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2020-12-13 青梅52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

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龍山寺的建築也頗似福建泉州一帶的建築,非常有特色。

這裡成為臺北市景點之一,進入遊客眼帘,是因為電影《艋舺》之後,老的街區剝皮寮改造出來了一片文創空間。有了歷史記載,以及可以回憶歷史的地方。

老街區

老街區

臺灣過去說一句話,叫「一府二鹿三艋舺」,說的是清朝時臺灣最繁華的三座城鎮——臺南、鹿港和艋舺。

文創空間

文創空間

艋舺當年崛起,是從番薯開始。

福建泉州人是最早來到艋舺做番薯生意,後來泉州人與漳州人為此起了大衝突。有幾間房間內,詳細記錄了這段歷史,恕不劇透。

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臺北城的西門之外。距離西門町商圈不遠,走路可以到達。

相關焦點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臺北,或許是《河濱公園》裡一口一口吃著冰,又一口一口咽著眼淚;是《七裡香》的窗外,麻雀在不停多嘴;是《忠孝東路走九遍》也走不盡的曾經的點點滴滴;是在《艋舺》的暗夜裡狂奔;是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去放天燈;更多的,卻是《你不知道的事》……這些是我看過的臺北,這些又不全是我走過的臺北。
  • 臺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到臺灣旅遊的人一般都見過「艋舺」兩個字。這其實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條老街名字,但艋舺老街並不僅指一條街,而是指這一地區以艋舺為起始點發展的街區。萬華區位於臺北市西南部,東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西面環繞淡水河與新北市為界,南至新店溪,全區呈「胃囊」形狀。十七世紀末,本區有平埔族「紗帽廚社」沿著河流散居,據這裡的老居民說,當時這裡主要的交通工具為獨木舟。
  • 從大稻埕到艋舺,屬於老臺北的漫步
    大稻埕位於臺北的西北部,緊鄰淡水河,受淡水開港影響,這裡一度成為臺北最熱鬧繁華的區域,甚至超越了舊時的艋舺。大稻埕的茶葉,中藥,南北貨貿易開闢的十分紅火,另一方面,新文化運動也在這裡火熱的開展起來。說完大稻埕,就要說一下艋舺了,這是早在大稻埕之前的臺北商業中心和市街。
  • 臺北市府自製電影「艋舺」營銷臺北引爭議
    被視為營銷臺北市的指標電影「艋舺」,劇中重現剝皮寮古街景,並演出幫派械鬥等情節。圖/聯合報鈕承澤(左)執導、阮經天主演的新片"艋舺"還未上映,已引來是否對當地造成汙名化的討論。圖/聯合報華夏經緯網11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痞子英雄」、「不能沒有你」讓高雄市大為風光,臺北市寄望明年春節上片的「艋舺」可以好好的營銷臺北。不過,「艋舺」還沒上映,近日卻先引起當地裡長反彈及網絡熱烈討論。據報導,城市營銷成為最近熱門話題,金鐘獎、金馬獎最大贏家「痞子英雄」和「不能沒有你」,都在高雄取景,讓高雄市政府出盡風頭。
  • 臺北脈搏:「艋舺草根」走出「國際範兒」
    「艋舺」原本是臺灣淡水河原住民喚做「獨木舟」的指代,「草根」最初從這裡走出;百年後,「艋舺」之地已發展成國際大都市——臺北市。  在寬敞的臺北市政府大廳,有一處專為「艋舺」而留。市府一樓的臺北探索館,記錄最古老的城市印跡。  淡水河畔,船夫赤膊搖櫓,船艙幾口麻袋,滿載農產品,百姓期盼賣出好價……這尊在臺北探索館的逼真彩雕,或許能表現出最早的「艋舺」寫照。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臺北艋舺地區黑老大落網 曾派小弟參演《艋舺》(組圖)
    臺北市萬華頭「北厝幫」老大王春成昨因組織犯罪被搜索拘提。圖片來源:臺灣《蘋果日報》  臺海網5月19日訊 臺灣電影《艋舺》描寫臺北萬華地區(舊名艋舺)黑幫情義故事,但現實中萬華黑幫卻是魚肉鄉民,以高價強賣日用品給逾百店家,不從即恐嚇、砸店甚至痛毆,令業者深惡痛絕。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臺北地方檢查署昨指揮警察、「憲兵」百餘人,兵分34路直搗黑幫「頭北厝」地盤,逮捕幫主王春成及手下共14人。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一年以來,已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 【寶島臺灣自由行18】剝皮寮與艋舺 再見 臺北
