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農曆穀雨,西湖龍井茶群體品種的採摘進入了高潮。
但這並沒有給雙峰村的茶農梁雪梅一家帶來太多的喜悅,因為龍井茶的銷路成了他們的難題。「電視上說有人花8000元一斤買到了假龍井,為什麼我家正宗的西湖龍井2000元都沒人要?」。
面對積壓的茶葉,梁雪梅不得不為日漸上漲的採茶工工資算上一筆帳。在雙峰村,不少茶農都在為茶葉的銷路發愁。而同處西湖龍井一級保護區,梅家塢、龍井村的茶葉生意做得熱火朝天。
一片西湖龍井,為何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4月20日下午,商報記者來到了處於西湖龍井一級保護區的雙峰村。
穀雨對於茶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這天前後,西湖龍井群體品種的採摘達到高峰,而在這之後,春茶的採摘就將拉下帷幕。
在村民梁雪梅家裡,她的大女兒陳潔正在炒茶機前熟練地翻炒著當天採摘下的青葉,「一個茶農採上一天不過兩三斤青葉,大約四斤青葉才能炒一斤幹茶。」陳潔說,雖然現在大部分茶農已經由原先的純手工炒制改為機器炒制,但炒制過程仍不輕鬆,一天下來也僅有1-2斤的產出。
雖然今年的收成還不算壞,但是茶葉的銷路卻成了大問題,「今年明前茶收得少,不到10斤,而到現在為止,才賣出了兩三斤,雨前茶更賣不動,幾乎沒怎麼動過。」
她的幾個親戚也是如此,家裡的石灰缸中塞滿了炒制好的茶葉。
事實上,在雙峰村,面臨同樣困惑的遠不止梁雪梅和她的親戚。梁雪梅說,村裡一名茶農家中甚至還積壓著幾十斤去年留下的陳茶。
雙峰村村委書記單國梁說,村裡有420多戶人家、800多口人,而茶地面積僅600多畝,均分到戶後每人不過五六分地,人均產量與梅家塢、龍井村、滿覺隴、翁家山等區域相比要小得多。
儘管如此,賣茶難仍然深深困擾著這裡的茶農,消磨了他們種茶的積極性。
雖然不時有茶葉公司的人來到茶農家中試探口風,但是梁雪梅卻不為所動,「他們開出的價格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明前茶外面(一斤)三千四千的在賣,他們只收1200元(一斤),雨前茶更低,才五六百,這幾天甚至降到了300元。」
梁雪梅說,入了夏,這些茶葉的價格將直線往下走。多數茶農熬到最後,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只能以比市價低得多的價格賣給茶葉公司。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農說,如果不是當初籤訂了責任狀必須長期管好自己的茶地,否則將被處以罰款,她幾乎要放棄這個行當了。「現在採茶工的工資每年都在漲,物價也在漲,種茶賺不了錢了,年輕人沒人願意幹這個了,外面打工都要賺得多。」
有茶農積壓著幾十斤去年的陳茶
「有門路不一定行,沒有門路肯定不行」
雙峰村的村民們的茶葉銷售渠道單一、賣不了高價,但同處西湖龍井一級保護區的梅家塢、龍井村、滿覺隴、翁家山等地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到春茶上市的時節,大批茶葉公司、茶商、外地遊客、茶葉愛好者紛至沓來,茶農們剛從地裡收下炒好的茶葉立即被搶購一空。
在這些地方,茶農將品級略低的雨前西湖龍井茶賣給茶葉公司的收購人員,而稀少珍貴的上等明前茶,他們寧願自謀銷路,因為這將得到比市價高得多的收入。
翁家山村茶農翁麒為說:「我們農民家是自產、自製、自銷,最好的明前龍井茶茶葉公司收3000元一斤,自銷可以達到4000元-5000元/斤。」
事實上,近年來西湖龍井的價格一直呈現一條不斷上揚的曲線。
今年第一批西湖龍井尚未確定開採時,杭州一家茶葉公司就在3月初開始預售,並開出3萬元一斤的高價。
多名茶商說,今年清明之前的西湖龍井頭茶僅收購價每斤就在2500元以上。而在梅家塢、龍井村一帶的茶葉市場上,動輒賣出三四千元甚至八九千元已成常態。
在4月2日的杭州西湖龍井茶拍賣會上,標的物為4號和6號明前西湖龍井新茶分別被拍出了每斤3.2萬元和3.1萬元的高價。
根據相關部門的一項統計顯示,在2001年,首批西湖龍井僅700元/斤,在這之後每年以幾百甚至幾千的速度向上攀升,10年之間暴漲40多倍。
