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2020-12-11 一棵樹的微旅行

電影,曾經是我們了解臺灣最主要的一種方式。那些後來熟悉的建築、耳熟能詳的地名很多都是從臺灣電影中認識的。

一部華麗生猛的青春片《艋舺》,讓很多人對臺灣這個有點怪怪的地名產生了興趣,「艋舺」又到底是哪裡呢?

電影《艋舺》

「艋舺」當地人讀作「Monga」,指的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的獨木小舟。因為平埔族以捕魚為生,還將特產番薯順著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交易,後來漢人便將他們獨木舟聚集的地方也稱作了「艋舺」。

電影裡的「艋舺」是個宗教信仰、各式建築極為多樣又魚龍混雜的江湖之地。《艋舺》的故事不算很豐滿,但是導演鈕承澤卻將它拍得很飽滿,暗黃的懷舊色調,八十年代的臺灣,背景中傳統的閩南民居,日治下遺存的氣息,繁華的高樓大廈之外的另一面:幫派的恩怨情仇、底層的市井生活一一展現出來。

老街

「艋舺」今何在?就是現今臺北市萬華區一帶。清朝同治年間,它是臺灣對大陸貿易的重要港口,在清道光時候最繁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後來因為河床淤塞,港口和市場便下移到了附近的大稻埕。

簡單一句,「艋舺」曾是臺灣繁華的起點!

早期的臺灣,移民在一個地方落腳定居,都會抱團以尋求保護,所以第一件事便是建廟,除了對神靈的敬畏是一個原因外,廟還是這塊地區裡處理各種事物的中心,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也就是劇中提到的「角頭」了。

所以影片中大量的場景都與寺廟相關。

寺廟

01清水巖祖師廟

祖師廟是「艋舺」裡出現最多的寺廟鏡頭,影片中太子幫結拜,到後面發生大變故、兄弟背叛、那些讓人心顫的械鬥場面很多都是在這裡拍的,電影中所說的「廟前」,廟指的就是這個祖師廟。

祖師廟

祖師廟其實不大,但是頂部裝飾很精美,雕梁畫棟的繁複彰顯出工藝的細膩與用心。 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縣人們的守護神,傳說在中法戰爭時期,淡水的戰況危急,百姓便恭請清水祖師前往助陣,後來臺北才得以保住。

面前祭祀活動

02青山宮

真實的青山宮是個常常不小心就會走過的地方,在一個窄窄的巷子裡。在電影《艋舺》裡面,青山宮的鏡頭也不少。整個廟宇其實小小的,導演鈕承澤卻在這裡拍出了各路人馬混鬥的霸氣場面,幫派議事、做決定的場景,拍出了少年的江湖義氣。

青山宮供奉的是青山王,三國時,孫權手下有為將軍叫張滾,對泉州惠安治理有方,去世後被後人尊為青山王,視作惠安先民的守護神,在閩南一帶,青山王被認為是可以消除瘟疫災難的神靈。

青山宮修建的相當精美,華麗的八角形藻井,青山王塑像的眼神犀利,從不同角度看過去,都有不同的感覺。每年農曆10月23日是青山王聖誕的日子,當地便會在22日舉辦青山王神轎的夜間繞境活動,「艋舺」的百姓便會在家門前擺上供品,規模很大,便是有名的「艋舺大拜拜」。

