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

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片來源:東南網

  說到艋舺,就讓人想起聲色犬馬的華西街;走到華西街,就會看到臺灣底層民眾生活的縮影。這條華西街,我來過無數次,但這一次,我要用嘴和鼻子、用腸胃來感受這一條街。

  萬華街區古早名叫艋舺,因河港口岸匯集往來商賈而名盛一時。在臺灣朋友的口述中,我看到了一番如秦淮河畔燈紅酒綠綺香弄影的奢靡影像,他說,這裡以前是臺灣最繁華的公娼聚集地,這裡有臺灣最早的寺廟龍山寺,這裡還有以前民進黨經常靜坐抗議的街邊公園。

  草根生活的聲色犬馬

  這條夜市,是臺灣最古老的夜市。它與其它夜市不同,它有草根味,很濃、很淳。

  華西街夜市最出名的美食是蛇,有蛇羹、蛇肉,大多賣蛇的店家門口還會擺上幾瓶自製的蛇鞭酒。這酒有來頭,據說當年在這裡買春的客人千金散盡,必來吃一杯蛇鞭酒,酒肉穿腸後,方精神抖擻歸家去,繼續那三千煩惱絲的平凡生活。後來,鹿鞭、牛鞭大餐也盛行起來,但終歸後來者,不能居上。

  為了討恩客歡心,從前的店家還會奉上血淋淋的殺蛇表演,在客人飽食之前增加一點血腥的刺激,這也成了臺灣絕無僅有的一景。但這樣的表演太過不人道,在文明的進程中漸漸被淘汰了。吃客開始帶著一點憐憫之心,品嘗這碗中的美食。

  夜市的盡頭,是一排低矮的二層小樓,便是古早前的娼寮。在陳水扁主政時代,臺灣廢除了公娼,娼寮也隨之走入歷史。月黑風高下,小樓影影綽綽,這裡曾經發生的悲歡離合,都埋葬在了故事裡。

  小街街頭,有一家蛇肉館,館裡坐著一名帶擴音器的男子,用沒有感情的聲音叫著:「蛇羹蛇肉,來一碗!」兩年前,他這樣叫著;兩年後,我再來,他還是這樣叫著。

  這樣千篇一律的吆喝聲,似乎誓與小街共存亡。

  廉價美食 品味人生苦辣酸甜

  臺灣所有夜市的共同點,就是人聲鼎沸,仿佛2300萬臺灣人,都加入了這徹夜不眠的狂歡。

  因為身處艋舺,華西街夜市的海鮮多而便宜:深海旗魚串,12元(新臺幣,下同)一串,還買十送一;無刺蝨目魚肚,湯多內滑,70元一份;蚵仔湯,蚵仔肥大,湯新鮮爽口,要價才60元一份;魚頭藥膳,濃香撲鼻,也不過百來元一份。

  這樣的物價,放在廈門也不過如此,而這是寸土寸金的臺北呀!品嘗著作料十足、湯水濃稠的魚頭湯,我卻操心著老闆的生計。

  不單吃的如此,這條街上還有許多匪夷所思的便宜服務,挽面、按腳、刀療,以及內容不堪入目的鑰匙扣,和各種創意包裝的「小雨衣」。

  在夜市的地下街,甚至還有幾間茶座。渾濁的空氣,簡陋的舞臺,便宜的茶水,一個半老的歌女穿著色彩粉嫩的家居服,拿著麥克風用滄桑的歌聲唱著一曲《舞女》。聽者陶醉,連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也一樣痴迷在歌聲裡。

