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自由行18】剝皮寮與艋舺 再見 臺北

2021-02-28 宇眼看世界

       清代的臺灣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臺南府、鹿港、艋舺,分別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想必,大陸的同學對於「艋舺」這個地名,是來自那部青春沸騰的電影《艋舺》,這兩個字的正確發音是【měng xiá】。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萬華區上有一條名字同樣怪怪的街道叫「剝皮寮」。

↑ 此圖就是剝皮寮的歷史建築,寮[liáo] 小屋的意思,剝皮——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所以一個地名往往反映的就是活生生的歷史。

↑ 現在的剝皮寮已無人居住,原因是臺北市政府耗資4億多元新臺幣對老街進行多年整修,完工後作為遊覽、鄉土教育和文藝活動的場所。如今的剝皮寮,已是臺北一條很有特色的觀光老街。

↑ 艋舺有個很有名的寺——龍山寺,晚上去的時候發現裡面的人真是不少,人頭攢動,很少見到晚上寺廟有如此熱鬧的。

↑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正對龍山寺的南面有一個城市廣場。

↑ 龍山寺大門上面先進的顯示屏除了表示寺名,還有一些其它信息的顯示,比如上香的時間什麼的。

↑ 由於當初艋舺環境險惡,瘟疫頻傳。清乾隆三年(1738年)泉州三邑移民,就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臺灣,合資興建龍山寺。

↑ 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佔用作為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1919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龍山寺的大殿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後才修復。

↑ 龍山寺的風格很有嶺南寺廟的風格,有著繁複的裝飾,特別是在屋脊和飛簷。

↑ 艋舺龍山寺的相對位置。

↑ 艋舺夜市也是臺北大大小小許多夜市裡小有名氣的一個,看見阮經天的在這個攤位的照片了嗎。

↑ 北京人在臺北發現北京羊肉串,北京羊肉串不都是寫著新疆羊肉串嗎。

↑ 買彩票的人很多。

↑ 來艋舺夜市的人感覺還是本地人偏多。

↑ 飲品。

↑ 老伯伯的圍裙上寫著「艋舺菱角伯」,原來是賣菱角的。

↑ 各種湯。

↑ 不知道什麼東東。

↑ 各式粽子,有剖面可供參考。

↑ 桃園機場,寫到這兒,懶懶的我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回顧了13、14跨年的幾天時間,平淡的生活總有那麼幾天的精彩值得記錄,更何況,人有的時候實在是比較健忘,所以要把美記下來,在忘了美存在的時候拿出來看看。

↑ 桃園機場的鳥瞰,30年前我要有這張圖,估計也是「潛伏」的身份。

↑ 大部分大陸來的遊客的航班都會到桃園機場,而不是離市區很近的松山機場。桃園機場到臺北市區大概要1個多小時左右,記得當時去的時候應該是搭乘「國光客運」的1819路到「臺北車站」再搭乘公交或出租。

再見,臺北,你讓我知道了雖然兩地政治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但骨子裡,我們是一家子。

