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美食知多少?糰子和油肉少不了!」——江南是清麗之地,更是美食之地,江浙的點心和菜品素以精緻精細出名,水鄉古鎮更是傳統美食的聚集之地。
位於無錫市錫山區東南鵝湖鎮境內的「蕩口古鎮」,雖名氣較之周莊、烏鎮、南潯較弱,但卻別有風味,尤其是蕩口的「青白糰子」和「走油肉」堪稱兩絕,是來此遊玩必不能錯過的美味!
糰子:青白兩色 清白做人
古鎮上的文昌路是美食一條街,匯集了蕩口的特產及江南特色小吃。而這裡的青白糰子最為誘人。
糰子是江南的著名點心,分青白兩色,是一種糯米包著餡料蒸熟而成的一種食品,口感糯滑香軟。它用糯米粉揉制,通常有肉餡、芝麻餡、豆沙餡等。青白兩種糰子的做法也不一樣,白糰子是由手工打制的純天然無汙染的麥汁和入白色的糯米粉製成,顏色晶瑩透亮,散發著麥汁的陣陣清香;而青糰子須在麵團中揉入用石灰水焯過的(以除去澀味)艾草、薴麻或其他植物,使麵團變成鮮豔的青綠色,口感也會因此更富韌性,青糰子的餡也基本是甜的。
這糰子的青白兩色也頗有講究,寓意「清清白白做人」,且是清明前後必吃的糕團點心,既清白、也剔透,既清香、也軟糯,兩口一個塞下去,實在過癮!
走油肉:歪打正著的驚喜
「走油肉」這道菜品有個傳奇的來歷:據傳在清康熙年間,有位四川巴縣人到江陰任江蘇學政衙署學政,每餐必食肉。一次,在家中宴請地方學士,讓家廚準備做一盆蒜香白切肉待客。但廚師於慌亂之中,不慎將一塊做白切肉的熟肉塊掉進了熱油鍋。待將肉撈起,已炸成了金黃色。由於時間緊急,廚師無奈只好把金黃色的肉塊切成片放入碗中,並撒些醬油、黃酒、鹽、糖,再將其置入蒸籠中蒸熱。誰知,主人和客人品嘗之後大讚美味,這道歪打正著的好菜也被起了個生動形象的名字——「走油肉」。
走油肉作為江陰特色菜品,是當地老百姓餐桌必備的一道,而且也是作為壓軸菜上桌,以示隆重。蕩口古鎮的走油肉沿襲傳統做法,先把一塊肥瘦相間的帶皮方子肉放入油鍋內烹製,炸至金黃,將原本肥肉中的油脂過濾掉以後,再加上蕩口特產的冰油和黃酒等簡單的佐料把它清蒸,於是一道考究的民間美食就誕生啦。
「民以食為天」,遊玩中的最要一項當然是吃好喝好。若有心品嘗江南美食,那蕩口古鎮的糰子和走油肉這「美食兩絕」可是必列的清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