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2010年底,臺灣本土片《艋舺》的電影場景進行了拆除,這引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早在清代,我國臺灣南、中、北部有三大繁華城鎮,即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是臺南府,「二鹿」說的是羅大佑曾歌唱過的鹿港小鎮,「三艋舺」便是萬華區的老地名。如今,老艋舺的風貌伴著歲月的流逝大多不見了,只有這條有著怪怪名字的街道還依稀可見艋舺時代的韻味。
隨著《艋舺》暴紅,剝皮寮老街內的電影場景,像是小麵攤、鐘錶行、美髮店,或是老街牆上的海報、招牌等,全都成為影迷們朝聖的觀光景點之一,甚至還有粉絲包遊覽車北上,特地到剝皮寮瞧瞧。而根據臺北文化局的統計,2010年,從2月初到10月底,單是電影中黑道大哥Geta家的參觀人數,就達373474人,在這期間更有12個電影攝製組在剝皮寮借景拍攝,創下了近12億元臺幣的商機。
剝皮寮不僅聽起來異樣,來歷也眾說紛紜。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清朝時期由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清嘉慶四年(1799年),初見此地名為「福皮寮」。清道光年間直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寮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稱為「北皮寮街」,由於北皮寮的閩南話發音與剝皮寮相近,二戰後才出現俗稱的「剝皮寮」。
剝皮寮街道不長,僅三四百米,寬約3米,蜿蜒兩側的多是一二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紅磚映襯黑瓦和深褐的木門、木窗。這裡既有清代街屋、精緻日式洋房,還有閩洋融合混搭的騎廊建築。諸如茶館、表店、私塾、米鋪、浴室、理髮店、照相館、旅館、醫院、報館等店鋪一應俱全,有不少是老字號,像長壽號茶桌仔、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宋協興米號、懷安醫院、太陽制本所等。1996年,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故事片《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詩意鏡頭、寫意風格,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的風華。如今,時光的打磨使這些建築斑駁頹然,一派古舊氣息。置身於此,恍如隔世。
老街自然少不了故事。街道中間原有座私塾,一側的牆壁上寫著這樣的話:「猶得敲側八九丈,縱橫數十步,榆柳三兩行,梨桃百餘樹。撥蒙密兮見窗,行敲斜兮得路。」戊戌變法後,章太炎遭清廷通緝南渡臺灣後,在這裡避難居住,度過短暫的時光,並在此寫過十幾篇文章。而上述文字則是章太炎抄錄自南北朝時期庾信的《小園賦》。老街因此與這位國學大師結緣。
臺北地方史研究者說,剝皮寮老街得以保存可以說是陰差陽錯。剝皮寮緊挨著在當地十分有名的老松小學,早在1945年,政府就將剝皮寮列為校舍預定地。1988年,臺北市政當局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直到1999年6月16日,剝皮寮才進行清空,住戶遷離。因為當局行動遲緩,讓臺北文史工作者有機會呼籲政府保存剝皮寮老街,最終推動了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計劃的實施。2003年8月,臺北市教育當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護再利用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並從2004年開始,斥資3.4億元新臺幣,將這裡整舊如舊,建設成歷史文化街區。2009年8月,剝皮寮老街整修工程竣工。
從古老到現代的文化創意
在這條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賦予很多新意的老街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無疑成為最耀眼的一抹亮色。中心內利用改造後的老房舍,設有教育空間、展示空間、公共服務空間、行政空間和收藏空間。僅教育空間裡,就有形式多樣的寓教於樂的陳列及遊戲設施,如老民宅、老課堂、老教具、老課本、人力車、老收音機等,供兒童們在玩樂中了解老街的過去。筆者來時就看到不少來來去去的小學生乃至託兒所孩童,在老師或家長的引領下津津有味地參觀。
老街上一些老旅社、老照相館、老西藥店、老餐館、老雜貨店還是過往的鋪面,當年門上的牌匾、牆上的廣告雖已褪色卻依稀可見。儘管大多已不經營,只是復原陳列,留給人們的依然是身臨其境的感覺。一些時尚男女更是將這裡作為拍攝婚紗和藝術照的外景地,把老邁的街區裝點得新意盎然。
這裡的經營團隊利用這些展示空間經常舉辦各類展覽展示活動。老街開街時舉辦了「古街文化節」,集中展現了那些隱沒在蜿蜒巷弄的傳統人文及景觀變遷,透過藝術文化展演、主題講座、藝術導覽培訓等教育活動,活躍了老街。2010年9月,剝皮寮老街修復開放一周年,經營團隊又推出艋舺興百工起「福虎生豐 開工大吉」特展,展示臺灣老品牌區、產業區與工藝區,將百年傳統的鑄字工藝、金銀樓、傳統餅鋪、紙糊店、香鋪等傳統文化一一再現。「翻開老相簿——剝皮寮影像記憶展」則更勾起了老街上老住戶的難忘記憶。此外,這裡舉行的「混搭——臺北當代藝術展」等,也都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藉助電影《艋舺》,剝皮寮更成為老臺北、老艋舺的歷史縮影和文化地標,以及當下臺北時尚文化創意園區。
今天的臺灣,越來越多的老建築、老街區被當做傳家寶收藏、保護和利用起來,從而成為臺灣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時代風潮。剝皮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證。在臺灣,這樣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文化創意園區還有很多,像臺灣南部的高雄港將碼頭上廢棄的倉庫、廠房改作展覽館和畫廊;在鹿港、宜蘭,也都有些類似的好去處,讓你去追憶和憑弔臺灣的舊日時光。(牛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