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蘇州遊玩地圖裡,總少不了「白塔東路、白塔西路」的身影。
白塔西路丨姑蘇行
這兩條路,皆因「白塔」而得名,今天暫且統稱它們為白塔路。相比那些傳統小巷的靜謐、幽深,白塔路更像是「大巷子」,極具現代卻也是屬於蘇州特有的現代。
01 古老的街巷,經過多次更改合併
很多人對白塔路的第一印象是:堵!也難怪,白塔西、東路以臨頓路為界,西起人民路,東至東園。不管是誤入,還是去平江路的必經,有喧鬧也有吵雜。
兩條街巷十分古老,巷名也有多次的更改和合併。
白塔東路西起臨頓路,東至東園。由原來的二門口、中由吉巷、東白塔子巷合併而成。1954年稱東白塔子巷,後稱白塔東路。白塔西路東起臨頓路,西至人民路,因在白塔子橋之西,故名。由原來的古市巷、西白塔子巷合併而成,附近還有白塔下塘、白塔弄均因白塔得名。
白塔西路舊照丨精彩平江
02 傳說的「白塔」,究竟在何處?
說起來也有些讓人抓狂,地名皆因「白塔」而起,然而傳說中的白塔卻毫無蹤影……
舊時,蘇州有「七塔八幢九饅頭」的傳說。這句諺語產生於清初民末,七塔,說的是蘇州城內的七座寶塔。但查資料,關於「七塔」所指,來歷說法不一:
說法一:
據清顧震濤《吳門表隱》所載:一塔名白塔;二塔在孟子堂東;三塔名虹塔;四在司獄司衙署內;五塔名雄塔,六塔名雌塔;第七塔妙湛寺塔。不過這七塔現已蕩然無存。
說法二:
民國二十年(1931年)的說法是,通常所說的七塔是指城中七塔:北寺、瑞光、雙塔、白塔、大同塔(北寺塔後)、專諸巷口王祖師殿後的石塔。後面的三座,亦已不存。
綜合上述二說,均肯定白塔為蘇州城內七塔之一。那麼,白塔究竟在何處呢?
寶塔示意圖丨網絡
據清人張紫琳所著《紅蘭逸乘》云:"白塔在臨頓裏白塔子巷,有白塔雕刻佛像。" 《吳門表隱》也云:白塔"在孟子堂東,相傳月夜塔頂上巨蛛系絲於宮巷口塔上。"明王鏊編纂的《姑蘇志》也有關於白塔子巷的記載。可見,白塔在明以前就有,但何時毀滅已無記載……
白塔子橋丨蘇州地情
03 歷經滄桑,白塔路有自己的故事
算下來,這條古老的街巷,也有500餘年歷史了。歷經滄桑,白塔路也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白塔西路現有蘇州市控保古建築7處,其中五處建於清代,兩處年代為清末民國建造。清翰林院編修潘遵祁故居西圃、清嘉慶狀元雲南按察使吳廷琛故居均在此街。
白塔東路更有的說道。一面與繁華的平江路相交,文藝著,擁擠著;一面散落著半園、耦園、東園等園林景點,透露出不一樣的雅味格調,饒有一番風味。
04 現代與歷史雜糅,市井生活的縮影
現在走一遍白塔路,厚重的歷史感或許感觸已不是很深。相反,恰是那濃濃的現代氣息,讓人印象深刻。寬敞的馬路、夾雜著古老的建築門面、仿古的小區住房,以及修復後的平江府,現代與歷史糅雜,帶著蘇州的古樸和時代的浪漫情懷,與老蘇州的市井生活相得益彰。
白塔西路的白塔公園,沒有圍欄,熟悉的老蘇州經常相約這裡休憩聊天。在與皮市街的十字路口,拎著盆栽的大叔與好友打招呼,各種地道的吃食店鋪,有很多老蘇州人私藏的心頭好。
白塔東路,很多喵咪、狗狗都在這裡安了家,妥妥的寵物一條街!還有復古的創意園,現代、另類、新潮……遊人雖然不多,但是會逛的都是真玩家!
或許,白塔路的出名並不是因為伴隨著多少歷史和名人故事,而是因為它的本身,於繁華之處,獨享一份安逸和舒適。下次逛平江路時,不妨走一走白塔路……
部分圖文素材來自姑蘇行、精彩平江、姑蘇晚報、現代蘇州、蘇州地情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看見蘇州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