巡遊

03龍山寺

「艋舺」的龍山寺,又叫萬華龍山寺,在電影裡龍山寺金碧輝煌的山門也出現過。

從地鐵口出來,尋著香火味就能準確地找到龍山寺了,這裡是全臺北香火最旺盛的寺廟。

龍山寺

八十年代初期,龍山寺前的廣場是個民眾經常自由議論的地方,有不滿就用大字報寫了貼在龍山寺的牆上。

時至今日,當地人小到日常生活瑣事、經濟活動,大到訴訟、和解、議事等等難解之事都會到這裡來拜拜。每逢重要的日子,寺前的廣場上還會有盛大的民俗表演。

巡遊

04剝皮寮

電影還讓一條名叫「剝皮寮」的老街聲名大噪。劇中大佬GETA的家便是在街上的「原太陽制本所」中拍的。

「剝皮寮」這個聽上去有點嚇人的名字,其由來是因為清朝時,運往臺灣各地的木材運到了「艋舺」之後,要在這條街上先剝去樹皮,再運到其它地方,所以當地人便稱其為「剝皮寮」了。歷經了一百多年的變遷,直興市場街道兩側的紅磚樓房是保留得最好的「艋舺」的舊建築。

「剝皮寮」

現在的剝皮寮老街上的老房子、舊店鋪、老字號被當做了寶貝一樣保護起來了,一二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三四百米長的老街上,有清代的老屋、精緻的日式洋樓、還有閩南中西結合的騎樓建築。樓下開著各式店鋪,茶館、米鋪、理髮店。

「剝皮寮」

而在電影中,這條街背景中俗豔的配色、花襯衫、拖鞋、那個時代的「潮」髮型、聲色犬馬......將人瞬間拉回四十年前的臺灣。

05番薯市街

番薯市街是「艋舺」最老的街,也就是今天的貴陽街。這裡是先民開拓「艋舺」的起點,早期漢人防堤外向內開拓,並和原住民進行番薯交易,所以便將「番薯市」定做了街名。

電影中龍蛇雜處,追來逐去的狹窄街巷,煙花巷等等便是此地頻頻取景。

貴陽街

早期的「番薯市」相當的熱鬧,戲院的歌仔戲天天高朋滿座,小巷裡紅燈高掛的香豔之地,人潮的川流不息。

貴陽街

06華西街夜市

夜市是臺灣的一大特色,也是草根飲食文化的聚集地,臺灣知名的夜市很多,相較起來這裡不算太出名,但這裡的小吃密度與數量卻在臺灣數一數二,

影片開始不久500人聚集打鬥的場面就是在華西街夜市牌坊前拍攝的。

華西街夜市

也因為所處地段在商業區,是臺北的第一家旅遊商業夜市,從這裡到附近的景點非常近,加之賣各種百貨服飾、飲品小吃、廟宇祈福等等都很集中,所以也是難得的兼具美食和文化氣息的觀光地。

華西街夜市除了遊客之外也有很多的本地忠實粉絲,什麼當歸豬腳湯、胡椒餅、燒酒蝦、肉羹、還有各種甜湯,在滿足了口腹之慾的同時,你還可以順便欣賞一下小吃攤前店家的各種口若懸河的推銷口才,鮮活靈動的解說和堪比精彩的脫口秀。

華西街夜市

07古山園旅社

電影中還有一個頻繁出現的場景,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初生情愫的地方,是在華西街的一家特色旅店「古山園旅社」拍攝的,據說當時為了讓演員拍攝時更有帶入感,全劇組人員入住了這間「古山園旅社」,旅社內也能看到劇組演員與店家的許多合影。

古山園

這間代表著華西街文化的小旅社,還完整的保留著50年代的復古裝修,雖然到如今,房間設備早已換新,但房間內部還特意保存了60年代的臺灣浴室風格,成為體驗另類文化的住宿地。

08後記

電影,可以讓人對從未踏足的地方也熟悉起來,旅行則能讓人看到真實的世界,景色之外更應關注歷史與文化,這些便可藉助導演的視角去找去看,「艋舺」有著美景之外的另一個臺灣,不可錯過。

