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復原頭像
曾指的是國名,侯是它的爵位為諸侯,乙是墓主人的名字。
曾國大致位於長江以北漢水以東,曾侯乙墓則是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境內發現,隨州市位於湖北省的中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以東,距武漢市西北155公裡。
考古發現,包括今湖北隨州、棗陽、京山、襄樊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帶,出土有西周到戰國時期的「曾」字銘文青銅器,表明這裡是一個名叫曾的諸侯國的勢力範圍。但是我們翻閱史料卻發現,沒有一句關於曾國的記載,卻在相同的時代和相同的地理位置上發現了隨國。《左傳》記載:「漢東之國隨為大。」由於曾國與
隨國地望相同,年代一致,同為姬姓諸侯國,很可能曾國就是隨國,它們屬於一國兩名。(這個結論現在學術界看法比較一致)
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文物15404件,其中有8件定為國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曾侯乙不僅是位音樂發燒友,還是一個土豪藝術家,光是黃金就有十七斤多。青銅器多少?十噸半!十噸半啊朋友們,搬家公司一趟都運不完耶。
估計實在是太有錢了,不但墓裡面東西多,寶貝多,就連死人嘴巴裡面也塞滿了東西,人們在曾侯乙的頭骨裡面發現了21件玉器。放在死者嘴裡的玉叫做琀。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一般漢朝以後,含在死人嘴巴裡面的,就是一隻玉蟬,叫做玉琀蟬。
可是想不到曾侯乙這個奇葩,嘴巴裡面塞了21件晗,包括:小玉牛6個、小玉羊4個、小玉豬3個、小玉狗2個、小玉鴨3個、小玉魚兒3個。感覺嘴巴裡面含了半個動物園!但是這個曾侯乙把小動物放進嘴巴裡面,可不一定是熱愛小動物。按照他對自己陪葬的奢侈程度,可以推測這是一個富貴而又貪婪的傢伙,貪婪的傢伙把動物放進嘴巴裡面,只有一種可能,貪吃。生前是個貪婪的吃貨,死了也要把這些美味的食物含在嘴巴裡面,做個飽死鬼麼?
下面來看墓中出土的玉器也是高度藝術化的實用品,不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實用角度看,這些玉器都達到了美觀和實用的效果,是當時南方工藝美術品的典型代表。其造型設計、圖案布局雕琢技巧等均顯示了戰國時期玉器工藝的高度成就。
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造型構思巧妙新穎,紋飾豐富瑰麗,雕琢技法多樣。器物種類有璧、環、璜、琮、瑗、方鐲、掛飾劍飾、雙面人、串珠、玉梳、帶鉤和大量的佩飾等,多為基主生前的用品。 、塞、冥握、半琮及一些玉料等構成了其葬玉群。形制與紋飾相同、大小與玉色基本接近的器類往往成雙成對出現。玉器中以鏤空多節活環玉佩、玉劍、金縷玉璜玉琮及玉 等最為出色3】。玉器上的紋飾主要有龍、鳳、蛇、谷紋、雲紋、陶紋、網紋和S紋等『2】。雕琢技法有透雕、圓雕、浮雕、陰刻等。器物成型採用單體琢玉和分雕連接成型工藝,通體打磨拋光。雕琢技法繁多,使得其紋飾更加豐富、更具特色。
紋飾與造型特點
造型喜龍多鳳
曾侯乙墓古玉器無論是玉佩還是紋飾都喜愛龍鳳的造型。紋飾的設計往往龍鳳相配,龍頭鳳尾,且龍鳳紋繁密,雕刻精緻,生動活潑,注重細節
多飾剔地雲紋
曾侯乙墓古玉器的紋飾以雲紋為主,雲紋與谷紋相配出現。工藝多採用剔地,少有單陰刻線和雙陰刻線。剔地就是將雲紋四周的地子剔去,使突起更加突出,從而顯得有立體感。陰刻線的運用繼承了殷商玉器的特點。雲紋排列不規則,
