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現在的新車,無論是來自造車新勢力的,還是來自傳統車企的,車內的屏幕一個比一個多,而且一個比一個大,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真的是必要的嗎?
其實現在討論這個問題意義並不大,因為用過大屏之後,一定沒有人再想回到小屏時代。
多屏也並不一定都是雞肋,更多在於如何將多屏做到足夠實用。
實用這兩個字看似雲淡風輕,實則對車企的研發能力和研發思路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且為了讓屏幕更加實用,語音助手、人臉識別或者手勢控制這些功能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市面上雖然大屏 + 多屏的車型越來越多,但是大家仍然處於一片混戰之中,都還沒有摸索出一個最終的形態。
既然連參考答案都沒有,不如讓我們來看看大家都有什麼有意思的解法。今天我們重點來看一看天際 ME7 的 5+X 智能座艙。
動畫的豐富程度讓我感覺設計師工作不飽和
天際 ME7 智能座艙的「大件」由以下 7 個部分組成:
12.3 英寸全液晶儀表
15.6 英寸中控屏幕
12.3 英寸副駕娛樂屏
12.8 英寸後排娛樂雙屏
AI 智能助手「小天」
Face ME 人臉識別
按照慣例,我們先來看最常用儀表屏和中控屏。
評判一款車機到底好不好用我們往往會從清晰度、流暢性、易用性和功能性 4 個角度切入。
一款實用的車機首先需要滿足的就是清晰度和流暢度,只有滿足了這一層基礎,再談後面的易用性和功能性才有意義。
這一點對於搭載了驍龍 S820A Prem 的 ME7 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挑戰,無論是菜單滑動的流暢性,還是應用之間切換的速度都能夠滿足我們的基礎需求。
其次我們再來看易用性。
這一點我常常吐槽傳統車企,雖然它們車內的屏幕也在變大,功能也在變多,但是在菜單交互邏輯的設定上並沒有任何革新,只是不斷地在往原來的架構裡放東西,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菜單變得無比繁複,導致用戶在尋找相關功能設定的時候毫無頭緒,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所以,當車機承載的功能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車企必須開始做減法,同時車機的 UI 設計成了決勝的關鍵。
在這一點上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沒有傳統思維的桎梏,而且大部分造車新勢力的創始人都來自網際網路行業,所以在車機層面,對用戶需求的了解還是非常到位的。
令我比較意外的是,雖然天際汽車創始人都是擁有多年造車經驗的老汽車人,但是在車機這一塊絲毫沒有受到老舊思想的影響,在北京專門成立了一個車聯網團隊,革新得足夠徹底。
就拿天際 ME7 的車聯網系統來說,體驗好的地方可以歸納為 3 點。
主界面頁面布局合理
天際的主界面大概由 4 塊區域組成。
頂端的實時信息顯示
左側的卡片區域
中間的導航顯示區域
底部的 Dock 欄
作為一個常開特斯拉 Model 3 和小鵬 P7 的車主,來到天際的車上看到這套車機簡直再熟悉不過了。
最常用的導航為默認的主界面、底部 Dock 欄裡放著常用的功能、左側卡片區域可以滑動切換功能入口……
看到這裡如果你想說「那還不是抄的」,我覺得大可不必,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車企沒有必要因為有抄的嫌疑,刻意避開一些本來很不錯的設計,而且好的設計往往到最後都是趨同的,就像現在的手機 UI 設計,整體的架構已經非常趨同了。
不過也有一個小問題希望天際在後續能夠通過 OTA 優化一下,左側卡片區域的單個卡片尺寸可以更小一些,現在主界面狀態下只可以顯示一個卡片,有價值的信息不多,資源利用不夠緊湊,每次幾個卡片之間來回切換的動作也有些多餘。
菜單層級清晰
點開 ME7 的設置之後可以發現,天際 ME7 的菜單只有 2 級。一級菜單裡清晰地展示所有的大類,二級菜單中可以調節所有相關的設置。即使是第一次上手的用戶,也可以快速找到想要調整的設置。
最令人驚喜的是,天際 ME7 在每一個子功能邊上都做了一個非常精緻的動畫用來展示功能的用途,這一點對於第一次上手,不熟悉功能的用戶十分友好。