    清代的臺灣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臺南府、鹿港、艋舺,分別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艋舺剝皮寮】臺北老街區的樣子
    先說艋舺這兩個字我總覺得莫名熟悉或許是因為《艋舺》這部電影which在寫這篇推之前我也沒看過
  • 臺北電影獎 「艋舺」不敵「光影旅行」
    2010年臺北電影獎今晚出爐,先前呼聲高的「艋舺」大槓龜,只獲最佳技術獎。最大贏家是百萬首獎「乘著光影旅行」,並獲最佳剪輯、最佳紀錄片兩個獎項。
  • 再訪臺北艋舺龍山寺,「單身狗」必拜的臺灣最靈驗的「月老」
    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華麗的山門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 臺北艋舺龍山寺一行赴祖庭安海龍山寺參訪
    6月10日下午,臺灣臺北市艋舺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帶領董事會成員一行40餘人赴祖庭安海龍山寺謁祖參訪,我寺向願大和尚熱情接待了參訪團一行。參觀過程中,許多第一次到訪祖庭安海龍山寺的人員對寺內「通身手眼」字匾引發注意,在常住人員的介紹下,才得知該匾是明代晉江人書法家張瑞圖題寫,原為祖庭寺藏墨寶,清乾隆年間被臺北龍山寺拓印並制匾懸於臺北龍山寺。歷史原因,安海龍山寺原匾受損,系90年代安海鄉賢赴臺北由艋舺龍山寺拓回重刻,可以說該匾系兩岸龍山寺同根同源的見證。
  • 艋舺龍山寺 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艋舺龍山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 本寺總面積約1,800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宮殿式建築物。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現在的臺灣省,其第一大都市毫無疑問是臺北,以臺北為中心的都市圈人口有700多萬人(如果再擴大一點,把桃園加上,人口更是達到920萬),經濟佔整個臺灣的大半。不過事實上,臺北並不是臺灣島的傳統中心,臺島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這麼一句俗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指的是臺灣島最繁榮的三個城鎮。
  • 「臺灣見聞」之臺北天后宮,鬧市中的著名寺廟
    接著說說我的臺灣自由行,今天是來臺北遊玩的第三天,今天的行程是參觀所謂的總統府、去臺北剝皮寮老街,還要去士林官邸和士林夜市。我們先要從成都路一直走向臺北捷運西門站,會路過著名的臺北天后宮。我們在西門町的住處就在這條小巷子裡幾步路後就是成都路,幾分鐘後就到了著名的臺北天后宮。
  • 2010臺北電影節頒獎 11歲男孩勝《艋舺》雙雄
    」則大爆冷門,《第四張畫》中初挑大梁的11歲童星畢曉海,打敗熱門人選阮經天和趙又廷,在全場驚呼聲中勇奪影帝,成為臺北電影獎史上最年輕影帝。   今年臺北電影節影帝跌破不少人眼鏡,原本呼聲最高的《艋舺》男主角阮經天和趙又廷落馬,由在《第四張畫》演出的畢曉海出線;陳意涵則以電影《聽說》中大量比手語的演出勇奪影后。   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的畢曉海,則受父親叮嚀下午花5分鐘寫好「謝詞」,認真感謝一長串名單。他到後臺再度面對麥克風,直率說,「我都謝完了,也沒甚麼好講了。」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清康熙年間,福建民眾到這一帶開墾拓荒,用一種叫Mankah的獨木舟運載土產進行交易,墾民以「艋舺」稱之。清乾隆三年,也就是1738年,民眾迎請福建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興建艋舺龍山寺。
  • 想像你現在就是艋舺的角頭兄弟,在臺北的八大胡同吃點江湖味道
    臺北臺北萬華區除了西門町還有一座隱與胡同的老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