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居變身小別墅 繼梅家塢龍井村,景中村再變樣

2020-12-12 浙江新聞

  尹炳炎 攝

  黑牆白瓦、木雕窗欞、簷角微翹,還環繞著西湖的源頭活水……一幢幢江南風情小別墅半圍著靈隱,悄悄地立了起來。杭州西湖街道靈隱村下天竺、白樂橋農居點,這樣一句話在村民間流傳:「汙水橫溢、違章亂搭建的老村,要變成西湖邊的休閒別墅區了。」

  美麗的景中村小別墅還帶來新的生財之道,昨天,村民們告訴記者:「我們可和梅家塢、茅家埠、雙峰村不一樣,等5月份整治結束,咱要錯位經營,不光開茶室,還要開青年旅社。」

  西湖源頭水盤繞

  村子完全變樣了

  白樂橋邊的農戶們可以天天享受西湖源頭活水。

  「村裡有金沙澗、碧溪、後澗三條溪澗,它們從山上流下來,最後匯集到西湖,是西湖的三大源頭活水之一。」村民周大伯說。

  金沙澗、碧溪相連,和靈隱支路平行,在小村南面流淌,後澗則自北高峰下,深而不寬,綿延二三公裡,成了小村的中軸線。如若從空中俯瞰,三澗就是小村中畫的那個大大「T」字,著名女作家,浙江省第一任文聯主席方令孺故居就坐落澗畔。

  「整治前,村裡走路都難,別說綠化了。而現在不一樣了,你看,現在我們家旁種了多少樹,桂樹、櫻花、桃、李都有!」村民黃大媽帶著記者繞走村莊,「這是老年活動中心、這是綠化健身地……」村裡原本有的大灌木和胸徑大於6cm的喬木都被保留了下來,還新種了1萬餘棵喬木,綠化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

  有了東陽木雕窗

  老何竟然得了獎

  下天竺、白樂橋農居點總共對近400戶的農家屋院進行了立面整修或翻建,村裡有整體規劃,建屋是村民親自動手,建築間都有些細微差別,村民何老伯家的「小別墅」就尤其漂亮。

  三、四十扇老黃色的木雕窗戶,高湖石打磨的露臺圍欄都格外精緻。何老伯得意地告訴記者:「這可是我兒子從東陽定做的木雕窗戶,它們可幫我掙了不少補貼。」

  原來,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靈隱景區農居立面整修實施辦法》裡頭有這樣一些有趣的規定:

  (1)屋面瓦片為古建小青瓦的可得30分;

  (2)釉面磚外牆或砂灰牆處理後塗刷灰白色牆面的可得10分;

  (3)根據景觀需要為仿古花格木門窗的可得20分;

  (4)根據景觀要求為木欄杆、石欄杆的可得10分;

  (5)採用天然石板(料)勒腳的可得10分。

  村民可按分數申請整修獎勵金。

  「呶!用了小青瓦、仿古花格木門窗、景觀石欄杆……老何家的裝修基本符合規定,所以他拿到的獎勵是1.6萬餘元。」西湖街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少村民拿的都只有8千元、1萬元左右的獎勵,老何的獎勵拿得算是高的,「老何自家買這些材料,也多花了不少錢的呀。」

  走青年旅社路線

  盼著新年賺大錢

  梅家塢村、龍井村整治後的新面貌為村民們帶來茶客如雲,靈隱村村民們的心裡卻另有一本帳:「我們下天竺、白樂橋位於靈隱景區配套服務區內,距靈隱寺才400米,別村村民都羨慕,說我們住在金山邊上。」

  靈隱的人氣會給下天竺、白樂橋裡價廉物美的青年旅社帶來很高的人氣。「每年二三月份,很多老太太到我這裡來住宿,她們一般會提前和我打招呼。」家住白樂橋236號的徐依偉今年60歲,打算開「天友」旅館,「我家的床位有30~40個,現在村裡那麼漂亮,我的生意就更好了。」