按鍵尺寸合適
從物理按鍵轉化為觸屏操作了之後,已經很難實現盲操了,但是在開車的過程中很難避免操作車機,這個時候,一個足夠大的按鍵尺寸,也大幅提高車機在行車過程中的易用性。
除了以上 3 點,天際還有 AI 智能助手小天和 Face ME 人臉識別技術進一步提高車機的易用性。
簡單體驗下來,小天的識別能力和執行指令的能力都足夠令人滿意,而且可以說小天的聲音是我聽過最好聽的車機聲音之一了。
至於 Face ME,雖然沒能在現場實際體驗到,但是從官方介紹來看,識別到人臉信息之後,系統可以自動還原用戶的預設信息,而且這個信息不止座椅記憶,還包括了後視鏡信息、駕駛模式、動能回收模式等等。
從這一點上來看,在 Face ME 的加成下,車機的易用性更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也更加無感了,不過這一切都取決於人臉識別的成功率。
最後我們再來看功能性。
最常用的導航是高德地圖,多媒體方面接入了 QQ 音樂和喜馬拉雅,所以導航和多媒體兩個最常用的需求,也得到了基礎的保障。
像 QQ 音樂和愛奇藝等功能接入之後,天際還非常細心地對 UI 設計做了優化,整體的風格更適配整個車機的 UI 設計,大家在使用的時候也不會有太強的跳躍感。
不過我們也希望在後期的 OTA 更新中,能夠把高德地圖的顯示比例適配得更加完美一些。
從以上體驗來看,天際作為腰部造車新勢力,雖然進場時間比較晚,但是對車機的理解非常到位,拿出的產品也足夠令人滿意,這樣讓我對剩下幾塊屏多了一些期待。
5+X 屏,重在功能和交互
早期市場推出後排娛樂屏幕的車企也不止一二了,但是用戶反饋都比較一致:雞肋、沒什麼用、不如把屏幕拆了,後排空間還大一些。
如果把這些車型的後排屏幕放到上面「清晰度、流暢性、易用性和功能性」的公式裡便可發現,這些屏幕清晰度又不高,也不宜用,關鍵是還沒啥功能,所以被用戶們吐槽雞肋也是在所難免。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雞肋的並不是完全是多屏這個概念,而是車企給出的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在 ME7 上,天際非常闊綽地設置了一塊副駕屏和兩塊後排娛樂屏,也就是說基本上每一個坐在車裡的乘客都可以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屏幕。
簡單體驗下來,這三塊屏都由獨立的 CPU 驅動,大家實現的功能非常一致,都是一個可以看愛奇藝、聽 QQ 音樂、上谷歌瀏覽器等功能的安卓 Pad。
所以流暢性和功能性這關自然是過了。
但是如果僅僅是一個 Pad 的功能,那不如每個人看自己的手機或者帶個真 Pad 來得更爽。
在這個基礎上,天際給屏幕加上了車控和投屏的能力。
所謂車控就是,即使坐在後排,乘客也可以通過屏幕控制車內的空調、多媒體等和自己乘坐舒適性息息相關的功能,這極大程度提高了作為「乘客」的幸福感。
從車控功能就已經可以感受到,每塊屏幕都已經不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如何讓它們更加聯動,實現 1+1+1+1+1 >5 的效果,天際賦予了車機屏幕分享的功能。
通過五指長按屏幕的方式,可以喚出屏幕分享界面,除了儀表屏以外,每塊屏幕都可以把當前的內容分享給其他幾塊屏幕,比如導航信息、一張漂亮的美圖或者一部好看的電影。
試完之後我坐在車裡思考了很久,這個功能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除了可以更方便地看到中控屏上的導航信息,或者把你想看的內容分享給車內其他成員,此外好像也沒有什麼更有意思的玩法了。
雖然這兩項在短途駕駛中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者說副駕及後排的屏幕也只是在多人、長途出行的時候更有價值,但是有的功能,只要給你帶來一點點幸福感,就已經實現了它自身的價值了。
暢想一下,帶著一家人出門長途旅行,孩子可以在後排看自己想看的動畫片,坐在副駕的妻子可以把自己找到的沿途風景通過投屏分享給朋友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卻是幸福感來源的基礎。
話說回來,在最後,我們也希望天際能夠給予這些豐富的硬體和 OTA 的能力,在未來給我們帶來更有價值的功能,智能座艙的這條路,總有人需要邁出嘗試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