記者通過搜索發現,不僅在杭州,西湖龍井的價格漲勢已經向全國範圍波及。
北京,特級西湖龍井在元長厚、吳裕泰茶莊,賣出了高達6800元/斤的價格,且供不應求。
上海,正宗的普通西湖龍井在2000元/斤左右。
天津,正宗西湖龍井茶,一般的價格也在1000/斤,精品的西湖雨前龍井,已達6000元/斤。
西湖龍井10年價格上漲40多倍
對於雙峰村茶農的困頓,村書記單國梁認為主要是他們無法依靠自身力量打開銷售渠道。
「想把茶葉賣個好價錢不完全取決於茶葉的品質,一條快捷順暢的銷售渠道至關重要,只有把茶葉直接賣給城裡人才能得到理想的價格,而且時間越早價格越高。如果賣給茶葉公司,那價格就低得多。」
可是在雙峰村,大多是埋頭種茶而不知道了解市場行情的老茶農。除了少數頭腦活絡、人脈廣泛的人有著固定的銷路,多數人只能看著積壓的茶葉長嘆奈何。
單國梁說:「他們所擁有的門路,也就是城裡的幾個親戚朋友。」
這種說法在一些茶商那裡得到印證,杭州農都市場經營戶馬建勝說,他的茶基本是從梅家塢、滿覺隴、龍塢等地的茶農手中直接收購,茶商大多採取類似的銷售模式。
馬建勝坦言茶商們並不了解雙峰村,「我們一般每年都從固定的幾個茶農手中拿貨。」
而梅家塢、龍井村、滿覺隴等地的茶農,卻擁有一張穩定而強大的銷售網絡,「一方面,這些地方早就名聲在外,對外地人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那裡的人主要靠茶葉經營來謀生,他們既是茶農又是商人,不僅熟諳本地的茶葉市場,還和北京、上海等地茶商、單位、個體老闆有著良好而穩定的業務關係,他們的人脈資源都是幾代人多年積累下來的。」
單國梁說,他也曾幫助雙峰村的茶農們做過一些嘗試:1993年他通過個人關係聯繫上北京西城區土特產公司,希望通過他們的銷售網絡幫村民賣茶葉,但最終因為選送的茶葉無法取得市場的認同不得不放棄。「市場經濟下,同樣的茶,你有路子可以賣1000塊(一斤),沒有路子500塊(一斤)都沒人要。」
90年代初,他還組織了500斤茶葉銷往山東曲阜,「本來說好了18元/斤,運到之後山東人卻言而無信,臨時壓價到15元/斤,考慮到運回來損失更大,也只能無奈接受。」但這次經歷讓單國梁在村民中承受了很大壓力。
單國梁說,因為他掌管的財產是村民共有,這讓他沒法放手去幹,「打個比方,外出談生意總需要應酬吧,請客吃飯送禮是免不了的,但我以公家的名義出去怎麼做得了這些呢?」
現在村裡負責保衛工作的丁林海曾是村裡不多的外出做茶葉生意的人,但幹了幾年之後,他還是放棄了。丁林海說,「這個圈子的水深得很,有門路不一定行,沒有門路肯定不行,個人的力量太有限。」
單國梁說,造成這種局面的另一個原因是雙峰村和梅家塢、龍井村、滿覺隴、翁家山這些地方不同,茶農主要收入來源並不是種茶,「我們村有很大一部分的集體經濟收入,這可以保障他們生活無虞。這幾年村裡至少1/4的人家開起了農家樂和茶樓,另有1/3的人將房屋出租收取租金,每年有10-15萬的收入,遠遠超過種茶所得。」
頂級西湖龍井明前茶價格
西湖龍井不需要炒作?
有意思的是,與雙峰村的茶農找不到銷路不同,農都市場的茶葉經營戶馬建勝卻發現他接觸到的茶農們正變得越來越「狡猾」。「以前我們挑茶農,現在他們挑我們,手中有貨不愁賣,往往是價高者得。」馬建勝說,「以前茶農的信息滯後,不知如何開價,而現在他們學會了參照茶葉公司的價格與我們討價還價。」
「茶葉生意還是要懂行的人來做,既要研究茶葉,也要懂得市場行情,現在茶葉市場太複雜,茶葉價格、品質差異太大,對外行來說根本無所適從。」
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姜愛芹說,個體茶農對接市場能力的強弱對茶葉銷售影響很大,茶葉公司、茶商都需要利潤空間,「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都意味著成本的增加,茶農直接與終端消費者對接能讓自身利益最大化。」
姜愛芹覺得市場刻意炒作一些不著邊際的概念和不法商販的售假等行為不利於這個品牌的健康成長,「西湖龍井是知名度很高的歷史名茶,市場認知度高,根本不需要刻意炒作。(來源:每日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