  就讓我們,一起,暫且忘了俗世的煩憂。

  導報駐臺記者 林靖東 文/圖

相關焦點

  • 臺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到臺灣旅遊的人一般都見過「艋舺」兩個字。這其實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條老街名字,但艋舺老街並不僅指一條街,而是指這一地區以艋舺為起始點發展的街區。到了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移居來的泉州人陳賴章獲準開墾臺北盆地,從新莊拓墾到此,見舟船翔集,於是以「艋舺」稱之,並搭蓋了幾間茅屋作為居住點,成為臺北第一條街市的雛形。若說臺北的繁榮始於萬華,一點也不為過。雖然說臺北盆地最早的物產集散地和行政中心在新莊,但碼頭淤積加上民亂,終被下遊的艋舺所取代。艋舺地處大漢溪、新店溪交匯口,水運條件原本就很優越。
  • 臺艋舺地區黑老大落網 曾派小弟演《艋舺》(圖)
    警方昨拘捕頭北厝核心幫眾。圖片來源:臺灣《蘋果日報》中國臺灣網5月19日消息臺灣電影《艋舺》描寫臺北萬華地區(舊名艋舺)黑幫情義故事,但現實中萬華黑幫卻是魚肉鄉民,以高價強賣日用品給逾百店家,不從即恐嚇、砸店甚至痛毆,令業者深惡痛絕。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臺北地方檢查署昨指揮警察、「憲兵」百餘人,兵分34路直搗黑幫「頭北厝」地盤,逮捕幫主王春成及手下共14人。
  • 最生猛的也是非華西街莫屬了
    這裡也是我夜市之行的第一站,因此很多臺灣特色都在這裡先吃為快了。乘坐捷運至雙連站,步行可達。【艋舺夜市】艋舺夜市似乎在遊人的口碑中不算太好,近了大家去寧夏夜市或者西門町,遠了去士林、師大,或者直接去世貿、信義掃貨,艋舺夜市也就比較尷尬了。
  • 艋舺最後的蛇肉專賣店「熄燈」(看臺灣)
    圖為民眾參加華西街的告別蛇肉活動。  張良一攝  在臺灣電影《艋舺》裡,有這樣一個鏡頭讓很多觀眾記憶深刻:在故事發生地——臺北龍山寺周圍,許多店鋪都掛著賣蛇肉、蛇湯的招牌,儼然是一個吃蛇的集散區。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駐臺記者推薦:到臺北必去的,華西街夜市
    ,就讓人想起聲色犬馬的華西街;走到華西街,就會看到臺灣底層民眾生活的縮影。萬華街區古早名叫艋舺,因河港口岸匯集往來商賈而名盛一時。在臺灣朋友的口述中,我看到了一番如秦淮河畔燈紅酒綠綺香弄影的奢靡影像,他說,這裡以前是臺灣最繁華的公娼聚集地,這裡有臺灣最早的寺廟龍山寺,這裡還有以前民進黨經常靜坐抗議的街邊公園。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因為平埔族以捕魚為生,還將特產番薯順著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交易,後來漢人便將他們獨木舟聚集的地方也稱作了「艋舺」。電影裡的「艋舺」是個宗教信仰、各式建築極為多樣又魚龍混雜的江湖之地。清朝同治年間,它是臺灣對大陸貿易的重要港口,在清道光時候最繁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後來因為河床淤塞,港口和市場便下移到了附近的大稻埕。簡單一句,「艋舺」曾是臺灣繁華的起點!
  • 臺北艋舺地區黑老大落網 曾派小弟參演《艋舺》(組圖)
    圖片來源:臺灣《蘋果日報》  警方昨拘捕頭北厝核心幫眾。圖片來源:臺灣《蘋果日報》  臺海網5月19日訊 臺灣電影《艋舺》描寫臺北萬華地區(舊名艋舺)黑幫情義故事,但現實中萬華黑幫卻是魚肉鄉民,以高價強賣日用品給逾百店家,不從即恐嚇、砸店甚至痛毆,令業者深惡痛絕。
  • 一飲一啄 艋舺: 夜市裡的古早味
    臺北夜市繁多,最古老的就算龍山寺周圍就有好幾個,艋舺夜市、華西街觀光夜市、萬華區萬華夜市(廣州街夜市
  • 想像你現在就是艋舺的角頭兄弟,在臺北的八大胡同吃點江湖味道
    這句是臺灣電影「艋舺」裡的對白,「三小」是臺語的「啥玩意」,而「拎北」就是臺語的「你爸」也就是「你老子我」的意思。這種臺式江湖味的說話語氣對在艋舺長大的人來說,應該是從小司空見慣了。人說「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清代臺灣的三大城市。艋舺,發音為「MOUNGAR」,是臺灣原住民語的「獨木舟」的意思。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第一次去臺灣,竟然只去了臺北!很多人表示了驚訝。可是臺北想要逛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80年代的臺北,經濟開始發展,本土幫派也隨之興起,艋舺成為魚龍混雜之地。萬華區的廣州街、康定路、昆明街一帶,大概就是舊時的艋舺,現在圍起來的區域,被保護和建設成「剝皮寮歷史街區」。
