (記者錢榮、姜辰蓉)記者近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採訪時了解到,曾兩次列入全國重大考古發現的都蘭吐蕃古墓群有望得到保護,作為全國100處重大遺址保護項目,目前,都蘭古墓群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和搶救性工程正在加緊進行。
  • 黃河古道下古墓發掘
    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黃河決堤,一瀉千裡,所到之處,人或成魚鱉,黃河古道厚厚的淤泥中,包含了太多的故事。(黃河古道,歷史上黃河多次因自然和人為原因改道,之前的故道都屬於黃河古道。)
  • 千年古墓發掘到一瓶老酒,考古專家大膽喝了口,黯然地說了2個字
    其實早在1974年,就有人曾品嘗過古墓中的千年美酒,這位專家名叫馮永謙,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1974年的夏天,在法庫縣葉茂臺村西北和北山的山坡,出土了一個古墓群,經調查發現,此古墓是遼丞相蕭義及其家族的墓群。蕭義是遼太祖時首任宰相蕭敵魯的後人,於1105年獲封北府丞相,佐理軍國之大政。
  • 清華大學校園內發現95座古墓 目前已發掘完成16座
    清華大學校園內發現95座古墓 目前已發掘完成16座 原標題:   本報訊(記者 雷嘉)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近日在建設新土木館大樓的工程項目過程中發現古墓群,共有古代墓葬95座,目前已經發掘完成16座,初步判斷為明清時期的平民墓葬
  • 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浙江文物網 謝西營窯山窯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大橋北路西側。2018年4月在由杭州餘杭苕溪城市建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的瓶窯小城鎮窯山公園工程建設過程中,於窯山東入口施工過程中發現若干破損陶片。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項目批准號:考執字(2018)第538號)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區域(編號:1號地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本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發掘總面積為1000平方米,布設10×10米探方10個,取得了重要收穫。
  • 泉州南安市豐州鎮皇冠山再現六朝古墓群?(圖)
    去年年底,參與福廈鐵路沿線搶救性考古發掘的考古人員,在泉州南安市豐州鎮發現了全省最大的六朝時期古墓群,成為當年福建考古重大發現之一(本報曾對此多次報導)。昨天上午,南安市豐州鎮西華村村民王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8111報料,稱在去年發現六朝古墓群的皇冠山,又找到不少類似的古墓,一座墓室的券頂已經露出,墓磚上還有小魚、錢幣等多種花紋。  在皇冠山上是否還隱藏著未被發現的六朝古墓?
  • ...指引下——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益陽市赫山區發展現代農業見聞
    提質增效正逢時——益陽市赫山區發展現代農業見聞 「你看,這種穀叫玉針香,比一般的谷細長些,3粒加起來長度超過一寸,所以又叫『三粒一寸』。」2月6日,記者來到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街道米香村湖南愛雪米娜食品有限公司採訪,公司負責人劉創業帶記者去看其大米加工廠。他說,他們把玉針香谷加工成「愛雪米娜」牌系列大米,價格最低的每公斤13元,頂級的皇貢米每公斤33.6元。 「種這種優質稻划得來嗎?」記者問。劉創業說,玉針香畝產稻穀400公斤左右,比普通稻低100公斤左右,出米率也比普通稻低,但賣價高出五六倍。
  • 隋忠誠在益陽市赫山區參加省人大代表小組主題活動
    紅網時刻9月21日訊(記者 吳公然 通訊員 李勇)9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隋忠誠以普通代表身份,參加所在省人大代表益陽市赫山區小組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為主題的視察活動。隋忠誠與代表們一行先後視察了赫山區竹泉山智慧農業第一村智慧農業雲平臺展示廳、華以植物工廠和世林食品有限公司,詳細了解智慧農業雲平臺運行、自動化農業項目建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等情況。之後,代表小組召開座談會,聽取了赫山區人民政府關於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的匯報,代表們就如何推進現代農業健康發展提出了意見建議。座談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