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是基督、天主教等教的教徒舉行宗教儀式的建築物,原意是為上帝的居所,以此來讚美上帝,祈求賜福給天下眾生。人們在這兒進行彌撒禮儀和祈禱。中國有哪些教堂呢?本文為大家盤點了中國14大教堂,有聖索菲亞教堂、廣州聖心大教堂、佘山聖母大教堂等,下面看看我們中國最美的14大教堂到底是哪些吧!
1、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坐落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198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一類保護建築;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聖·索菲亞教堂內部現作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博物館」使用。聖·索菲亞教堂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它又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
2、廣州聖心大教堂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坐落於廣州市區中心一德路。聖心大教堂於1863年6月18日聖心瞻禮日正式舉行奠基典禮,故命名聖心大教堂。歷時25年始建成,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石室聖心大教堂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而成。教堂建築總面積為2754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石室聖心大教堂1861年耗資40萬法郎建立,可與聞名世界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相媲美。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佘山聖母大教堂
佘山聖母大教堂位於松江區佘山上,因此得名,亦稱佘山天主教堂。包括中山教堂和山頂大堂兩座。中山教堂建於1894年,山頂大堂1925年奠基,1935年正式落成。山頂大堂的設計者是葡萄牙籍的耶穌會會士葉肇昌,建築具有羅馬過渡時代的風格。鐘樓高38米,堂的屋脊高17米,東西長56米,最闊處25處,可容納3000餘人。頂部圓穹上樹一銅鑄聖母託耶穌像。中山教堂建有聖母亭、聖心亭、若瑟亭等"三聖亭"。中山教堂到山頂大堂間,建造有14處苦路像。
4、東堂
東堂是國家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王府井天主堂,俗稱東堂,又名聖若瑟堂、八面槽教堂,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74號,是耶穌會士在北京城區繼宣武門天主堂之後興建的第二所教堂。王府井天主堂現存的教堂建築是一座三層羅馬式建築,在建築細部的處理上,融入了許多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整座建築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建築的風格。2000年伴隨著王府井大街的改造,北京市政府投資在教堂前興建了一座廣場,從而使王府井天主堂成為王府井步行街的一處景觀,而王府井天主堂也因之成為北京最為市民所熟知的一座天主教堂。
5、徐家匯天主堂
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家匯天主教堂是中國著名的天主教堂,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蒲西路158號,為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聖依納爵堂」,堂側有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府,修女院,建築風格為中世紀哥德式。現在的這座主教座堂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動土興建,清光緒三十六年(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築高五層,磚木結構。法國中世紀樣式。大堂頂部兩側是哥德式鐘樓,尖頂。高50米。大堂內聖母抱小耶穌像立祭臺之巔,俯視全堂,為整座教堂之中心。
6、西開教堂
西開教堂始位於天津和平區濱江道獨山路,坐西南朝東北,全稱天主教西開總堂,後因其所處地區又稱為西開教堂和老西開教堂。西開教堂是民國五年由法國傳教士杜保祿主持修建;建築面積1891.9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平面呈十字形。天津西開教堂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構圖,三個高達45米的巨型圓頂錯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頂均略向上拉長,表面以綠色銅板覆蓋,巨型圓頂為木結構支撐,每座圓頂上有一個青銅十字架。
7、洪家樓天主教堂
洪家樓天主教堂全稱洪家樓耶穌聖心主教座堂,一般簡稱洪樓教堂,為濟南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也是濟南文化帶的重要象徵。 教堂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區東部,歷城區洪樓廣場北側,東鄰山東大學老校,以洪家樓村而得名,建成時是濟南市也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國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國近代宗教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教堂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區東部,歷城區洪樓廣場北側,東鄰山東大學老校,以洪家樓村而得名,是濟南市也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國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國近代宗教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