  • 臺灣美食攻略:臺灣旅遊必去夜市之臺北華西街夜市
    這是第23篇文章臺北華西街夜市位於龍山寺附近,長度有352米,是臺灣第一座觀光夜市,也是一條將接到加頂蓋的半室內夜市,所以不論晴雨夜市內都是燈火通明。百年之前,「一府二鹿三艋胛」的風光使得這裡成為臺北市最具歷史性的名街。每每入夜,這裡便會有殺蛇、鬥蛇表演,充分展現了臺灣老百姓的熱情與生命力。
  • 艋舺情色散步:一身正氣走過臺北最後紅燈區
    路線:艋舺公園→西園路212巷(茶店街)→華西街→華西街40巷→古山園旅社→梧州街→桂林路→華西街→貴陽街→西昌路→艋舺公園(黃色部份為特種行業聚集處,請自行決定行程),與附近西昌路夜市、華西街夜市、梧州街夜市連成一片,屬於庶民消費的地方;你可以注意一下,在熱鬧的廣州街夜市邊的騎樓下,巷口,總是三兩站著幾位淘寶同款短裙辣姐,你一看就知道她們是幹啥的。
  • 去臺灣旅遊,逛華西街夜市,吃美食
    記得去臺灣旅遊的某一個夜晚,公事辦完,在臺北的幾位好友提議,到華西街吃夜宵。乍一聽這個耳熟能詳的地名,心裡咯噔了一下:「可去得?」一絲疑慮寫在臉上,他們見狀大笑:「走吧,我們就是去逛逛夜市,『chu』東西,吃東西啦。」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這裡是臺北大稻埕迪化老街在當地人的記憶中以前這裡都是賣藥材南北貨等傳統產業的地方而隨著這幾年文創業者的入駐將創新經營理念帶到這條老街上這家有近40年歷史的中藥行,以前以批發為主,現在改為零售,每個包裝帶上都印有店鋪的新商標以及插畫,訴說老店的故事。2016年,臺北市商業處致力於打造臺北老街特色商業風貌,以文創融合在地文化與商業思維,改造店家獨有的品牌特色。
  • 從大稻埕到艋舺,屬於老臺北的漫步
    日據時期,日本人著重開發新城,大稻埕也逐漸衰落,但這裡依舊保留著臺北老城的最原始滋味,對於遊客來說,區別於信義商圈的繁華,來大稻埕逛逛中藥鋪,永樂市場,吃點路邊小吃喝上一杯降火的青草茶,去228事件中的重要地點法主公廟駐足。花上一天從大稻埕走到艋舺,絕對不虛此行。
  • 《艋舺》主創亮相柏林 臺灣票房超4000萬元(圖)
    《艋舺》海報    突破2億臺幣的臺灣票房猛片《艋舺》2月16日在柏林展映。影片媒體場放映結束後,導演鈕承澤率領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出席發布會。在發布會上,鈕承澤提及這部片中涉及的黑幫題材有自己的青春印記,並稱自《情非得已》和《艋舺》後,影片投資對他來說,已經不是問題。而鈕承澤也透露《艋舺》在臺灣地區的票房已經超過了2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000萬元)。  媒體場放映:打出臺灣人的移民性格  《艋舺》講述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艋舺地區的幾個年輕人的故事。
  • 此地是電影《艋舺》的取景地,特色小吃應有盡有,是吃貨的天堂!
    艋舺夜市不同與其他夜市的地方,是其他的地方目標人群是年輕群體,而艋舺透著一股老態龍鐘的味道,來逛的話都是老年人,賣的東西,也是各種古董一樣的玩具擺件。各種青銅佛像,八卦鏡,地攤上遍地都是。按摩店,也充滿著老臺灣的味道,透著昏暗紅色燈光。
  • 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2010年伊始,臺灣電影便博了個很好的頭彩,《艋舺》的出現讓人們對臺灣商業電影重新拾起了信心,猛增的票房數字,眼看就要趕上《海角七號》的勢頭,異常惹人關注。  《艋舺》江湖雜談  青春歲月現在,混黑幫是混曖昧的  不知道鈕承澤是如何定義話題蓋天、博得眼球的新作《艋舺》,如果他說是青春片,甚至是偶像片,那我覺得該片質量堪稱上乘,有各色型男,有灑狗血的煽情細節,甚至有能夠讓時尚達人為之興奮的復古元素??
  • 獨家解讀《艋舺》製作秘笈 幕後陣容大起底
    監製:「監製和導演的壓力是最大的」  《艋舺》這部電影完成了一次重新聚首,這是一部追求夢想的臺灣電影人團結之作。在2008年,《海角七號》、《囧男孩》、《情非得已生存之道》三部電影在臺灣影壇引發了一股本土電影的熱潮,而如今《囧男孩》監製李烈、《海角七號》監製黃志明、以及《情非得已生存之道》導演鈕承澤,因為《艋舺》而聯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