空白處多用陰刻曲線或是其它紋飾填補,有些呈不完整的半雲紋狀,有些則經過自由發揮成為變形的雲紋。
玉梳的雲紋工藝為陰刻線,雖然紋飾整體看為對稱,但云紋本身不對稱,且出現星形紋。同樣為剔地雲紋,細微特徵有所不同。如龍形玉佩的雲紋兩端突起較小,邊緣有不完整的半雲紋,類似谷紋。雲紋卷龍佩的雲紋弧度既不均一也不對稱,巧妙地借用雲紋作為造型的一部分,利用雲紋作為龍的下頜。
紋飾繁縟密集
曾侯乙墓古玉器上的紋飾往往是多種紋飾交錯出現,布局繁密,幾乎不留空白。雙龍玉佩上的紋飾以雙面斜撤的S紋為主,輔以網紋、 雙龍玉佩紋、圓圈紋、雲紋和三角形紋由於對稱設計和空間限制的原因使S紋部分殘缺。兩條龍上的紋飾採用對稱手法,一邊為S紋,一邊為反S紋。對稱性還體現在三角形網紋、長方形陶紋鏤空形狀等方面0 4節龍鳳玉佩的龍、鳳身上飾滿鱗紋,並輔以陶紋、乳丁紋等。如此種種,一件玉器上紋飾繁縟,分布密集,雕琢手法多樣,生動活潑,裝飾性強,說明了當時對玉器的珍愛和精雕細琢。
工藝特點
圓雕小而生動
曾侯乙墓古玉器中有一群圓雕小動物構成的玉動物形象逼真,輪廓清晰,細節雕刻精確。一墓之內有如此多的玉器且六畜齊全,迄今僅此一例
刻線細如髮絲
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均有細陰刻線的工藝,如4節龍鳳玉佩的龍鳳軀體上,眼、角、冠、嘴、爪鱗甲及羽毛等均由極細緻的陰刻線雕琢,較之前朝代的古玉器更為有序精巧。有人稱之為「遊絲描」,但它與漢代的「遊絲毛雕」又有不同。
活環工藝造極
曾侯乙墓古玉器中1 6節龍鳳玉佩的活環工藝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可謂登峰造極該玉佩由5塊玉料構成,雕琢成5組,每組雕琢成幾節,各組間用金屬楔連接,可拆可合。拆,則成5個單獨的玉佩;合,則可串成組佩。各節之間琢成鏤空的活環,可卷可展,舒捲自如。該玉佩的活環工藝堪稱玉雕一絕。此工藝早出現在商代古玉器玉人中,但曾侯乙墓古玉器的活環工藝更加精巧,更加美觀。
工藝缺陷
曾侯乙墓古玉器中的玉佩、玉璜大多成雙成對,一件玉器上的龍鳳紋飾也成雙成對,其它紋飾也講究對稱。這表明當時已注重對稱美,開始有目的地設計製作玉器。仔細觀察發現,一件玉器在總體對稱的前提下卻有許多細微處不對稱。
這些不對稱性與當時的手工加工技術有關。
前後朝玉器特徵對比及斷代意義
時代特徵的反映
楚文化的反映
在4節龍鳳玉佩(圖2)中出現鳳抓蛇的畫面,這是楚國常見的圖案,由此也從玉器方面驗證了當時曾國和楚國聯繫緊密的事實。楚人視鳳為日中火鳥,將其尊崇為美的化身,對風情有獨鍾。許多學者經研究後認為,楚人是以鳳作為圖騰的民族,楚文化考古出土的鳳鳥裝飾造型比比皆是:在鳳抓蛇的造型中,蛇代表邪惡,鳳則本質是楚人信仰與觀念的生動體現,充分反映了楚人尚嗚、嚮往安詳和徵服猛敵不畏強暴的精神。
戰國早期的特點
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集中反映了戰國早期玉器的特點,這時的玉器基本上脫離了那種莊嚴肅穆、神秘莫測的古玉器風格,向形制活潑、實用的方向發展,顯露出時代特徵。這是因為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藝術空前活躍和發展,呈現出百
家爭鳴的局面。在提倡「君子比德如玉」的時代風尚中,玉器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理性觀和道德觀。戰國時期的玉器用途廣泛,脫離了嚴格規範莊嚴肅穆的宗法禮制的束縛,匠意搭建彳至直流暢,形成了藝術趣味濃厚的新風格,注重玉材本身的物質美與藝術加工的創造美的結合。玉雕作品主題明確,寓意深刻,有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在中國玉雕史上佔有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