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黨和國家關於「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號召甫一發布,即贏得了全社會的矚目與響應,宛若千株萬枝含苞待放的鮮花,把全民閱讀的春天映襯的流光溢彩。
「全民閱讀」重在「全民」,真正讀起來、深下去並達到「提高全民素質」的目標,絕非一蹴而就。既是全民,顯然層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就需要多層次、多渠道、多途徑提供閱讀便利,藉以潤澤閱讀的「百花」,使之各放異彩,更加奼紫嫣紅。
「書香」,固然需要不斷創作彰顯中華文明的精品力作,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已然積蓄蘊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瑰寶。眼下,「閱讀」釀「書香」,最要緊的是要讓全民有書讀、能讀書、讀好書。這個問題不解決,正如李克強總理最近說的:「不幹,什麼都談不上!」
那麼,怎麼辦才能逐步解決「全民閱讀」的問題?
首先要普及傳統閱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我國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有「愛讀書」的文化傳統。惜乎由於種種原因,不僅目前家庭藏書量嚴重不足,圖書館的覆蓋率也較低。要改變這種狀況,就應百花齊放,多措並舉,充分挖掘現有資源,暢通全面閱讀的渠道。
最近,有條消息令人欣喜:石家莊市圖書館設立了華北地區面積最大、藏書最多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讀者只需持借書證便可進入。館內現有紙質圖書6000餘冊,同時設有自助借還機、電子書借閱機、WiFi上網接入等設施,既為全民「全天候閱讀」提供了便利舒適的閱讀環境,也為其他圖書館方便全民閱讀探索了可行經驗。石家莊能夠做到,其他各地也應該能夠做到。這朵「鮮花」一旦怒放,至少可以解決一批人的業餘讀書問題。
對於機關、部門、學校、企業、社區等單位來說,可據自身特點和條件,設立相應的圖書館、閱覽室等,既為幹部職工閱讀學習提供方便,有條件的還可為周邊群眾提供閱讀服務。
對於條件最差、困難最多的廣大農村來說,則應在政府支持、村民自助的前提下,逐步健全、完善、擴展現有的農村圖書室、農家書屋,藉助和發揮「五老」作用,使具有閱讀能力的農民群眾借閱有場所、閱讀有書看。同時,利用好農村夜校、鄉村科技講堂等,因時因地制宜,傳播講授文明道德和農業科學技術等知識。對文化低或文盲農民群眾,則應發動學校教師與學生,組織識字掃盲班,生動活潑的宣講有關文明道德建設的國學、家風家訓、公序良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讓群眾在「聽讀、聽學」中涵養文明素養和文化水平。
其次,要特別注重網絡閱讀的拓展。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知識傳播的途徑增多、成本下降、效率提升,網際網路的日趨普及使近50年來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特別是面對資訊發達、信息多樣以及「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形勢,藉助便捷的網際網路以更新知識、學習科學技術與文明理念,已成為「全民閱讀」的當今急務。無疑,閱讀方式也理應跟上時代潮流。
目前,我國已有6.5億網民,手機閱讀用戶超2億。至少有44.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閱讀,41.9%的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客觀說,網絡閱讀既大大提速了全民閱讀的普及,也正以科技手段縮小著城市與農村在圖書閱讀消費上嚴重不均衡的「貧富差別」。也只有把傳統閱讀與網絡(數字)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全民閱讀」才可能成為現實,真正構建起一個各有所長、互為補充、相輔相成、良性循環的「書香社會」。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全民閱讀」需要「全民」參與,每個人都是「書香社會的建設者」。這又是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決不能搞成『一陣風』,必須長期堅持,與時俱進。在喚起全民對讀書的渴望、激發大家閱讀熱情的同時,讓全民釀造書香、領悟書香、修養提高於「書香」。各級領導幹部要做好「全民閱讀」的積極倡導者、精心組織者與大力推動者,引導全社會崇尚知識、熱愛讀書的良好風氣,進而推動全民閱讀深入開展。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面對這個值得總結與反思的日子,我們確應檢視一下:「全民閱讀」的百花園中,還有哪些苗木亟需澆灌培育,還有哪些枝杈應該修剪整理,還有哪些園地等待開拓管養?這,大抵是「建設書香社會」值得思索並加以改進的問題。(姬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