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剝皮寮】臺北老街區的樣子

2021-02-28 每周都冒一點險

先說艋舺

這兩個字我總覺得莫名熟悉

或許是因為《艋舺》這部電影

which在寫這篇推之前我也沒看過

我一直以為這兩個字念「猛」「甲」

查了查百科才知道念měng xiá

是臺灣本地方言裡小船的意思

這裡引申為小船聚集的地方,即碼頭

臺北艋舺是清朝嘉慶末年到同治年間淡水河岸港口的名字

道光時期最為繁榮

有「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艋舺)」的說法

再說剝皮寮

看到剝皮兩個字難免肝顫

以為是什麼二戰時期的集中營舊址

實際上剝皮寮只是艋舺這片老街區中

保留的最好的一條清朝街道的名字而已

至於為什麼叫剝皮寮

可能是因為以前這裡是剝樹皮的地方

也可能是因為以前這裡有剝獸皮的加工廠

也有可能只是各種諧音演化

總而言之是一條跟嚇人完全不沾邊的街道

整個剝皮寮歷史街區面積很小

大概只有300來米

建築是都還在,也做了一些展覽

但覺得還是蠻浮於表面的

原來的風貌是完全沒有感受到了

這種歷史風貌還原還是覺得走墨爾本疏芬山金礦鎮那種路子或者是

新加坡牛車水歷史原貌博物館那種路子比較有味道

溜達溜達著又去到了艋舺龍山寺

被裡面的窗口叫號系統震驚了

恍惚以為自己去的是銀行而不是寺廟

這裡添香、油捐贈這些的都要拿號

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詭異結合

雕梁畫棟那些還是蠻閩南風的

而且很開心可以在這裡拍照

我目前逛過的臺灣的寺廟都沒有見禁止拍照的牌子

拍照的時候也不會有人出來bb說拍照就是不尊敬神明

我蠻喜歡臺灣這點的

這片街區明顯覺得老年人更多了

跟上一篇推送的西門町形成強烈反差

總的來說作為景點並不怎麼推薦艋舺

但是電影《艋胛》還是可以一看的

好啦,這期bb完了,下期見啦

相關焦點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在老街區中,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老鋪與文創碰撞出火花,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學。兩年時間,共有12家店翻轉變網紅店,讓老街煥發生機。打磨之後串珠成鏈就會讓老街所謂的(文化旅遊)它會有一個新的 完全不一樣的面貌絳紅磚牆、泥塑雕花、拱形騎樓,在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還保存著至今有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它位於臺北市西南有地鐵可以抵達。龍山寺在臺灣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
  •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圖為當天主辦單位選定五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作為開箱寶物,並於開幕禮上由臺北市長郝龍斌(中)等5位貴賓分別開啟「歷史之匣
  • 【寶島臺灣自由行18】剝皮寮與艋舺 再見 臺北
    清代的臺灣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臺南府、鹿港、艋舺,分別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如今到臺北旅遊,一個之前略顯陌生的名字——「剝皮寮老街」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電影《艋舺》,一開始就試圖藉由拍攝地萬華區獨特的人文氛圍,製造城市營銷話題,除了緊密影片本身的傳奇性與拍攝所在地的連結外,也希冀藉助《艋舺》一片,幫助修復完成的剝皮寮做一次完美的影像營銷。因此,《艋舺》一片獲得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大力協拍。除資金補助外,臺北市政府還有18個單位協助拍片,其中90%的場景在剝皮寮完成。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多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復維護,如今這裡擁有萬華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用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2010年底,臺灣本土片《艋舺》的電影場景進行了拆除,這引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電影場景的人文懷舊之旅
    剝皮寮歷史街區曾經有艋舺、大尾鱸鰻等電影和戲劇在這取景,也因電影效應帶來不少觀光客,我這天前往人潮似乎沒有想像的多,不過這裡不只單單街區,也充滿藝術的地方,讓我們一起踏入人文懷舊之旅吧!搭乘捷運板南線到龍山寺站下車,往1號出口走去,會先經過龍山寺地下街。
  • 「臺灣見聞」之剝皮寮街區,老臺北的時代記憶
    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在臺北,有這樣一條街,它歷經百年風雨,《艋舺》《戀戀風塵》等臺灣叫座電影都在此取景,這條老街叫作「剝皮寮」。  騎廊、紅磚牆、木門窗……在剝皮寮老街上,一棟棟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建築已經成為一道風景,訴說著剝皮寮的閩南緣。許多影視劇在剝皮寮老街拍攝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幾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繕。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採。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
  • 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
  • 看"古早味"與"剝皮寮":體會臺灣文化創意(組圖)
    一些越來越少見的老建築、老街區,也被臺灣人當做傳家寶收藏、保護和利用起來,從而成為臺灣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時代風潮。剝皮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剝皮寮,是臺北市一個老街區的地名,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早在清代,臺灣南、中、北部有三大繁華城鎮,即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位於臺北老松國小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杉樹皮而得名。  剝皮寮,作為臺北市的雛形和發源地,是清代臺灣省一大繁華的港口城市。剝皮寮街道約成形於19世紀50年代的臺灣清治時期,曾是貿易繁盛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 臺北十大熱門拍片場景 最熱剝皮寮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統計,去年度製片者最愛的是萬華剝皮寮,一整年下來共有22件申請案;內湖瑞光街上的洲子立體停車場頂樓因免收租金、位子不被打擾等特點居次,富有都市意象的信義區香堤大道第三名。    北市影委會總監饒紫娟表示,為了營銷臺北城市意象,近幾年來一直鼓勵業者在臺北拍片,去年協助281部電影、電視、廣告MV等在臺北拍攝,是前年124部的兩倍以上,平均每月22部申請案,今年三月一日止已有八十部大小作品申請,數量明顯成長。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臺北市府自製電影「艋舺」營銷臺北引爭議
    被視為營銷臺北市的指標電影「艋舺」,劇中重現剝皮寮古街景,並演出幫派械鬥等情節。圖/聯合報鈕承澤(左)執導、阮經天主演的新片"艋舺"還未上映,已引來是否對當地造成汙名化的討論。圖/聯合報華夏經緯網11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痞子英雄」、「不能沒有你」讓高雄市大為風光,臺北市寄望明年春節上片的「艋舺」可以好好的營銷臺北。不過,「艋舺」還沒上映,近日卻先引起當地裡長反彈及網絡熱烈討論。據報導,城市營銷成為最近熱門話題,金鐘獎、金馬獎最大贏家「痞子英雄」和「不能沒有你」,都在高雄取景,讓高雄市政府出盡風頭。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臺北是個現代化的都市,可它同樣有著悠久而複雜的歷史,想要感受這裡舊時的模樣,騎樓、老街、眷村,都是好去處。因為住在艋舺龍山寺商圈,臨近剝皮寮歷史街區,所以幾乎每天都會走一遍這裡。對這裡的了解,同樣也是源於《艋舺》《艋舺》的故事,發生在Monga,影片中趙又廷、阮經天兄弟幾人奔跑、互毆、闖黑幫的地方,取景於剝皮寮。80年代的臺北,經濟開始發展,本土幫派也隨之興起,艋舺成為魚龍混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