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2020-12-26 人民網

原標題: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墓雲紋金盞

  曾侯乙墓聯禁銅壺

  曾侯乙墓銅鑑缶

  二十八星宿圖漆箱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省是文物大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總量超157萬件(套),其中有不少享譽中外的瑰寶。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本報特推出「文博館藏揭秘」系列報導,揭開部分珍貴文物的神秘面紗。

  4月27日,中印兩國最高領導人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這帶火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這些天,省博迎來一撥又一撥中外遊客。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多件文物創「世界之最」

  1978年發掘於隨州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墓。這座沉寂2400年左右的地下宮殿,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萬餘件,文物保存之完好、種類之齊全、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自曾侯乙墓重見天日,專家們就對其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發現曾侯乙墓文物創下許多「之最」: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圖;先秦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酒器;目前所見最早的竹簡實物;出土盞、漏匕、杯、帶鉤等一批金器,數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見,2156克的金盞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十二律俱全、一鍾雙音的曾侯乙編鐘,是音樂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樂器之王及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

  這些文物共同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

  2400年前的「交響樂團」

  其中,曾侯乙編鐘是中國禮樂文明的最高體現。事實上,曾侯乙墓出土的音樂文物數量驚人,共計125件,相配的演奏工具和各種附件1000餘件,涵蓋古代八音的七種,其中多件為世界考古史上所僅見。

  當考古學家打開曾侯乙墓時,這些樂器大多保存完好,基本保持著下葬時的陳列位置。在中室,由編鐘、編磬和建鼓組成的長方形空間內,擺放著瑟、笙、排簫、篪等絲竹類樂器。編鐘對面,陳列著九鼎八簋、鑑缶等青銅禮器,展現了當時以編鐘、編磬為主的金石樂隊的建制和布局,十分壯觀,用以演奏氣勢恢宏的宮廷雅樂和祭祀音樂。

  除中室大型「交響樂團」外,東室配置了演奏輕柔音樂的小型「室內樂團」,以琴、瑟為主演奏寢宮音樂。2400年前組建這樣完整的樂隊演奏,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蹟。

  出土青銅器總量超10噸

  在上世紀90年代,我省19件文物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其中,曾侯乙墓文物佔9席,分別是:曾侯乙編鐘、銅尊盤、聯禁銅壺、銅鑑缶、銅鹿角立鶴、編磬、大尊缶、雲紋金盞和漏匕、16節龍型玉掛飾。

  其中,曾侯乙尊盤飾龍84條,蟠魑80條,製作複雜,造型美觀,極盡奢華。它是出土先秦青銅器中最複雜、最精美的一件,代表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至今未出現複製品。專家稱,曾侯乙尊盤原為曾國先君所用,可能在當時就是稀世珍寶,曾侯乙繼而用之,並將盤內銘文改刻為「曾侯乙作持用終」。

  被稱為「古代冰箱」的銅鑑缶,外表極富裝飾美,集渾鑄、分鑄、焊接製作工藝於一體,缶置於鑑內,蓋好蓋,二者渾然一體。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為使二者結合穩固,鑑底部伸出品字形三個彎鉤,尊的圈足前後留有三個穿眼,剛好容彎鉤插進,並可自動倒鉤扣住。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實用角度講,都已有現代工業設計的味道。

  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共38種134件,是我國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墓葬。因發掘前未被盜擾,其布局真實反映了墓主人享用器物的儀式: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組、豆成對,盤、匜相配。它們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紋飾華美,採用渾鑄、分鑄、熔模鑄造(失蠟法)等冶鑄技術和透雕、錯金、鑲嵌等多種工藝,集先秦青銅製造技術之大成,代表了古代青銅文明的鼎盛時期。

  令人詫異的是,曾侯乙墓出土青銅文物總量超10噸,卻未見一件青銅劍,只在墓主人身旁發現一把青白色玉劍,劍首被透雕成雙龍形。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說:「這把玉劍有和平寓意,在曾侯乙墓發掘40周年之際,我們重新布展時將其放在醒目位置。」

  銅鑑缶:中國最早的「冰箱」

  5月17日,武漢市江漢區惠康裡小學100多名五六年級學生,來到省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研究「餐桌上的曾侯乙」。

