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行業裡正在發生一場不易察覺,卻又影響深遠的變化。最近,有在便利蜂購買熱餐的細心人發現,消費小票上出現了承諾用心做好每一餐的標註。而這一承諾最明顯的落地,就是便利蜂宣布已在全部自營熱餐中,採用金龍魚非轉基因大豆油,這也使其成為國內第一家採用金龍魚油製作熱餐的連鎖便利店。
從顧客角度看,便利店使用高檔餐館同款用油本身已經足以值得玩味;從行業角度講,食材原料成本提高的同時,便利蜂餐架上的商品價格居然巋然不動,更讓人驚奇。
對於同一款熱餐來說,食用油的變化,無疑使品質得到了提升,而價格卻並沒有圍繞價值的變化出現上下波動,讓人好奇便利蜂「改寫」經濟學原理的底氣在哪裡。
最終我們發現,便利蜂「炫肌」動作只能歸結於,對數據和技術的高效運用。也就是說,做極致食材的同時,又要使得總成本不變,依靠的是對後者的有效控制能力。
一張購物小票上對食用油變化的標註,也就此成為行業壁壘突現的前哨。
被一瓶食用油墊高的行業門檻
不久前一則段子似的新聞在社交媒體刷屏:與 7-11. FamilyMart全家同為日本三大連鎖便利店的羅森,其現任社長竹增貞信在採訪中跟記者半認真半戲謔地抱怨,說兒子似乎到了叛逆期——特意在自己面前誇讚全家便利店的炸雞超好吃,並且炫耀他的全家積分卡。
網友們前腳笑著轉發,後腳冷靜下來發現,其實不管顧客的關係有多特殊,他們和市場一樣,最終都會選擇用腳投票。
在市場遠比一衣帶水的日本大得多的中國地區,不久前曾有第三方統計,「吃喝」生意目前已有兩萬億美元市場規模。其中,三分之一是生鮮市場,三分之一為包裝食品,另外三分之一則為熱餐。
作為有著 6000億美元市場規模的熱餐,與預包裝食品、生鮮一起,已是便利店中的標配。而出乎大眾認知的是,這一市場卻遠未出現任何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即便是作為餐飲模版的成熟連鎖店KFC,市場佔有率也僅為 1% 而已。
這使得熱餐坐擁「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的誘人商機。
有這一領域的創業老兵此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便利店要做大,一定要提供餐食,不提供餐食的便利店,消費者的消費頻次是上不去的。但悖論在於,一旦提供餐食,就涉及到了食品衛生問題,便利店過去一般採用加盟模式,與直營模式相比,加盟模式的管控力度較弱,出現食品衛生問題的風險也更大。所以,一個負責任的便利店品牌,一般是擴張緩慢的。
在餐食領域小步快跑,成為堅持做直營店的便利蜂不二選擇。最直接的同題競爭,自然是來自食材的品質、口感和衛生。便利蜂的做法是,用自有品牌、自有生產來保證食品的品質和口味。
比如,便利店裡的傳統經典餐食中,像便當、熱餐、壽司、關東煮、炸品、烘焙等等,便利蜂一律選擇自有品牌,並將其當作最直接的差異化體現,且一直在不惜成本地就地取材,組織當地最好的供應鏈進行服務。
供應鏈也是近年來新零售概念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該領域頗有投資心得的弘章資本創始人翁怡諾認為,零售本質上是兩個生意,一端是搶流量,一端是供應鏈。搶流量,無論流量形態怎麼改變,都是在滿足消費者需求。最後從長期競爭的結果來看,大多數零售業的內核競爭力往往都是供應鏈端。
供應鏈裡的重頭戲,就是五星食材和產品極致主義。後者是戰略,其先導效應,決定了前者的成為現實。
以早已進入白熱化競爭的上海便利店為例,便利蜂的做法是,先通過對華東地方頭部供應商比較,選擇一家硬體條件最好的工廠,再通過資本合作的形式使後者成為其供應商,並在華東其他鮮食工廠中為其尋找互補對象,以保證自己提供的產品達到最優質。便利蜂將這看作能得到顧客持續信賴、形成復購的最重要基礎。