  「我的小旅館肯定乾淨漂亮,走『青年旅社』路線,」園春旅館的老闆李錫駿說:「一個10多個平方的房間我放3個床位,每個床位1米寬,這樣麼大概有20個床鋪,每個床位收20元左右。」

  除此之外,村民的生財之道還有很多。下天竺、白樂橋作為靈隱景區最基層的香客服務中心,在大山門裡吃頓飯和在村裡吃農家菜,同樣的菜式,價格可能要差上一兩倍,因此開餐館也成了很多村民的生財之道。

相關焦點

  • 翻越獅峰茶園,從梅家塢到龍井村
    路線圖本次路線很簡單,分為兩部分:1、上山:梅家塢站——上山——三叉口——下山路口;2、下山:開始下山——途中所見——十八棵御茶——龍井村——龍井問茶;總爬升247米,徒步4100上山的路有好幾條,我選擇了離「梅家塢」公交站最近的一條。我是坐103路公交車到梅家塢站的。各位看下圖,綠色箭頭所示,從那進去,就是入口。入口,一塊石牌坊「十裡琅璫」,立在面前。
  • 梅家塢龍井村賣得熱火朝天 雙峰村龍井為何滯銷?
    而同處西湖龍井一級保護區,梅家塢、龍井村的茶葉生意做得熱火朝天。  一片西湖龍井,為何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4月20日下午,商報記者來到了處於西湖龍井一級保護區的雙峰村。  穀雨對於茶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這天前後,西湖龍井群體品種的採摘達到高峰,而在這之後,春茶的採摘就將拉下帷幕。
  • 梅家塢舉辦炒茶大賽
    通訊員 麻建輝 記者 劉雲 本報訊 昨天,西湖邊梅家塢村舉行2011年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大賽,梅家塢、龍井、翁家山、滿覺隴、楊梅嶺、雙峰、九溪、梵村、茅家埠、靈隱等村子,一共40多位選手參賽,龍井村的陸洲東、翁家山的張培青獲了一等獎。接下來,西湖龍井將大量上市。炒一斤幹茶要6個多小時,而且很講究手上功夫。
  • 千年茶鄉龍井村又獲國家級稱號
    日前,在由中國農業農村部舉辦的「2019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授獎儀式上,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湖街道龍井村喜獲「2019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稱號。  龍井村位於西湖風景名勝區龍井茶基地一級保護區內,是浙江省的第一批「千年古村落」。
  • 龍井村探秘,體驗杭州西湖茶文化
    而如果想體驗杭州西湖茶文化,龍井村之行是最不容錯過的。龍井村龍井村,位於西湖景區西南,因盛產西湖龍井茶而聞名於世。龍井村擁有近800畝的高山茶園,四面群山環抱,呈北高南低的趨勢,獨特的地理條件為龍井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 綠茶尋古,梅家塢龍井村,一個充滿旅遊氣息的江南麗江
    先去梅家塢,比較近,只要20多塊車費。獅峰在山上,遠一點,要60多塊車費。先帶你們去近的地方,如果看不夠,再去遠一點的。不愧是務實的浙江人。就這麼辦。於是我們去了梅家塢。一路上車行很緩慢,堵車。師傅說,現在不是旅遊高峰,春季的時候來,更堵。大家都去法西寺燒香,車就停大馬路上,至少堵半小時。
  • 杭州龍井村首推三條「茶文化休閒體驗線路」
    東方網6月11日消息:天熱的時候,起個早,爬個山,喝杯龍井茶,吃頓農家飯,再去西湖邊山上的景點逛逛,避避暑……這應該是杭州人,最愜意的生活方式了吧。  茶文化休閒體驗活動,主要活動場地,集中在龍井村裡,有23家農家樂參加。這些農家樂老闆,昨天都公開承諾,還籤下了字,保證讓市民和遊客喝到、買到正宗的西湖龍井茶。活動期間,市民和遊客去這些農家樂喝茶吃飯,還能吃到龍井村當地特色的茶點。  三條茶文化體驗線路:都是從龍井村出發,可以到九溪十八澗、十裡琅璫和龍井八景,村裡還有「十八棵御茶」,都可以去看看。