  該校校長吳慧晶介紹,這次主要讓高年級學生帶著任務,穿越時空,跟著編鐘走進戰國時代,連接編鐘主人「曾侯乙」,同時探尋戰國時期的「飲食文化」。

  面對一個巨大的器皿「銅鑑缶」,惠康裡小學六(2)班女生李詩怡瞪大眼睛:「這麼大的酒缸?」講解員介紹,這確實是個酒缸,不過它有一個秘密。原來,這個「銅鑑缶」有兩層,相當於「缸中缸」,是用來存酒用的。到了夏天,外缸與裡缸之間的夾層就派上了大用場,在夾層放一些冰塊,可以保證酒的質量。

  五(1)班同學孟慶陽連忙問:「那個時候有冰箱嗎?如果沒有冰箱,哪來的冰塊呢?」講解員解釋:「那時確實沒有冰箱,古人在地下深窖或山洞中,儲藏冬天的冰塊以備夏用。這個加了冰塊的銅鑑缶,就相當於中國最早的『冰箱』。」同學們恍然大悟。

   (海冰 王晶晶 曾攀 朱惠 宋驥 朱夢雲)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譚維四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主持的曾侯乙編鐘複製項目曾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 葉家山兩座最大古墓將開啟 比曾侯乙墓早500多年
    葉家山兩座最大古墓將開啟 比曾侯乙墓早500多年 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所專家經過初步勘探,確定為西周早期諸侯國曾國的墓葬群,距今3000多年,墓f群面積約4萬平方米。  考古隊於2011年2月至6月進行的一期發掘,發掘古墓葬65座、馬坑一座,共出土青銅器、原始瓷器、陶器、玉器、漆木器等珍貴文物739件(套)。葉家山墓地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專家介紹,該墓葬年代比曾侯乙墓早500餘年。
  • 曾侯乙的嘴裡為何含了那麼多的小動物?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著名的曾侯乙墓發掘40多年來,人們對它的認識和研究一直持續著、深化著,不斷有新的令人震驚的成果出現。其中,確認已經失傳上千年的古代樂器「築」,應當列為重新認識的重大發現之一。
  • 葉家山西周古墓3個月發掘74座墓葬 比曾侯乙墓早500年
    「墓地裡有大量紅土,這種土沒有黏性,下雨後經太陽一曬就會變松,容易垮塌。」查看過發掘現場的武漢大學歷史系楊寶成教授告訴記者。   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葉家山墓地共新發現74座墓葬,6座馬坑。截至7月3日,已清理60多座墓葬,絕大多數都有隨葬品,共出土文物約500件(套),其中銅器主要為食器和酒器,器類主要有鼎、簋、甗、斝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罐、豆、壺等。
  • 除了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還有多個鎮館之寶,抽時間去看看吧
    以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為代表的史前陶器,盤龍城和曾侯乙墓為代表的青銅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漢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雲夢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簡,梁莊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是館藏文物的代表。
  • 曾震動世界的曾侯乙墓哪裡出奇?專家:沒有它青銅文化還在上小學
    單就槨室而言,就有190多平米,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墓大14倍,比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大8倍。 神秘力量指使著考古隊長繼續進行,歷時兩個多月的準備和勘探,大墓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23女子 對大墓進行搶救性挖掘時,23具木棺赫然出現在眼前。打開棺蓋後,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裡面是一些女性的遺骨,年齡在13歲~25歲之間。這樣的女屍,整個墓穴一共有23具。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曾侯乙編鐘人氣最高
    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等原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六件明星文物新晉鎮館之寶名單。網絡投票超268萬票原四大寶物位列其中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國寶級文物16件(套)。
