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農村的居住比較集中,所以農村人的親戚體系特別的強大,在每個村子都有這樣的情況,看似毫無關係的兩家人,往上面數兩三代卻是很親近的親戚關係,也正是如此,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關於親戚關係的俗語,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姑舅親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又是五服呢?
我們先來看第一句,姑舅親不是親的意思。姑姑是父親的姐姐或妹妹,舅舅則是自己母親的哥哥或弟弟,儘管我們和姑姑、舅舅有血緣關係,但是從親屬的關係來看,和姑姑、舅舅的關係並不親近。這是因為在過去由於男尊女卑的觀念,女性在嫁人後就成為別人家的人,所以姑姑作為爺爺奶奶的女兒,在出嫁後就不再和自己是一家人,兒子的母親作為姥爺姥姥的女兒,在出嫁後便不再是姥姥姥爺家的人,所以儘管姑姑和舅舅是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外,姑姑和舅舅是和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人,但是卻因為過去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們的認知中,姑舅親並不是真的親。
再來看俗語的下一句出了五服成路人,在農村的葬禮上,五服這個詞語最常出現。農村人對孝道十分重視,當家中有親人去世後,親屬們要根據親屬關係穿上相對於的孝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披麻戴孝,親屬關係越親近,孝服的規制也越高,相反親屬關係疏遠,孝服也精簡很多,而判斷孝服規格的條件,就是看五服的關係。
在過去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九代以外的人便是出了五服的人。在家中親人去世後,親屬要根據不同的關係穿上不同規制的孝服,一服指的是喪者本人,二服則是父母、子女、叔侄等,以此類推。五服也從過去的五種孝服不斷演變成現在的五輩人。當親屬關係出了五輩人以後,親戚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很遠,所以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出了五服成路人。
現在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忙碌,親屬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疏遠起來,現在別說出了「出了五服成路人」了,可能很多人連三服以外的親戚都認不得。大家對這句「姑舅親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