相關焦點

  • 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提要] 《艋舺》的出現讓人們對臺灣商業電影重新拾起了信心,猛增的票房數字,眼看就要趕上《海角七號》的勢頭。艋舺》江湖雜談 第2頁:《艋舺》主創說法:重現80年代繁華   《艋舺》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如今到臺北旅遊,一個之前略顯陌生的名字——「剝皮寮老街」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 《艋舺》緣起篇:追根溯源全面解析誕生歷程
    《艋舺》春節以來在臺灣獲得的票房已達2.8億新臺幣,一夕之間這部電影成為了社會現象。本片與《海角七號》的成功有著決定性的不同,《艋舺》是臺灣電影日漸式微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電影」,它的成功建立在一個電影團隊精心打造下的創作策劃、營銷戰略和市場定位之上。
  • 《艋舺》掀「後《海角七號》熱」 叫好又叫座
    繼《海角七號》後,一部講述黑道青春的電影《艋舺》再次在臺灣青年中掀起熱潮。  日前,該片的臺灣票房已突破2億新臺幣,其主創人員近日也在柏林電影節上亮相,影片放映之後好評如潮,使得臺灣電影在國際舞臺上頗受矚目。
  • 獨家解讀《艋舺》式營銷 臺灣商業片絕佳範本
    《艋舺》這部電影對於臺灣本土電影來說,其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破票房紀錄,而是為臺灣電影工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範例,戴立忍在接受搜狐娛樂的採訪時,表示「對於《艋舺》的成功,我特別興奮,從《海角七號》出現後,實際上大家對臺灣電影還是存在懷疑的,覺得《海角七號》是否只是個案,現在看來,懷疑被打破了。」
  • [試聽]《艋舺》電影原聲帶首播
    音樂人義氣相挺,電影人為《艋舺》電影原聲帶破天荒打破唱片公司鴻溝,美妙音樂與索尼音樂共同發行。網易娛樂音樂頻道為你帶來原聲碟網絡首播。「不信臺灣拍不出好看的商業電影!」製片李烈和導演鈕承澤轟轟烈烈幹一場,拍出今年最受矚目的臺灣電影《艋舺》!集合當紅偶像阮經天、趙又廷及多位實力派硬底子演員的超強卡司,高達臺幣7千萬的製作成本,未演先轟動!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這部近十年最好的臺灣黑幫片,起點在於周杰倫
    大概是2004年,周杰倫找到鈕承澤,提了一個黑幫電影合作案,由鈕承澤執導,周杰倫扮演一名黑道人物。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周杰倫退出了這個項目。但鈕承澤一直放不下這個項目,幾經周折,本片終於得以拍攝,並於2010年上映。大家應該知道我要說的是哪一部了:《艋舺》。據說因為周杰倫退出,鈕承澤和周杰倫還曾經鬧得不愉快。
  • 2018年電影觀後感·第81部《艋舺》
    《艋舺》是一部懷舊電影,透過淡淡的黃色濾鏡顯露的懷舊風,慢鏡頭打鬥時的舒緩音樂,衣裳服飾道具布景的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豆導對80年代青春時光的無限深情。《艋舺》講的是年輕人的故事,講的卻不是青春,而是記憶,是對臺灣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懷的紀念。
  • 臺北脈搏:「艋舺草根」走出「國際範兒」
    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臺北9月11日電 (記者 陳立宇 朱曉穎)一部展現臺灣幫派往事的電影《艋舺》,多多少少因為奇怪偏澀的名字和發音令人印象深刻。
  • 這些高分電影的名字你居然不會念!
    這些高分電影的名字你居然不會念!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取一個朗朗上口、易讀易記的名字,可以幫助影片取得更好的票房。艋舺還是個古老的城區名字,位於臺北西區,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從「火線追兇」這四個字上不難看出這是一部警匪片,後面就不曉得為什麼要用一個鳥類的名字命名了,況且這兩個字還這麼稠密,難怪評分也不高了。
