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地處長江下遊地區的中心地段,襟江帶河,地扼南北,物產豐富,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評價: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南京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天下文樞」,代有建樹,朱偰在《金陵古今圖考》中寫道:「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南京有6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約450年的建都史,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會」的美譽。
今日的南京,融古都風貌與現代文明於一體,是江蘇省省會,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長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和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重要門戶城市。
南京市天藍水清南京城
南京自建城起,城市曾用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江寧、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天京等。
周元王四年(前472),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角長幹裡築越城,為南京建城得名之始。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楚威王滅越,在石頭山置金陵邑,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秦設會稽郡,金陵邑屬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東巡,廢金陵邑,設秣陵縣。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移治秣陵,改秣陵為建業。
孫吳都建業圖
吳黃龍元年(229),孫權遷都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西晉初,改建業為建鄴。晉建興元年(313),為避司馬鄴之諱,改建鄴為建康。晉建武元年(317),晉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即帝位,史稱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定都建康,史稱南朝,南京因而有「六朝古都」之稱。楊吳天祚三年(937),南唐建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元天曆二年(1329),元改建康為集慶。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局部)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慶,改名應天府。1368年1月,朱元璋即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同年9月,朱元璋頒布《南北兩京詔》,以金陵為南京。古金陵從此得「南京」之名。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佔領南京後,改應天府為江寧府。順治六年清設兩江(江南、江西兩省)總督衙署於江寧府。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南京,改稱天京。同治三年(1864),清軍攻陷天京,南京仍為江寧府治。
清代乾隆初年江寧府城圖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後稱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建都南京,始置南京市,直隸國民政府行政院。
總統府
1949年南京解放,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3年1月1日,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成立江蘇省,南京為省會。1958年7月,南京除市區外另轄江寧、江浦、六合三縣。1962年6月,上述三縣又析出南京。1971年至1983年,江寧、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五縣又先後歸屬南京。自此,南京市逐步形成六城區(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四郊區(雨花臺、棲霞、浦口、大廠)、五縣的區劃格局。
濱江風光帶 (攝影:張健)
1989年,國務院批准南京市實行計劃單列。1994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2001年2月,江寧縣調整為江寧區。2002年4月,撤銷浦口區和江浦縣,設立新的浦口區,撤銷大廠區和六合縣,設立六合區。2013年2月,原秦淮區、白下區撤銷,成立新的秦淮區;原鼓樓區、下關區撤銷,成立新的鼓樓區;溧水、高淳撤縣建區,南京市共有11個區。
