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媒體將雲南譽為「中國即將崛起的省份」之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
為什麼被媒體看好?
「十四五」如何「開門紅」?
如何融入「雙循環」格局,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期一起觀察
高增長的保障:
找準支柱產業,工業藉此崛起
在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雲南為什麼強勢崛起,成為2019年地方經濟增速之王呢?
▲2019年前三季度一二三產增加值
可以看出,相比全國平均水平,雲南貴州兩省都是第二產業增長優勢格外明顯,分別比全國平均增速(5.9%)高出4.9和4.4個百分點。
換句話來說,兩省崛起,都是工業的崛起。而這離不開煙、酒、煤、電,這四大支柱產業。
雲南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是菸草製品業。
2017年,雲南菸草製品業增加值高達1220.48億元,佔當年工業增加值的31.5%。雖然2017年之後,雲南菸草製品業增速有所下降,2018年僅同比增長1.3%,但2019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3%。菸草仍然是雲南經濟的壓艙石。
第一大支柱行業穩健發展,其它三大支柱行業也都呈現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對工業的崛起功不可沒。
高增長的動力:
大固投,興基建
除了支柱產業穩步增長之外,雲南近幾年GDP的高增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快速增加的固定投資。
2017年,雲南省固定投資資產總額達到了1.85萬億,同比增長18%,高於全國平均10.8個百分點,2018年同比增長11.6%,位列全國第3。
大興交通基建,雲南的交通網絡相較以前有了極大的飛躍。
2018年,雲南縣域高速公路大理至賓川、鎮雄至畢節等5個高速公路項目建成通車,新增通車裡程176公裡,新增4個縣通高速公路。
2020年,雲南全省125個縣市區都將通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萬公裡。
▲連接雲南曲靖普立鄉和貴州六盤水都格鎮的北盤江大橋,是世界第一高的橋梁,從橋面到橋底下的河面,直線距離超過565米
高增長的後推力:
「三張牌」助力新興產業崛起
雲南作為能源大省,雲南水電資源極為豐富,水電蘊藏量超過1億千瓦。2018年初,雲南提出,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這三張牌。
其中「綠色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了拉動雲南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18年底,雲南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9367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佔比83.8%,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90.5%,均位居全國第1。
同時,伴隨著基礎設施完善,雲南旅遊業收入也在快速增長。
從2012年到2018年,雲南接待的旅遊人數從2.01億人次增長到了6.88億人次,貴州也從2.14億人次增加到了9.69億人次,7年間,兩省的遊客數量增長了兩三倍。
新興產業不僅能夠改善雲南原來比較封閉和傳統的產業結構,長遠來看,還能夠吸引到更多投資和企業進入,使整個經濟環境越發活躍,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會提升。再過些年,新經濟會成為雲南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雲南全省區域如何協調發展?
7月,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精神,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雲南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方案》。
《方案》總體目標
——到2020年年底,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有效遏制區域分化、規範區域開發秩序、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到2025年,「做強滇中、搞活沿邊、多點支撐、聯動廊帶」的發展布局基本形成。滇中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源。373個抵邊行政村全部建成新時代邊境小康村,形成便捷暢通的交通體系,實現更高水平通關便利化,沿邊開放經濟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我國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到2035年,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全面形成。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到本世紀中葉,建立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方案》總體要求
圍繞「做強滇中、搞活沿邊、多點支撐、聯動廊帶」的發展布局
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增強創新發展動力
建立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培育若干萬億級千億級產業
推動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產業鏈延伸、產業集群化發展。以滇中新區為龍頭,推動各類開發區提質增效,著力培育若干萬億級、千億級產業,改造提升菸草、冶金、石油和化學工業等產業,加快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穩妥發展新型煤化工,建設綠色鋁材、綠色矽材等產業集群。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鼓勵發展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等新業態。
逐步實施滇中鐵路環線建設
重點實施滇中城市群高速公路環線,建成武定至倘甸至尋甸、昆明至倘甸等高速公路,建設長水至雙龍、陸良至尋甸等高速公路,擴容國高「卡脖子」路段,強化縣級節點互聯互通。逐步實施滇中鐵路環線建設,建設完成渝昆高鐵、彌蒙鐵路、成昆鐵路擴能改造等項目,建設昆楚大麗高速鐵路、成昆高鐵雲南段、深南昆高鐵雲南段,規劃研究渝昆和滬昆高鐵連接線等鐵路。建成昆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點推進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新建蒙自、宣威、楚雄、玉溪等機場及昆明第二機場,合理布局一批通用機場,強化與玉溪、曲靖、紅河、楚雄等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
建設以昆明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
推動昆明市與滇中新區「市區融合」,形成以昆明為引領,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為帶動,其他縣城和特色小鎮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建設以昆明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以節點城市為中心的半小時經濟圈。提高滇中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帶動全省城鎮化率提高。
在滇中地區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提高創新能力。建立與中央駐滇科研機構的長效合作機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我省設立研發機構,推進鋁工業研究中心、矽工業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建設。在滇中地區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提高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能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雙創」升級版。
推動一批城鎮群建設
實施城鎮品質提升行動,以昆明市與滇中新區「市區融合」推動滇中城市群建設;以大滇西旅遊環線推動滇西、滇西北城鎮群建設;以面向北部灣和越南的區域合作推動滇東南、滇西南城鎮群建設;以孟中印緬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推動滇西南城鎮群建設;以打造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示範區推動滇東北城鎮群建設。
縱深推進滇西發展
以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為抓手,沿線建設大理、麗江、香格裡拉、騰衝、德宏等旅遊城市,加快大理古城、大研古城、和順古鎮等特色小鎮建設,布局建設一批康養小鎮以及大型文旅綜合體、半山酒店等。構建以大環線為主幹、小環線為補充的大滇西公路網,加快實施德貢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動老君山、獨龍江、梅裡雪山、巴拉格宗、瀘沽湖等創建5A級景區,推進景區、景點建設邁上新臺階,努力把大滇西旅遊環線打造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勝地。
「十四五」雲南如何「開門紅」?
