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艋舺
這兩個字我總覺得莫名熟悉
或許是因為《艋舺》這部電影
which在寫這篇推之前我也沒看過
我一直以為這兩個字念「猛」「甲」
查了查百科才知道念měng xiá
是臺灣本地方言裡小船的意思
這裡引申為小船聚集的地方,即碼頭
臺北艋舺是清朝嘉慶末年到同治年間淡水河岸港口的名字
道光時期最為繁榮
有「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艋舺)」的說法
再說剝皮寮
看到剝皮兩個字難免肝顫
以為是什麼二戰時期的集中營舊址
實際上剝皮寮只是艋舺這片老街區中
保留的最好的一條清朝街道的名字而已
至於為什麼叫剝皮寮
可能是因為以前這裡是剝樹皮的地方
也可能是因為以前這裡有剝獸皮的加工廠
也有可能只是各種諧音演化
總而言之是一條跟嚇人完全不沾邊的街道
整個剝皮寮歷史街區面積很小
大概只有300來米
建築是都還在,也做了一些展覽
但覺得還是蠻浮於表面的
原來的風貌是完全沒有感受到了
這種歷史風貌還原還是覺得走墨爾本疏芬山金礦鎮那種路子或者是
新加坡牛車水歷史原貌博物館那種路子比較有味道
溜達溜達著又去到了艋舺龍山寺
被裡面的窗口叫號系統震驚了
恍惚以為自己去的是銀行而不是寺廟
這裡添香、油捐贈這些的都要拿號
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詭異結合
雕梁畫棟那些還是蠻閩南風的
而且很開心可以在這裡拍照
我目前逛過的臺灣的寺廟都沒有見禁止拍照的牌子
拍照的時候也不會有人出來bb說拍照就是不尊敬神明
我蠻喜歡臺灣這點的
這片街區明顯覺得老年人更多了
跟上一篇推送的西門町形成強烈反差
總的來說作為景點並不怎麼推薦艋舺
但是電影《艋胛》還是可以一看的
好啦,這期bb完了,下期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