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臺灣旅遊的某一個夜晚,公事辦完,在臺北的幾位好友提議,到華西街吃夜宵。乍一聽這個耳熟能詳的地名,心裡咯噔了一下:「可去得?」一絲疑慮寫在臉上,他們見狀大笑:「走吧,我們就是去逛逛夜市,『chu』東西,吃東西啦。」後來才知道,在臺北、在臺灣,晚間「吃東西」與「逛夜市」幾乎是同一概念,就是邊逛邊吃,邊吃邊逛,逛是為了買和吃。
在艋胛龍山寺附近,桂林路上有座中國風格的高大牌樓,正脊下主樓頂鋪著金黃色的廡殿頂瓦,次樓頂兩邊的花板襯託著正中紅底金字的牌匾,上書「華西街國際觀光夜市」。紅色而大方的樓柱散發著傳統的喜氣,懸吊式的宮燈吐露出絲絲懷古情思。華西街夜市橫越貴陽街、桂林路與廣州街,總長度約352米,是臺灣島內第一個觀光夜市,也是觀光客到河灣必遊的景點。
華西街觀光夜市名為夜市,但已無傳統夜市的攤販集市,店面整齊劃,環境乾淨整潔,街道上方搭建鵝黃色頂蓋,可遮風,能擋雨,晴日雨天,華西街夜市都能正常營業。踏入夜市,一下子就被濃厚的氣氛包圍,一眼望去,滿目都與吃有關,每間店都有單打特色,或是自詡的「臺菜」風味總匯。在香氣四店面前,紅燈罩下各式各樣美食呈現色香味全,散發令人難以抗的力道。從海鮮來看,魷魚羹、蝨目魚羹、炒螺肉、鱔魚面、蚵仔煎,把一般般的漁貨打點得賣相十足、噱頭百出。燒烤爐上架起不鏽鋼網,上顆顆旺螺,火紅的炭火把螺肉烤得「吱吱」直冒白沫,蒜蓉醬油醋乘勢灌入,鮮美的螺肉綁著蒜香,於是乎,這道美味變成饕客們的至愛。大號墨魚式「花枝」表面被燻成鵝黃色,總鋪師把這厚墩墩的「花枝」切成薄片,擺盤出來一看,黃白相間,令人食指大動,卻又不忍下筷。
要說吃得講究,還算吃烏魚子,薄薄的烤熟的烏魚子,用水靈靈的白蘿蔔夾好,再附上兩小片蒜片,拿好了,往嘴裡一塞,香、辣、清涼、微嗆,不妨借用「百味雜陳」這個成語來形容。日式串燒以北海道魷魚最受歡迎,遊人總喜歡買上一串,然後,旁若無人地你撕一段,我咬一塊,吃個滿口喊辣,再抹抹滿嘴膏汁,在自得的愜意中走向下一個食攤。就這麼一個又-個食攤地走著、走著,「食興」大發,從赤肉羹、麻油雞,到彰化肉丸、新竹米粉、嘉義火雞肉飯、米篩目、鼎邊銼、筒子米糕有,不怕你來吃,就怕你吃不完!不知不覺走到街尾,身處目不暇給的小吃中,既「贊」又「嘆」,這華西街就是持久遠播的街市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