近日,第二屆雲南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昆明舉行。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共同為我省「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把脈開方」。
加快融入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內循環是以全國為主的經濟大循環,不是地方保護的省內循環和市內循環,外循環也不能「關起門來搞」。雲南要融入「雙循環」格局,要先盤點自己手中的要素,清楚要素條件,找準比較優勢,把手中的「王牌」好好組合起來,才能打出一手好牌,而自然生態條件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就是雲南的「王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副部長、教授馮俏彬
雲南要依託綠色能源資源優勢,做好「綠色文章」,使雲南的「綠色製造」為全國乃至全球「製造綠色」,綠色製造很可能成為我省未來產業新競爭力的最大提升點和增長極;要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百業」的作用,以綠色鋁矽及精深加工、生物醫藥、先進儲能設備製造、數據中心及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等產業為突破,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建立產業競爭新優勢。
——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王宜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省要進一步完善能源體制機制,完善豐富能源上下遊產業布局,延伸能源產業鏈,加大能源科技創新,培育壯大省內企業規模,穩步推進國際能源合作。能投集團將繼續聚焦綠色能源、現代物流、數字經濟三大主業,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助力全省綠色能源產業做強做大。」劉文嫻說。
——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劉文嫻
搶抓機遇 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兩位數增長、雙向投資質量齊升、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區域合作路子越走越寬……「十三五」期間,雲南開放型經濟建設交出亮眼成績單。「十四五」時期,雲南如何進一步將區位優勢、平臺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加快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向陽深入闡述了「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以及機制化對於「一帶一路」發展可持續性的重要性,並建議雲南要找準在全國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在高質量發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雲南要深挖獨特的區位優勢,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把雲南建設成為「雙循環」的戰略支點,而創新是推動「雙循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在疫情衝擊全球經濟與世界格局變動的大背景下,科技創新是雲南走出危機、贏得主動的關鍵。要加快基礎設施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產業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加快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省社科院副院長陳利君
要加快建設與國內市場聯動、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銜接的「雲南市場」,打造內外循環的消費節點;以跨境、邊貿、旅遊等應用場景集聚新經濟企業,加快數位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雲南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數字商務戰略樞紐;用足、用活雲南自貿試驗區政策,探索新型貿易、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打造產品互通的「硬通道」和服務輸出「軟通道」;以物流樞紐體系建設為牽引,構築內聯外通的物流通道,繼續大力發展冷鏈運輸、智慧物流等現代物流新業態。
——省商務廳副廳長李翌
深挖優勢 打造康養產業新高地
作為我省重點打造的「三張牌」之一,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緊緊圍繞資源優勢,構建優質高效的康養服務體系,品牌產品工程、企業培育工程效果明顯,產值和規模逐漸擴大,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不斷湧現,對外影響力和吸引力與日俱增。今年,健康服務業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打造的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之一,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西南林業大學校長郭輝軍認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要釐清政策和發展模式、梳理資源環境優勢,努力實現「讓雲南人健康起來,讓想健康的人到雲南來」的目標。
對於康養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省衛生健康委健康產業處處長吳永壽認為,要全力構建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為產業發展夯實根基,加快推進與區域醫療中心相關的康養產業項目落地,促進醫療健康與養生、旅遊、網際網路等深度融合,豐富康養服務內涵,打造康養產業品牌,加強國際、省際資源整合、優化,擴大交流與合作,促進人才、技術、資金、資源、智力的流通共享。
END
改革開放40年,東部率先發展起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造就了廣東、江蘇這樣富可敵國的省份,
還造就了上海、深圳、廣州等一批國際化大都市,
同時,中國富豪榜前10也基本來自東部省份。
但下個40年,最大的機遇也許會出現在中西部。
也許就是雲南!
來源:雲南日報、正解局、春城晚報、雲南新聞網、雲南省政府網、雲南網、中國日報等
編輯:李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