此外,便利蜂也在某些品類上,不排斥普通品牌產品代替自有品牌產品,在更好地滿足顧客多元喜好的同時,也間接縮短了自己的供應鏈。但是作為追求極致的主體,便利蜂還是堅持在選品上偶爾「忍痛割愛」,比如要求合作夥伴必須首先滿足食品安全要求,如果達不到,那麼即便是市面上再受歡迎的網紅食品,也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拒之門外。
這不但成為此次便利蜂選擇金龍魚作為熱餐用油的基礎價值觀,也在客觀上抬高了整個行業的競爭門檻,甚至,有可能就此成為便利店餐飲界的劃時代躍進。
工業標準量化下的食材選擇
油品只是便利蜂默默掀起行業變革的一個小切口,對於更多食材的極致選擇,才是其真正謀篇布局所在。
他們做了一場較真的研發,試圖改變過去大眾頭腦裡,中餐無法工業化、無法量化的固有印象。比如,便利蜂實驗室較真到,設置有許多工業化檢測設備,將過去對於金屬、塑料塊硬度的測試原料,一轉而應用到對土豆的硬度、對扁豆的長度測量。較真到,將食材做物理量化後,又繼續在浸泡時間、炒制時間上做進一步量化,達到秒數級別的品控。
而這些實際上都是些「功夫在詩外」的工作。以北京地區便利蜂裡的基礎熱菜「西紅柿炒雞蛋」為例,前後工序遠不止家常菜的概念和步驟。
首先,該地區便利蜂鮮食加工廠,會長年採購京郊地區種植的西紅柿,並根據不同季節的特點對食材進行判斷定義:北方冬天的西紅柿是生長於蔬菜大棚中的,光照時間短,成品含糖量低,口味也不是很足;而到了夏天,西紅柿是自然生長成熟的,光照充足,成果含糖量高。雖然都是西紅柿,但其實已經屬於兩種不同的食材。
其次,根據食材的差異,在製作工藝中有所區隔,甚至便利蜂鮮食加工廠會根據不同季節,把該菜品作為新品來研發:開發人員會根據當季成果的甜度、酸度,研究補充不同量的配料。
比如,冬季的西紅柿炒雞蛋,廚師會將糖會放得多一些,甚至補充一些番茄醬,以提升菜品的口感;而夏天就必須減少作料的用量,以保證其口味適宜。
也就是說,每到換季,這道菜都會作為一道新菜,經過廠長、經理等十餘人的流程籤定,再與對標競品一起送上總部的評測大會。最後,由 50人團隊進行盲測,盲測打分過關,且在所有對標品中取得排名第一的成績,才有可能送進店中。
正如騰訊經典的賽馬機制一樣,便利蜂同樣常設有兩個鮮食工廠,會背對背研發同樣的菜品,最終優中選優。雖然不能取得第一的研發,就等於竹籃打水白忙一場,但從品牌角度講,便利蜂正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保證食品品質的最優。
往遠一點說,可以再看看便利蜂對於南美地區牛肉的使用。有著「南美瑞士」之稱的烏拉圭,草場面積超過國土面積80%,這意味著每頭牛都可以享有一個足球場面積的牧草。就此,不使用任何生長激素的烏拉圭牛肉,和中華黃土豆一起進入了便利蜂的菜單,熬成了傳統熱菜「土豆燉牛肉」。
便利蜂針對冷藏或冷凍食品,實行全程冷鏈配送到店,保證過程中不出現長時間失溫。倉庫、物流車輛上安裝的智能化溫控設備,連接 24小時實時監控管理後臺,可以對物流運輸全程進行溫度和位置追蹤,一旦有異常,就可以立即感知。食材到了店裡,店員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提貨,而是現場測溫並做嚴格記錄。有任何異常都將被拒絕驗收接貨。
據了解,在內部建立源頭追溯機制、工作人員不定期深入供應原料產地檢測之外,便利蜂的熱餐加工車間,聘請的都是專業廚師。不論是北京郊區的西紅柿,還是南美地區的牛肉,他們都會根據每批次食品質地的不同,給出不同的調料配比、加熱火候等,用專業計量工具測試菜品糖度、鹽度。
對於一家連鎖便利店來說,顯然,如果在今天只於其中某一個環節做到精細化,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從食材源頭到成品售賣都達到精細化,並不簡單。只靠人工,已然無法達到這樣的效率。
技術與數據登場了。
一場成本控制的軍備競賽