相關焦點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艋舺剝皮寮】臺北老街區的樣子
    先說艋舺這兩個字我總覺得莫名熟悉或許是因為《艋舺》這部電影which在寫這篇推之前我也沒看過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位於臺北老松國小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杉樹皮而得名。   剝皮寮,作為臺北市的雛形和發源地,是清代臺灣省一大繁華的港口城市。剝皮寮街道約成形於19世紀50年代的臺灣清治時期,曾是貿易繁盛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它位於臺北市西南有地鐵可以抵達。龍山寺在臺灣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多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復維護,如今這裡擁有萬華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在臺北,有這樣一條街,它歷經百年風雨,《艋舺》《戀戀風塵》等臺灣叫座電影都在此取景,這條老街叫作「剝皮寮」。  騎廊、紅磚牆、木門窗……在剝皮寮老街上,一棟棟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建築已經成為一道風景,訴說著剝皮寮的閩南緣。許多影視劇在剝皮寮老街拍攝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幾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繕。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採。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
  • 「臺灣見聞」之剝皮寮街區,老臺北的時代記憶
    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位於臺北老松國小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杉樹皮而得名。  剝皮寮,作為臺北市的雛形和發源地,是清代臺灣省一大繁華的港口城市。剝皮寮街道約成形於19世紀50年代的臺灣清治時期,曾是貿易繁盛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打磨之後串珠成鏈就會讓老街所謂的(文化旅遊)它會有一個新的 完全不一樣的面貌絳紅磚牆、泥塑雕花、拱形騎樓,在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還保存著至今有古厝裡的遊客透過歷史古蹟,尋找艋舺發源地。幾年前一部電影《艋舺》讓剝皮寮歷史街區重回大眾視野。該街區就在艋舺,是臺北最早發展的群落,也是當時最繁華的商業區。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用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2010年底,臺灣本土片《艋舺》的電影場景進行了拆除,這引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電影場景的人文懷舊之旅
    剝皮寮歷史街區曾經有艋舺、大尾鱸鰻等電影和戲劇在這取景,也因電影效應帶來不少觀光客,我這天前往人潮似乎沒有想像的多,不過這裡不只單單街區,也充滿藝術的地方,讓我們一起踏入人文懷舊之旅吧!搭乘捷運板南線到龍山寺站下車,往1號出口走去,會先經過龍山寺地下街。
  • 看"古早味"與"剝皮寮":體會臺灣文化創意(組圖)
    剝皮寮,是臺北市一個老街區的地名,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早在清代,臺灣南、中、北部有三大繁華城鎮,即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是臺南府,「二鹿」說的是羅大佑歌中唱到的鹿港鎮,「三艋舺」便是萬華區的老地名。如今,老艋舺的風貌伴著歲月的流逝大多不見了,只有這條有著怪怪名字的街道還依稀可見艋舺時代的韻味。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喧鬧過後的剝皮寮,靜靜的,室內空間也空蕩蕩的,絲毫不見過往的文物展示與陳列,只有質樸又凹凸不平的紅磚牆隨著時間緩慢增添表面的皺紋。即使如此,剝皮寮在臺灣歷史上仍然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剝皮寮也出現許多偉大的小人物。    剝皮寮是昔時艋舺通往古亭莊的交通要道,街道以及兩旁的建築仍保留著清代時期的人文風貌與街道尺度。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圖為當天主辦單位選定五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作為開箱寶物,並於開幕禮上由臺北市長郝龍斌(中)等5位貴賓分別開啟「歷史之匣
  • 臺北市府自製電影「艋舺」營銷臺北引爭議
    被視為營銷臺北市的指標電影「艋舺」,劇中重現剝皮寮古街景,並演出幫派械鬥等情節。圖/聯合報鈕承澤(左)執導、阮經天主演的新片"艋舺"還未上映,已引來是否對當地造成汙名化的討論。圖/聯合報華夏經緯網11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痞子英雄」、「不能沒有你」讓高雄市大為風光,臺北市寄望明年春節上片的「艋舺」可以好好的營銷臺北。不過,「艋舺」還沒上映,近日卻先引起當地裡長反彈及網絡熱烈討論。據報導,城市營銷成為最近熱門話題,金鐘獎、金馬獎最大贏家「痞子英雄」和「不能沒有你」,都在高雄取景,讓高雄市政府出盡風頭。
  • 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
  • 臺北十大熱門拍片場景 最熱剝皮寮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統計,去年度製片者最愛的是萬華剝皮寮,一整年下來共有22件申請案;內湖瑞光街上的洲子立體停車場頂樓因免收租金、位子不被打擾等特點居次,富有都市意象的信義區香堤大道第三名。    北市影委會總監饒紫娟表示,為了營銷臺北城市意象,近幾年來一直鼓勵業者在臺北拍片,去年協助281部電影、電視、廣告MV等在臺北拍攝,是前年124部的兩倍以上,平均每月22部申請案,今年三月一日止已有八十部大小作品申請,數量明顯成長。
  • 在臺北市,不去剝皮寮歷史街區可能會後悔哦!
    馬場町紀念公園馬場町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該町主要是軍事訓練之「臺北練兵場」,用來操練士兵和騎兵之處,當時練兵場也作機場使用,相對於松山機場,所以又稱為臺北南機場。艋舺亦作「文甲」、「蟒甲」、「蚊甲」、「莽葛」,意為獨木舟或獨木舟聚集處,為臺灣原住民語「Moungar」之音譯。古代萬華為原住民乘獨木舟於萬華一帶貿易運輸,漢人遂以艋舺為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