8、西什庫教堂
京教區西什庫天主堂,本名救世主教堂,又稱北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它最初坐落在中南海的西岸蠶池口。此地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賜,而且他還親自題寫了「萬有真原」的橫匾和一幅長聯。1703年12月9日,舉行了開堂儀式且命名為「救世主堂」。1827年(清·道光7年)歷經了124年的教堂被拆毀。1860年(清·鹹豐10年)官方把此地歸還給教會。六年後,一座嶄新而且宏偉的教堂在原址建立了起來。
9、聖彌厄爾教堂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教堂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擬建教堂應高百米,但適逢二戰爆發,希特勒嚴禁德國本土資金外流,該教堂不得不修改圖紙,即建成現在規模。聖彌厄爾教堂,佔地面積1148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臺,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鐘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鐘,鐘聲悠揚和諧。
10、香港聖約翰大教堂
香港聖約翰大教堂,即ST.JOHN'S CATHEDRAL 聖約翰座堂,俗稱大教堂,位於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間在1865年進行擴建工程,成為今日的模樣。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以該教堂為總部。聖約翰大教堂位於中環花園道,現今遠東最古老的英國教堂,建於1847年,哥德式建築,雄峻的石砌樓塔上有四個小尖頂;長拱形窗與圓窗對照,高約20米。周圍環境寧靜。
11、茨中教堂
2006年05月25日,茨中教堂是國家級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雲南省德欽縣燕門鄉。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傳教士主持興建。光緒十八年(1892年)被群眾焚毀,後指地為界,強徵勞力、銀兩,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移至茨中重建。教堂包括大門、前院、聖堂、後院、果園、菜園、葡萄園、水田等,主體建築坐西向東,為中西式結合的建築。大門磚砌,似牌樓樣式,三層,下作通道,上建攢尖頂亭閣,上置十字架。
12、呼和浩特天主教堂
呼和浩特市天主教堂位於回民區伊斯蘭風情街上。天主教堂以聖堂為主要建築,其建築風格呈典型的歐式羅馬形制特徵,具有一定代表性。與呼和浩特市的佛教、伊斯蘭教廟宇寺院建築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並與之和諧相處,構成了呼和浩特市宗教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是研究近現代外國宗教勢力在呼和浩特乃至內蒙古地區發展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是呼和浩特當時最大的歐洲建築群,之後逐步發展到孤兒院、修道院、醫院等系列建築,是西方傳教在內蒙地區的最好物證。
13、瀋陽南關天主教堂
南關天主教堂位於瀋河區樂郊路40號,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3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義和團焚毀,是法國傳教士方若望所建。教堂的西側有一座四層樓房,佔地面積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餘平方米,房屋近100間,這是1926年建築的主教府。瀋陽是東北地區的天主教中心。從1838年到1949年的100多年間,瀋陽教區的七名主教都是法國人,中國神甫處於附屬地位。1949年9月20日羅馬教廷首次任命中國人為瀋陽教區主教、東北教區總主教。2000年的城市建設中,瀋陽市政府出巨資建成教堂廣場,2008年教堂進行了較大範圍的維修。造型優美的廣場襯託著歐式大教堂,成為瀋陽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14、齊齊哈爾聖彌厄爾大教堂
聖彌勒爾教堂St. Michael's Catholic Church是齊齊哈爾最大的天主教堂,位於齊齊哈爾市龍沙區海山胡同,為黑龍江天主教總堂內的主要建築。1930年,由當時的黑龍江天主教區主教瑞士人英賀福主持修建。教堂佔地面積1250平方米。主塔通高43米,頂端有高1.75米的十字架。十字架下為鐘樓。鐘樓四周鑲著五色花紋玻璃裝成的十字架形長條窗戶。教堂底層為大堂(禮拜堂),北端有祭臺,牆上繪有天主教的傳說故事壁畫。該教堂在歷史上幾經劫難,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隨著改革開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現產權和使用權已返歸齊齊哈爾天主教愛國會所有。聖彌勒爾教堂以其煥然一新的面貌成為天主教徒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成為齊齊哈爾市旅遊觀光的一個重要景區。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航拍視頻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