如果把便利店之間的熱餐生意比作一場戰爭,只停留在分分角角的價格戰表象本身的話,那最多像是一場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貼身肉搏。
但是別忘了,這是走向產業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時代,玩家當然要置備點高級的武器,配合未來擲地有聲的戰略。
便利蜂的做法是,在甄選優質食材之外,通過大量戰略性存儲控制成本,以技術監督保證質量。最直接的做法,比如如果預計到某種做菜原料馬上要上漲,便利蜂又必須做與之相關的菜,那麼就會選擇到非疫區採購大量原料,做戰略存儲。
對於佔便利店銷售構成較大的、研發和製作比較複雜的品類,便利蜂會直接投資鮮食工廠來控制品質,而對後者的要求,主要是需要有完整、可追溯的安全生產記錄。在投資之後,有時便利蜂還會持續做整個工廠的數位化改造,比如協同完成了食品二維碼保質期追蹤系統的信息接入,並建構生產過程檢查系統以及通用檢查系統,來確保各個工藝檢查點的合規。
原材料上,便利蜂製作熱餐,主要採購自中糧、順鑫、福成五豐等一流企業的鮮肉和蔬菜,並在庫內管理過程中,建立了常溫、冷藏、冷凍的獨立溫層倉儲,以實現食品類商品的電子化批次管理,自動化分揀系統來保證商品的先進先出。
當然運輸過程同樣重要,便利蜂使用的是全溫層電子化溫度追蹤與報警系統,來防控商品運輸過程的失溫風險。為確保加工好的食材安全配送至門店,便利蜂在冷鏈物流車上安裝了GPS 和藍牙溫度計,後臺實時監控車內溫度,發現異常會自動報警,食材也會被當即廢棄或被門店拒收。
比如,在冷鏈運輸過程中,如果司機為了省油而在運輸過程中不開空調,那麼後臺系統會提示環境出現異樣。
接著,食材被配送至門店。加工流程上,便利蜂使用全套熱餐生產線均購自日本,這樣,比如炒菜使用的蒸汽鍋不僅能夠保證溫度均勻,還能防止傳統炒鍋受熱不均而造成食品安全隱患。
最後一步,是將這些熱餐存放於溫水保溫櫃中,維持恆定溫度,保證第一個客人和最後一個客人,都能拿到同樣溫度的飯菜。
這樣,便利蜂一步步實現了原材料標準化、採購標準化、物流環節集成化、烹飪標準化,在保證高質量食材的情況下,提高成本效率,最大化減少廢棄。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使得每家門店的熱餐訂貨的飽和度出現新高。
可以說,每一份顧客端在手裡的便當背後,都是一套精密製作工藝。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加工好的熱餐在最優食用時間內仍未售出,便利蜂自主開發的鮮度 PAD會自動報警,提示店員在攝像頭下廢棄。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套精密的技術管理與驅動系統,使 700多家便利蜂門店的服務標準得以實現高度一致。甚至,比如一位顧客想吃便利蜂的黃燜雞,不管去哪家店,其將得到的都是 4 塊雞、3 塊土豆,不多不少。
有鑑於此,上海市食藥監局將首張便利店熱餐經營許可證頒獎給了便利蜂,並以便利蜂門店為「藍本」制定了便利店熱食類分餐業態的行政許可指導意見。之後,這很可能成為整個上海便利店行業的熱餐供應標準。
回過頭來看,我們也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便利蜂們這樣從用油到冷鏈,從五星食材到技術的點點滴滴細節較真,今天的零售行業才得以一筆一畫改寫著過去的頑疾。這些動作看似笨拙,但磨刀不誤砍柴功。這些改變,不僅為便利蜂帶來市場信任,也間接為行業制定了愈加規範的遊戲規則。
對零售行業過去約定俗成規則的打破,在技術加持下進行的細節打磨,便利蜂的產品極致主義,最終推動的,將會是整個產業的升級變革;而最終受益的,則是曾一度為食品安全惶惶終日的消費者。
(來源:周天財經 以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