  • 震驚世界的戰國千年古墓 |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器紋飾和工藝特點
    估計實在是太有錢了,不但墓裡面東西多,寶貝多,就連死人嘴巴裡面也塞滿了東西,人們在曾侯乙的頭骨裡面發現了21件玉器。放在死者嘴裡的玉叫做琀。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一般漢朝以後,含在死人嘴巴裡面的,就是一隻玉蟬,叫做玉琀蟬。
  •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圖案與中國早期天文學
    湖北日報訊 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所王準1978年發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一件漆箱(E·66)蓋面繪有龍虎圖案與二十八星宿的名稱,反映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成就,因而顯得彌足珍貴。漆箱出土於墓葬東槨室,靠近主棺。材質為木質髹漆,箱身與箱蓋分別用整木剜鑿而成,應當是用於盛放衣物的箱子。
  • 武大教授復原曾侯乙帳篷
    1999年,隨州曾侯乙墓西側發現5個陪葬坑,其中一號陪葬坑出土467件青銅構件,考古研究認為是帳篷構件。張昌平和團隊前後花了10年時間,藉助3D建模和多種考古研究手段,復原了這頂帳篷。相比同時期大量流行的青銅禮器,曾侯乙帳篷青銅構件淨素無紋,都是基於實用性進行設計和使用。
  • 曾侯乙編鐘收藏在哪個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是哪個年代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目前收藏於湖北博物館內。
  • 葉劍英曾提議複製曾侯乙青銅編鐘(圖)
    連續勘探了三天以後,寫好「隨州城郊發現大型古墓」的勘探報告:雖然有盜洞,但這麼大的古墓,裡面一定有重要文物,必須儘快組織考古發掘隊進行搶救性發掘。  把表層的土清完之後,就發現墓用巨大的木頭蓋著,用起重機把槨板揭開以後,裡面一坑都是水,西室的水上面浮起了八具棺材,東室浮起兩具棺材,大多數都側翻了。這時,地方的人失望了,他們本想像馬王堆一樣,挖到一個古屍,然後蓋一個博物館。
  • 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雙雙入選,湖北省博十大「鎮館之寶」!
    曾侯乙編鐘 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鍾架長7.48米、高274米、寬3.55米。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曾侯乙尊盤
  • 讓文物說話:曾侯乙墓的報喜小鴨『木雕鴛鴦盒』
    我是彩漆木雕鴛鴦形盒,是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時,考古學家發現的第一件文物,專家們稱呼我是報喜的小鴨子。可是我的頭在西室的一個棺木裡,和我的小主人待在一起,因為整個墓室都被水淹沒了,我的身體和頭分開了。我的頭和身體是能工巧匠做的榫卯結構,我的頭可以旋轉。
  • 世界最大最重的曾侯乙墓棺:陪葬者21位女性,最年輕13歲
    據說當年曾侯乙墓被發現並搶救性挖掘的時候,一共有47塊大型石板將其古墓隔絕,當考古人員將一塊塊石板移走的時候,發現石板之下是約250釐米厚的夯土,夯土下又有一層10釐米~30釐米厚的清膏泥,清膏泥下又是一層厚厚的木炭,這層厚厚的木炭總量達到6萬千克。
  • 曾侯乙尊盤真的無法複製?難點在哪?
    很長一段時間,學界公認曾侯乙尊盤尊口、盤口沿及獸形附飾是以「失蠟法」鑄造的,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有學者提出質疑,甚至有學者提出了:中國青銅時代不存在失蠟法鑄造工藝的觀點。「失蠟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曾侯乙尊盤究竟是以「失蠟法」鑄造而成?還是「範鑄」?
  • 湖北三線土豪曾侯乙2400年前各種黑科技奢華生活完爆眾多歐洲貴族
    先看出土編鐘的曾侯乙墓。曾國並不見於史籍記載,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銘文上,卻只有曾國,沒有隨國。更讓人感到不解的是,曾侯乙墓出土在隨國的地盤上。據史料記載,隨國是漢東第一大國,與楚國發生多次戰爭,後成為楚國附庸國,最終被楚所滅。現在一般認為曾國就是隨國。
  • 武大教授復原了曾侯乙帳篷
    不像戰國晚期平山中山王墓帳篷的構件上有編號、一個組件只能固定安裝在一個位置,時代更早的曾侯乙帳篷安裝時,在相應位置可以使用對應組件中的任何一件,同類組件的大小尺寸和形制幾乎完全一致。它的設計與現代工業產品標準件理念相同。張昌平說,帳篷設計重點要考慮力學原理。帳篷頂部壓力最大,近現代帳篷設計常見的是三角架結構,這樣既能分散斜梁向下的壓力,又可穩固頂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