因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曾建都於南京,南京又有「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奧體中心 (攝影:方飛)
玄武區《大美玄武》(攝影:沈旻)
《夕陽下的南京站》(攝影:王立婷)
玄武區以境內玄武湖而得名。南朝宋元嘉二十三年(446)出於都城「四神布局」之需,因湖在城北,故名為玄武湖。
戰國時,區境屬金陵邑。從東漢到民國21年(1932),區境幾經變更。民國22年(1933)3月,區境為南京第一區。1949年6月起,沿用第一區。1955年8月,改稱玄武區。1967年改稱要武區。1973年復稱玄武區至今。
《臺城之冬》(攝影:梁永生)
玄武區是南京市的政治中心,文教發達,商業繁榮,交通便利,為南京市之門戶。六朝時,為宮城所在地。明初,宮城大部亦在區內。太平天國的天朝宮殿、民國時的大總統府和後來的國民政府、總統府,俱在區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等重要機關都在區境。
《兩山之間》(攝影:金洪源)
秦淮區夫子廟
因秦淮河流經區域全境而得名。春秋時期,區境屬金陵邑,秦改稱秣陵,六朝改稱建業、建康。隋朝,並建康、秣陵等縣入江寧縣。楊吳重置江寧縣後,上元、江寧兩縣同城而治,區境亦在兩縣轄內。
燈影新街口
清代中葉,區境全入江寧縣。民國16年(1927)區境基本在二區、三區、四區範圍內。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區境部分區域稱第二區,1955年改名白下區;1950年6月,區境部分區域稱新三區,1955年改稱秦淮區。2013年2月,原秦淮區、白下區撤銷,成立新的秦淮區。
秦淮夜色
建鄴區河西CBD
南京眼步行橋
「建鄴」為南京古地名。漢建安十七年(212),東吳孫權為建帝王大業,改秣陵(今南京)為建業。晉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馬炎復建鄴為秣陵。太康二年(281),於秦淮河以北設建業縣,翌年改建業為建鄴。
莫愁湖一角
民國22年(1933),南京開始設置區級建置,區境為第五區。翌年,秦淮河以西劃歸上新河區。1950年6月南京重新劃區,原第五區改稱第四區。1955年8月定名為建鄴區,1967年3月改為紅衛區,1973年12月恢復現稱。
綠博園
鼓樓區夜色濱江(攝影:王昆遠)
閱江樓
鼓樓區因區內有明洪武十五年(1382)所建鼓樓而得名。
政區建置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戰國時期的金陵邑。民國22年(1933),南京市劃設行政區,區境為第六區、第七區,是建區之始。1949年南京解放,1950年第六、第七區調整為新五區、新六區(後習慣稱為第五區、第六區)。1955年第五區改鼓樓區,第六區改為下關區。鼓樓區,1959年改為鼓樓區人民公社,1963年復名鼓樓區,1967年又改延安區,1973年再復名鼓樓區;下關區,1960年改為下關區人民公社,1967年改東方紅區,1973年再復名下關區。2013年2月,原鼓樓區、下關區撤銷,成立新的鼓樓區。
鳳迎紫峰(攝影:王昆遠)
石城夜色美(攝影:鍾平)
棲霞區棲霞古寺
因境內千年古剎棲霞寺而得名。
今之區境,春秋戰國時期先屬吳,後屬越,再屬楚。秦時,置江乘縣。隋開皇九年(589),廢臨沂等僑縣及江乘縣,均併入江寧縣。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江寧縣更為上元縣,棲霞地區屬之。其後,棲霞地區分屬上元、句容兩縣,至宋、元、明、清大體上歸屬如舊。1913年,重置江寧、句容二縣,區屬隨之而變。1934年,燕子磯和孝陵衛地區劃歸南京市,設南京市第九、十兩個鄉區。1945年,國民政府還都後,恢復第九、十區。1949年1月,燕子磯區析出八卦洲,單設南京市第四區。
古邑江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境先後成立燕子磯、中山陵園、棲霞三區,鼎足而處。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成立南京市「大郊區」後,三區建置一度撤銷,區境所在復又呈現「朝分夕合,領屬多變,治所無定」的分治局面。其間,江寧縣、六合縣、下關區、玄武區、鼓樓區等均分別管轄過區境部分區域。1963年4月,燕子磯、中山陵園、棲霞區建置恢復。1965年5月,三區合併成立棲霞區。1970年1月,分設棲霞區和鐘山區;1975年4月,鐘山區撤銷併入,棲霞區始延續至今。
棲霞寺舍利塔
棲霞紅葉
雨花臺區蓮花湖景色(板橋新城 供)
區名源於雨花臺。雨花臺系二三百萬年前古長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的堆積物所形成,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相傳梁代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泣天神,落花如雨,故名雨花臺。
夜色中的花神廟立交橋
夜色中的賽虹橋立交
民國時期分屬南京市第十一、十二區和江寧縣。1949年4月南京解放,建立第十一、十二區。1950年6月,改名第十、十一區。1953年,第十一區大部分劃給江寧縣(1956年又劃歸雨花臺區),其餘併入第四、十區。1955年8月,第十區改稱雨花臺區。1958年10月,撤雨花臺區,成立南京市郊區。1960年撤郊區,原雨花臺區分轄白下、秦淮、建鄴3個城區。1963年4月,分建雨花臺區和江東區。1965年5月,江東區、雨花臺區全部和中山陵園部分調整合併為雨花臺區。1980年10月,全區轄5個鎮、10個公社。後經多次調整,2002年10月,原江心洲鎮、沙洲街道和雙閘街道秦淮新河以北地區劃入建鄴區。
雨花臺
江寧區江寧百家湖
江寧東山新貌
