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飯局,從來都不簡單。
很多地方的飯局,如果酒沒喝好,就說明招呼不周,但也總會有特殊原因喝不了酒的情況。如果有人喝不了酒,常常會看到這個人在敬酒或回敬的時候以茶代酒敬對方,以表示禮貌和尊重。
這種如此機智的做法,究竟是誰想出來的呢?這是有歷史典故的。
晉代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韋曜傳》中記載:
皓時,每饗宴餉,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飲酒,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或為裁減,或密賜荼荈以當酒。
「荼荈」就是現在的茶湯。這是我國現存最早具體記載飲茶的史實,也是「以茶代酒」這頓操作的出處。
吳國君主孫皓特別喜歡設宴喝酒,參加宴會的人都得喝酒,且至少要喝七升。有一次開設宴席的時候,韋曜也參加了,但他不勝酒力。韋曜是孫皓父親的老師,因此孫皓很敬重他,知道他不能喝酒,便暗中賜給他茶來代替酒,這樣韋曜不失禮節,孫皓也不丟面子。
從這個典故也可以看出,在三國時期,宮廷中已經有御用茶葉,飲茶之風已經在宮廷中興起。後來這個典故流傳開來,人們開始把「以茶代酒」用在酒宴上或是其他需要喝酒的場景中。
後來宋代詩人杜耒寫的一首《寒夜》,描述了「以茶代酒」的雅趣: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用,才有梅花便不同。
詩中描述了客人寒夜來訪,沒有美酒佳餚,卻有竹爐煮茶,主人與客人在寒夜中飽啜醇香的熱茶,甚是享受。這體現了以茶代酒的高雅情趣,也流露出了以茶待客的真情。
我國的酒桌文化、飯桌禮儀歷史悠久,作為一個禮儀之邦,最重要的是不能失了禮節和體面。
所以當飯局上不能喝酒時,不妨以茶代個酒?
本文為原創,轉載須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