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臺灣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臺南府、鹿港、艋舺,分別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想必,大陸的同學對於「艋舺」這個地名,是來自那部青春沸騰的電影《艋舺》,這兩個字的正確發音是【měng xiá】。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萬華區上有一條名字同樣怪怪的街道叫「剝皮寮」。
↑ 此圖就是剝皮寮的歷史建築,寮[liáo] 小屋的意思,剝皮——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所以一個地名往往反映的就是活生生的歷史。
↑ 現在的剝皮寮已無人居住,原因是臺北市政府耗資4億多元新臺幣對老街進行多年整修,完工後作為遊覽、鄉土教育和文藝活動的場所。如今的剝皮寮,已是臺北一條很有特色的觀光老街。
↑ 艋舺有個很有名的寺——龍山寺,晚上去的時候發現裡面的人真是不少,人頭攢動,很少見到晚上寺廟有如此熱鬧的。
↑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正對龍山寺的南面有一個城市廣場。
↑ 龍山寺大門上面先進的顯示屏除了表示寺名,還有一些其它信息的顯示,比如上香的時間什麼的。
↑ 由於當初艋舺環境險惡,瘟疫頻傳。清乾隆三年(1738年)泉州三邑移民,就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臺灣,合資興建龍山寺。
↑ 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佔用作為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1919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龍山寺的大殿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後才修復。
↑ 龍山寺的風格很有嶺南寺廟的風格,有著繁複的裝飾,特別是在屋脊和飛簷。
↑ 艋舺龍山寺的相對位置。
↑ 艋舺夜市也是臺北大大小小許多夜市裡小有名氣的一個,看見阮經天的在這個攤位的照片了嗎。
↑ 北京人在臺北發現北京羊肉串,北京羊肉串不都是寫著新疆羊肉串嗎。
↑ 買彩票的人很多。
↑ 來艋舺夜市的人感覺還是本地人偏多。
↑ 飲品。
↑ 老伯伯的圍裙上寫著「艋舺菱角伯」,原來是賣菱角的。
↑ 各種湯。
↑ 不知道什麼東東。
↑ 各式粽子,有剖面可供參考。
↑ 桃園機場,寫到這兒,懶懶的我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回顧了13、14跨年的幾天時間,平淡的生活總有那麼幾天的精彩值得記錄,更何況,人有的時候實在是比較健忘,所以要把美記下來,在忘了美存在的時候拿出來看看。
↑ 桃園機場的鳥瞰,30年前我要有這張圖,估計也是「潛伏」的身份。
↑ 大部分大陸來的遊客的航班都會到桃園機場,而不是離市區很近的松山機場。桃園機場到臺北市區大概要1個多小時左右,記得當時去的時候應該是搭乘「國光客運」的1819路到「臺北車站」再搭乘公交或出租。
再見,臺北,你讓我知道了雖然兩地政治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但骨子裡,我們是一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