  • 聽說愛來過 漫步在臺灣偶像劇裡的浪漫秘境|臺灣電影取景|臺灣偶像...
    臺北市西區——《艋舺》艋舺原指小船,後引申為小船聚集的地方。艋舺也是個古老的城區,位於臺北市西區,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地名的由來是因平埔族獨木舟和獨木舟聚集的地方為「艋舺」,原住民語「Moungar」,當年來臺的福建泉州人聽到,就以艋舺漢字的閩南語發音Monga為諧音,也是電影《艋舺》二個漢字的由來。當時他們除了射魚維生外,並以獨木舟載運所產的蕃薯,苦茗順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濱群舟蝟集,如此景象成為「艋舺」地名的由來。
  • 《艋舺》主創亮相柏林 臺灣票房超4000萬元(圖)
    《艋舺》海報    突破2億臺幣的臺灣票房猛片《艋舺》2月16日在柏林展映。影片媒體場放映結束後,導演鈕承澤率領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出席發布會。在發布會上,鈕承澤提及這部片中涉及的黑幫題材有自己的青春印記,並稱自《情非得已》和《艋舺》後,影片投資對他來說,已經不是問題。而鈕承澤也透露《艋舺》在臺灣地區的票房已經超過了2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000萬元)。  媒體場放映:打出臺灣人的移民性格  《艋舺》講述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艋舺地區的幾個年輕人的故事。
  • 鈕承澤《艋舺》轟動臺灣 最初構想來自周董
    ,更創下臺灣本土電影史首周票房紀錄,連馬英九也揚言要抽空捧場。   周董提供最初構想   豆導近日接受採訪時,還不忘感謝周杰倫(周董)的最初創意來源,還說連片名也是周董提議的。2004年,剛拍完《求婚事務所》的豆導陷入了人生低潮,卻在某日突然接到周董的電話,「他問我要不要拍一部電影,講我小時候那個年代的懷舊故事,他說片名叫做《艋舺》,我來導,他來演。」
  • 【寶島臺灣自由行18】剝皮寮與艋舺 再見 臺北
    清代的臺灣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臺南府、鹿港、艋舺,分別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
  • 《艋舺》影評:黑幫電影與青春文藝的完美結合
    將黑幫電影和青春文藝在一部片子裡融合,估計也只有臺灣影人能如此搖擺且不徹底。當看著一個熟悉的故事,在熱血沸騰的幫派格局後文藝起來,那青春氣息的恬淡和漫天撒開的血色就詭異的融合到了一起,它們形成了獨特的影像風格,讓這個故事留存心底。
  • 《艋舺》:臺灣黑幫的情與義,兄弟之間的背叛
    看電影,聊電影,談談電影文化。我是奇味電影屋每天分享好看有深度的電影,今天帶大家看一部精彩影片《艋舺》。相信很多人對黑幫電影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小編我就有,電影中的黑幫往往充滿著義氣情義以及血性這樣的元素,但是無論是在電影還是現實中往往都是有著背叛以及糾紛,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關於兄弟情義以及臺灣黑幫的一些故事。
  • 《艋舺》因為一根雞腿踏入黑道,勝過古惑仔的經典!你看過沒?
    《艋舺》這是一部地道的臺灣本土電影。(臺灣人不說「地道」,他們說「道地」。)它除了年輕人的打打殺殺兄弟義氣之外,還包含了臺灣特定的文化。首先「艋舺「這個地方,它是臺北最早的街市,繁華的商業區,風雲際會的碼頭,其地位大概相當於香港的廟街。
  • 電影《艋舺之江湖再現》今日燃炸登陸愛奇藝
    由恆業影業、這樣影業、新片場影業、王佩影視出品的劇情動作電影《艋舺之江湖再現》今日16:00將上線愛奇藝,從片名來看,這是一部致敬黑幫經典影片《艋舺》的作品。臺灣御姐撞上東北慫男 最具「搞笑」特質的黑幫片來襲本影片在保留臺灣原汁原味的黑幫片內核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東北搞笑元素,使觀影過程更輕鬆,絕對是誠意滿滿卻又不失創新。影片講述了由楊奇鳴飾演的東北教師陳淇風赴臺尋找親人卻意外捲入艋舺兩大幫派鬥爭,最終憑藉自己的善良以及聰明才智收穫一系列友情和愛情的故事。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