西晉太康元年(280) 析秣陵縣西南境置臨江縣,二年更名江寧縣,寓「江外無事,寧靜於此」之意。治今江寧街道,屬揚州丹陽郡。隋開皇九年並同夏、建康、湖熟、丹陽諸縣入江寧縣,屬蔣州,移治今南京市區。唐武德三年(620)改江寧為歸化縣,貞觀九年(635)復為江寧。至德二年(757)於縣置江寧郡,乾元元年(758)改為昇州,兼置浙西節度使。
祿口機場航站樓
上元二年(761)州廢,改江寧為上元縣,屬潤州。五代楊吳天祐十四年(917)析上元,再置江寧縣,屬昇州。此二縣同城而治。宋屬江寧,元屬建康路,明屬應天府,清屬江寧府。民國元年改為南京府,旋廢府存縣,並上元縣入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仍治今南京市區。民國3年(1914)至民國16年(1927)為金陵道治。民國16年劃城區置南京市。民國23年(1934)移治東山鎮,為江寧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江寧縣屬鎮江專區,1958年改屬南京市,1962年復歸鎮江專區,1971年重新劃歸南京市。2000年12月,撤縣設立南京市江寧區。
美山美水黃龍硯
浦口區魅力濱江(攝影:滕宏飛)
晨韻(城南河)(攝影:滕宏飛)
「浦口」因浦子口舊有地名而得名。據《江浦縣誌》載:「浦口……元為浦子市,亦稱浦子口,故名至今。」浦子口晉時稱宣化鎮,隋時為六合鎮,築有晉王城。元初改稱浦子口。明初為江浦縣治所。
永寧街道滁河灣(攝影:滕宏飛)
春秋時周靈王十三年(前559),區域屬楚。自秦漢始,分屬棠邑縣(隋初改六合縣)、東城縣(西晉初改烏江縣,後又改和州)、建陽縣(南唐時定名來安縣,後改滁州)。明洪武九年(1376),浦口改屬江浦縣。民國16年(1927),浦口商埠區域(今泰山街道中浦、碼頭社區一帶)劃屬南京市,建為南京市第八區。1949年4月,江浦縣浦鎮、東門鎮劃屬南京市,與第八區合併成立南京市兩浦區,1955年8月,定名浦口區。2002年4月,浦口區與江浦縣合併,成立新的浦口區。
老山層巒疊嶂(攝影:刁愛國)
六合區滁河從六合城中蜿蜒而過(攝影:陳星)
龍池湖畔(攝影:成功)
六合古名棠邑。隋朝時期,因境內的定山(現浦口境內)。有寒山、獅子山、雙雞山、芙蓉山、高妙山、石人山六峰,峰連環合,而稱「六合山」,六合因山得名。
2500年前,古六合即見諸史籍。春秋戰國時期名棠邑。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置棠邑縣,隋開皇四年(584)置六合縣,六合自此定名。六合襟江控淮,歷來為南北爭戰之地。地域隸屬、政區建置頻繁。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揚州、南京、泰州、鎮江、六合專區管轄。1980年設立大廠區。1975年,六合劃歸南京市。2002年,六合縣與大廠區合併成立南京市六合區。
位於六合新城的圖書館、文化化、博物館成為六合區的文化新名片(攝影:陳星)
六合新貌
溧水區無想山國家森林公園
長深高速與寧杭高鐵交匯
因溧水(古稱瀨水)得名。民間另說源於溧山,又名慄山,以其形如慄,故名,但未經史料證實。
隋開皇十一年(591),析溧陽西北境及丹陽故地置溧水縣(古稱中山),為建縣之始。大業(605~618)初州廢,改屬丹陽郡。唐武德三年(620)屬揚州,九年改屬宣州,乾元元年(758)又屬昇州,後復屬宣州,光啟三年(88年)再屬昇州。五代因之。北宋屬江寧府,南宋屬建康府。
元元貞元年(1295)升溧水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為縣。民國元年至三年(1912~1914),先後屬南京府、金陵道。民國18~38年(1929~1949),分別屬江寧區、溧陽區、江蘇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4月解放後屬鎮江專區,1958年屬常州專區,1959年復屬鎮江專區,1983年1月劃屬南京市。2013年2月,撤銷溧水縣,設立南京市溧水區。
石臼湖邊天鵝等飛禽棲息
高淳區國際慢城風光
「高淳」因地高民淳而得名,其名最早見諸南宋詩人範成大《高淳道中》詩,原為鎮名,明弘治四年建縣時,「初擬淳化,欽定高淳」,即鎮為縣。
高淳湖濱大道
春秋時周景王四年(前541),吳王餘祭在今境內築固城,置瀨渚邑,曾是古溧陽、溧水的縣治所在地。明弘治四年(1491)割溧水縣西南7鄉置高淳縣,因宋置高淳鎮(後改淳溪鎮,即今治),遂以鎮名縣。明屬應天府,清屬江寧府。民國3年至民國16年(1914~1927)屬金陵道,民國23年至民國25年(1934~1936)屬溧陽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改屬江寧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後改為第一區)。
1949年屬蘇南行署鎮江專區,後屢屬江蘇省鎮江(1953、1959、1970)、常州(1958)專區或地區。1983年鎮江地區撤銷,改屬南京市,2013年2月,高淳撤縣建區。
遊子山坊
高淳老街
組稿: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與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編撰。感謝南京市各區地方志辦公室給予的大力支持。
文字來源:《江蘇建置志》《江蘇省市縣概況》《江蘇省志·地名志》《南京市志》
文章來源: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
本文系「方志江蘇」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和微信群,媒體及公眾號轉載煩請獲得授權!
(原標題《權威發布!江蘇省會南京及各區縣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