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看了個紀錄片《南海獵人》,其中第三部是講「庫拉文化」的,看完有一些感想。
首先講故事的背景,存在於印尼大海邊的一個漁村。那裡的人民生活比較「原始」和「純粹」。
首先,食物是重中之重。
紀錄片第一部是去海上捕大魚(比如魔鬼魚和鯨魚);第二部講的是潛入海中捕章魚或者小魚;第三部是講在陸地的種植,包括山藥,甘薯,都是為了食物,為了生存。
這個村莊的人,山藥就是財富的象徵。
「作為一個男人,你必須有一個山藥園」,他們會把地裡種出的山藥建一個精緻的小房子存儲起來,在門口顯眼的位置,讓路人看到,像是某種炫耀。
所以,種山藥是很重要的活動,種植方式很原始,挖一個小坑,放一顆山藥(種子)。
這跟「庫拉」文化有什麼關係?——這是庫拉文化誕生的經濟基礎。
當地人會用貝殼之類編製成精美的項鍊或者臂鐲(掛在胳膊上的一種裝飾物),這種臂鐲可以看成是某種「錢幣」,代表某種價值。主要作用是用來交換。
但是,不是傳統意義的買東西交換,而是非常正式的,兩個人確立「庫拉」關係時交換。
時間再往前推,那時候物資匱乏,島上「只有富人才能存活」,窮人需要「結盟」才能生存。
「庫拉關係」類似於某種「結盟」。
島上的人打造木船,一行人坐著船,去進行「庫拉遠徵」,實際上是去其他島上尋求「庫拉」夥伴。
最初的精美臂鐲都控制在一個人手裡,掌握著所有的「庫拉」關係,德高望重。當一個人把家裡的臂鐲給了另一個人,他們結成了「庫拉」關係,就像兩家成了親戚一樣,在以後的日子裡會互相幫忙的。
紀錄片的作者跟隨當地人,有幸見證了一次「庫拉」建立。
小夥的父輩有庫拉關係,但是已經斷了25年沒有聯繫了(小島正被新的經濟形勢衝擊,後面會提到),他重新出海,踏上「庫拉徵程」。
在第一個村莊,他走進陌生的老人或者年輕人家裡,非常坦率的交談,甚至帶來作為禮物的「當地檳榔」和菸草,表達自己想獲得對方家裡的一個「臂鐲」,建立庫拉關係。但是,都被拒絕了,由於臂鐲的數量有限(多的時候才100多個,每一家的數量有限),這裡的人的臂鐲基本都許諾給了別人。
第一天,一個臂鐲也沒有收穫。年輕人很失望,因為,「沒有獲得臂鐲是很丟人的,尤其是別人獲得了,你沒有,更丟人」
後來,在另一個村莊,有人認識他的父輩,長輩之間曾是庫拉關係。這個村莊的人熱情多了,拿出很多好吃的,舉辦了歡迎儀式,全村都來了。這個人的孩子把他的臂鐲贈予了來客。
就像某種籤約儀式,得到這個臂鐲的男人激動得快哭了。這意味著得到了巨大的信任,將來,他也要回報這一家。
另一個人,外出上學回來的,當地沒有種山藥,也沒有庫拉關係,他以自己的家族和未來的榮譽擔保,獲得了一個臂鐲,獲得了一個「庫拉關係」,他感覺自己瞬間有了某種責任,覺得成熟了。
獲得庫拉關係的人,整個人樂開了花,激動的跳起了舞蹈。
當晚,獲得新的「庫拉」關係的人,舉行了盛大的儀式。
在食物匱乏的年代,這種庫拉關係,互通有無,當一方有難時,另一方會提供「羊,糧食,物品」上的幫助,每年也會像親戚一樣走動。
就像我國北方的農村,以前蓋房子,是不會找建築隊的,是全村來幫忙。大家達成了某種口頭協議一樣,只要一家辦大事,比如紅白事,蓋房子,左鄰右舍都會來幫忙,都是大家出力,主家管個飯就行,基本不會給報酬。因為你幫了別人,自己家有了事,大家也會來幫忙,祖祖輩輩積攢下來的信用。
但是,回到紀錄片中的「庫拉」,這種文化正在消退,因為受到了「現代文明」的衝擊。
比如,隔壁有一個小島上的人,他們的年輕人不再種植山藥,更加看中「掙錢」。
隔一段時間,他們會聚起來,在岸邊跳舞,因為有一個郵輪的遊客來島上玩。這一次集體舞蹈能獲得一筆報酬。
然後他們為迎合遊客製作的紀念品也能賣錢。
慢慢的這些人,就會靠遊客賺錢。
巨輪和當地人,你說是誰在剝削誰?(遊客為了獲得旅遊和休閒付錢;當地人為了生存去表演去製作工藝品去賺遊客的錢,誰影響了誰?)
那個去外地上學回來的小夥,為了融入當地文化,他建立了新的庫拉關係,開始種山藥。
他把電腦和投影儀支起來,放電影,每個座位收一個山藥種子。
隨著新的「錢幣文化」的流行,隨著年輕人外出學習,他們的觀念會轉變——
這種「庫拉關係」很可能會逐漸消失。
——全文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2020/1/18 9:42 寫於洛陽——嵩縣大巴車上。原創:紅亮生於中秋節
往前翻,與此紀錄片相關的兩篇分別是《探望常年生活在海上的巴沃人》與《印尼捕鯨人》,感興趣可以翻翻。
以下照片來自紀錄片截圖,順序不分先後。感興趣的自己搜索《南海獵人1/2/3》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