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8日消息(記者張奧 實習記者于洋)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一塊巨大的冰山正在從南極拉森C冰架上脫離,從衛星拍攝的圖片來看,裂縫正在加大。這座冰山面積5800平方公裡,比上海市的面積略小。這是目前為止,人類觀測到的南極冰川中脫離最大的一座冰山,目前它已經被命名為A68,它的脫離甚至會改變南極版圖。
科學家們預測,A68冰山有可能保持完整的一塊,也有可能崩塌成數塊,可能停留在原來區域,數十年不融化,有些則可能會漂移到北方暖和的水域。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巨大的冰山脫離南極冰川?地質科普專欄作者任輝對此進行了分析與解釋。
它的脫落是由哪些原因導致?
任輝:「這一個冰架脫落形成這麼大一個冰山,跟全球變暖這個大環境是有關係的。拉森C這個冰架已經有五六萬年的時間,一直是比較穩定的。極晝的時候也會脫落一些小冰山,但是這麼大的一塊兒脫落是很不正常的。現在斷裂的這一塊在之前就持續斷裂過。從2010年大家發現比較明顯的裂縫之後,一直到2014年,斷裂的速度極大加快。雖然現在的南極是冬天,但是新結上的冰已經撐不住這麼大的一截山了,已經沒辦法再把它和以前的冰架連起來了,斷裂已經到了最後一步了。
其中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因為天氣變暖導致的海水的水溫上漲,冰架的一直泡在海水裡面的下半部分融化了一些,整個冰架就處於一個頭重腳輕的狀態。在冰架的上邊,每年夏天的時候因為溫度上升所以這個融化的水比較多,這些流水又在切割冰架上邊的面,下邊被掏空了,上邊被切割了,相當於硬是把整個冰塊從冰架上掰下來了。」
南極大陸上有冰蓋覆蓋,南極大陸和海面相連接部分是平均厚度在2000--2500米厚的冰架,冰架邊緣會有一些小冰山脫落。這一次特殊在哪裡?
任輝:「一般來說,像這麼大的冰架一下子脫落1/10或者12/100這麼大面積的很少發生。最讓人擔心的就是拉森C冰架的邊上,以前還有拉森A和拉森B。一開始也是這種一大塊兒的脫落,後來就脫落的速度越來越快,到最後現在拉森A和拉森B這兩個冰架已經完全不復存在了。所以大家擔心的就是拉森C會不會也會走上這條路。它會導致這整個冰架的重量大大的下降,阻擋南極大陸上冰川移動的速度。所以說他這個冰川流動的就會越來越快,冰架也會融化的越來越快。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並不是說這一塊兒脫落下來這個海平面就會上升十公分,而是說他後續的一系列的這個作用。這一塊兒沒了整個拉森C的冰架也沒了,南極的冰川不受阻隔地直接衝到海裡面,可能會導致十公分的海平面上漲。」
從氣象學的角度出發,全球變暖導致幾乎和上海市面積相當的冰山即將脫離冰架,它和冰川分離之後,會給局部天氣帶來哪些變化?中國氣象愛好者微信公號的主編對此進行了解答。
主編:「這對局部的天氣是會有影響的。這個冰山下去之後會造成這一大片海水變涼,厄爾尼諾那一片海水變熱,全球的氣候都突變。這一大片海水變涼肯定會對南美、南半球的國家天氣造成一些影響,在一兩個月內會體現出來。但是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還是有限的。從世界地圖來看,這個冰川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是一個點而已。南半球是冬天,我們最熱的時候是他們最冷的時候。這個融化有可能加劇南半球冷空氣的活動,或者會有比較大的寒潮,但是我們現在對海洋和天氣相互影響的機制研究的還不是很透徹,所以這裡出現了冰架脫落,海水大面積變冷,到底什麼地方會出現寒潮現在還說不準,只是說南半球會有地方出現寒潮。」
最近紐西蘭、智利首都聖地牙哥也都下了暴雪,也可能是受影響。很多人都說今年夏天格外的難熬,為什麼會這樣?
主編:「今年熱的特點是北方乾熱的特別厲害,來得早、來的猛、來的久;南方的特點是氣溫沒有達到非常極端的程度,氣溫沒有很極端,但是時間很長,夜溫很高。早晚像上海、江蘇,夜裡最低氣溫都是31-32度,這是比較少見的,但最高氣溫並沒有創紀錄。這就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氣候響應的問題。
今年印度發了大洪水,印度季風特別強,太平洋季風特別弱,我們國家被異常高壓控制,沒有水汽上來,也沒有下雨。7月份乾旱比較嚴重,6月份降水特別多。這也是一撥一撥的,七月份特別乾燥的話說不定八月份颱風就來了,如果颱風多就又涼快了。」
厄爾尼諾: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因為氣候導致水溫反常升高,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拉尼娜現象:「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