  • 到了杭州梅家塢古村,就像進入了世外桃源,半年之內我去了兩次
    說起梅家塢不得不說龍井村,相傳三國時期東吳大旱,派人曾來此地求雨,回去之後便雨露滋潤,豐衣足食,龍井也因此得名。到了北宋時期,不少高僧、文人相繼而來,隨著茶鄉的慢慢開發,龍井便逐漸為人知曉。北宋詩人蘇東坡經常和友人一起來獅峰山下品茗吟詩,當地人、清代文學家和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直到清乾隆皇帝御批,龍井茶才真正成為名茶。
  • 到了杭州梅家塢古村,就像進入了世外桃源,半年之內我去了兩次
    說起梅家塢不得不說龍井村,相傳三國時期東吳大旱,派人曾來此地求雨,回去之後便雨露滋潤,豐衣足食,龍井也因此得名。到了北宋時期,不少高僧、文人相繼而來,隨著茶鄉的慢慢開發,龍井便逐漸為人知曉。北宋詩人蘇東坡經常和友人一起來獅峰山下品茗吟詩,當地人、清代文學家和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直到清乾隆皇帝御批,龍井茶才真正成為名茶。
  • 6月就該去梅家塢!這家隱於野的民宿,遇見就想住下「西湖民宿」
    十裡琅璫原指天竺山東,龍井村西,梅家塢村東北的山嶺。樓上作接待室,樓下為展覽廳,分八個部分展出周總理視察梅家塢的史料、照片和實物,以及董必武、陳毅、鄧穎超等中央領導視察梅家塢的照片、題詞及書畫作品。紀念室還安裝了聲像設備,播放《周總理與梅家塢》的電視片。
  • 一個具備蘇杭印痕的村子,一片茶韻的人間天堂,梅家塢最該一去
    梅家塢實際上在全部杭州西湖遊覽器上都是十分關鍵的一環,重巒疊嶂,另外也是許多 的地標性建築。穿行這裡,你能感受到的是江南煙雨的恬靜和幸福,隨處瀰漫著茶韻。他的歷史時間真的是十分的久遠,龍井村是梅家塢裡的一環,有關龍井茶的傳說故事,我在這就很少描述。
  • 藏在茶園中的杭州梅家塢民宿——民宿推薦
    避開斷橋喧囂的地方,來到梅家塢這裡,這是一個有六百年歷史的村落,它有著獨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是龍井茶盛產的地方,這裡每年春天的時候就充滿了茶香味,種茶、採茶、炒茶等是他們的生活,喝茶、品茶、發呆、聊天,是春天這裡的常態,一切在這裡都會緩慢下來。
  • 龍井村譯錯標識標牌悉數被拆 西湖景區歡迎大家糾錯
    2018-08-07 17:2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見習記者 曾藝出現翻譯錯誤的指示牌已經被拆除2018年7月10日,相關媒體報導龍井村標識標牌出現「神翻譯」,引發網友熱議。被媒體報導出現錯誤的龍井村村口指示牌有網友評論,「路牌能反應一個城市的素質和國際化程度,不能錯!」還有人說,「應該制定標準後,一條路一條路地查實整改。」針對報導中曝光的錯誤標識標牌,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下文簡稱「管委會」)已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置。
  • 【大國小鮮基層治理】青巖鎮龍井村:守著好風景 過上好日子
    9月28日,記者跟隨「大國小鮮@基層治理」採訪團走進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龍井村。只見村內一戶戶農家小院綠樹成蔭、環境整潔,一輛輛私家車穿梭在村道上,前來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龍發雲作為土生土長的龍井村人,要說這些年村裡發生的變化,那就得用翻天覆地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