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桑基魚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珠江時報記者/章佳琳攝
■被列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吉水竇,由近代民族工業創始人陳啟沅捐助重建而成。李均良攝
■西樵民樂竇水閘是舊時廣東重要的絲織品運輸集散之地。珠江時報記者/章佳琳攝
■九江下西社區在魚塘邊鋪上石板路,還在塘邊種植甘蔗林、桑林,很好地還原了鎮內蔗基、桑基魚塘風貌。(資料圖片)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特有的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桑樹養蠶、蠶沙餵魚、塘泥肥桑的良性生態循環。圖為九江桑基魚塘。珠江時報記者/廖明璨攝
掃碼一下帶你空中俯瞰桑園圍
佛山位於珠三角腹地,境內水道縱橫交錯,古時多受水患災害。千百年來,佛山人修築堤圍與江海爭田,進行圍墾,桑園圍就是佛山人奮鬥的成果之一。
「桑園圍」位於南海、順德境內,始建於北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至今已有900餘年歷史。在修建過程中,人們對堤圍的築造逐漸從一開始的防禦水患到有意識圍墾造田、發展桑基魚塘。
桑園圍的修建,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大規模農業開發的歷史,是珠三角地區灌溉農業發展的裡程碑。作為古代河口三角洲大型基圍灌排工程體系的代表,桑園圍灌溉面積最多達到近20萬畝,現狀灌溉面積仍有6.2萬畝。
桑園圍有力地支撐區域的經濟發展,使圍區成為珠三角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為佛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水利保障。同時,桑園圍也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
滄海桑田,歷經海陸變遷的漫長歲月,平原沃野千裡,水道縱橫交錯,寬闊的古海灣已經成為沃土。默默守護一方平安的桑園圍,承載著珠三角文明的發展,見證著珠三角的滄桑巨變,在新時代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文/珠江時報記者劉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