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勒門再現珍貴影像 王開老照片開啟上海塵封記憶

2020-12-12 東方網

  東方網10月17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到克勒門去尋夢,正成為滬上文化人的一種時髦。昨日,已連續推出多場精彩文化活動的克勒門藝術沙龍,再度聚焦「王開照相館與上海老照片的故事」。國際貴都大飯店劇院的大屏幕上,播放著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尤其珍貴的是其中還有阮玲玉、周璇、胡蝶、陳雲裳等電影明星的生活照。這些生動真切的影像,再現了老上海的時尚風情,也打開了上海人塵封的記憶。原王開攝影有限公司業務總經理孫孟英、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娓娓講述著照片背後的故事,令觀眾讚嘆:「那個年代的上海,曾那麼繁華,那麼摩登,那麼美。」

  利用名人效應,「王開」名聲大振

  說起王開的歷史,孫孟英可謂如數家珍。大名鼎鼎的王開照相館究竟拍下過哪些珍貴的歷史鏡頭呢?據孫孟英介紹,王開照相館真正出名,是通過兩件事:一件事發生在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王開老闆王熾開派出攝影師前往北京,拍攝了人們為一代偉人送葬的歷史畫面。王熾開將這些照片加上「王開攝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知名人士,令「王開」一時間聲名大振。另一件事是在1927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王開派出技術最好的攝影師,使用當時相當高級的「羅勒發來克斯」快鏡,搶拍了許多精彩的比賽場景,趕在當天晚上衝洗出來,發送給各家報館。王熾開不求稿酬,只提出一個要求:報館在使用這些照片時註明「上海王開照相」字樣。為了提供高水平的新聞攝影,王開還不惜動用昂貴器材,甚至還有專用飛機。使得當年的重要報紙,如《申報》、《大公報》等,翻開全是「王開照相」。

  除了以新聞照片見長,王開老闆也很善用明星效應。「王開」有這樣一個規矩:凡是上鏡漂亮的,「王開」會送一套照片,同時把樣照放在櫥窗裡展覽。而當時眾多電影導演常通過這些照片來尋找合適演員,這樣的機遇自然吸引了一大批明星和想成為明星的人。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張織雲、陳燕燕、陳雲裳、黃柳霜等上海灘光鮮亮麗的影視明星都是在「王開」這家照相館出入的常客。周璇成名前就曾至「王開」拍過許多照片,她有一幀經典半身側面照,拍攝時只有17歲。甚至連阮玲玉葬禮上用的遺照,也是頭天晚上從王開攝影師姚國榮家裡取走的。足見王開與明星的密切關係。

  如今這些老照片,都珍藏在王開照相館的檔案室裡。有專家認為,這批老照片中的人物服飾、髮型,精緻而豐富,展現了上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化習俗,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同時它們也是一部生動的中國電影史。

  孫孟英已圍繞這些照片,創作了相關書籍。他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在照片中回味歷史。

  [王開緣·名人談]

  秦怡深情追憶愛人金焰

  90多歲高齡的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老師,昨日也來到了克勒門綺夢專場,和現場觀眾一起追憶王開照相館那些老照片所記錄的點點滴滴。而王開照相館當年為她的愛人、有「電影皇帝」之稱的金焰所拍攝的一幀照片,更是勾起了她的深情回憶。

  2006年年底,一場因自來水龍頭破裂而造成的「水災」,使孫孟英在公司地下倉庫的檔案室裡意外發現一隻塵封40年的舊紙箱,打開紙箱,一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珍貴老照片赫然映入眼帘……其中最為珍貴且燦爛奪目的,是周璇、阮玲玉……等諸多電影明星的玉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不少明星照片需要辨認。

  有人拿著照片上門找秦怡幫忙辨認。面對一張不知名的演員照片,秦怡只看了一眼,她就非常肯定地認出了照片上那人正是她的愛人:「是金焰,肯定是金焰,我認得出那身衣服。雖然那衣服在家他從沒穿過。」據說王開後來特別複製了一張金焰的照片贈送給秦怡,讓她格外高興。

  鄭蘋如侄子講述真實姑姑

  當時能進「王開」拍照的除了影視明星,還不乏政界、商界名人,他們的不少照片甚至更具歷史價值。比如鄭蘋如,張愛玲小說《色·戒》的女主人公原型,她在「王開」所拍的照片曾刊登於1937年7月的《良友》畫報封面,當時因她身分特殊,只稱「鄭女士」三個字,而未寫全名。昨天鄭蘋如的侄子鄭國基也來到了克勒門現場,講述鄭家的故事。

  2007年,他是在電視新聞中看到了王開這批老照片,其中有一張年輕女子的著色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一眼就認出了她,她就是我的姑媽鄭蘋如。」

  鄭蘋如的故事曾轟動上海灘,1950年被女作家張愛玲寫成小說《色·戒》。後來又被華裔導演李安改拍為電影,影響甚廣。看到小說、電影裡,說王佳芝對漢奸丁默村動了真情,鄭國基反駁道:「這是胡說。我二姑媽有未婚夫的,中央空軍學校的高材生,宋美齡去美國買飛機都經常要帶上他。可惜這對相愛的人,雙雙為事業犧牲了。」

相關焦點

  • 上海王開照相館首次向公眾展示80張絕版老照片
    包括40位老上海電影明星 尋找60對鑽石婚夫婦免費拍照  東方早報記者 李淑平   前日,王開照相館首次向公眾展示了新近整理出的近80張歷史老照片,其中包括胡蝶、金焰等老上海明星的照片。  為了慶祝福建中路新店開張,王開照相館首次公開展示新近整理出的近80張歷史老照片。這是2007年在王開照相館偶然發現的,開店以來唯一保存完整的包括五六百張老照片中的一部分。這些老照片中有胡蝶、金焰、路明、黎莉莉、高佔非、王熙春等40位老上海的電影明星。
  • 王開照相館
    王熾開通過努力,被有關方面邀請派人赴京拍攝追悼活動,他派出最好的攝影師,不僅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還拍攝了孫中山葬禮的全過程。隨後,王熾開將這些珍貴照片加上「王開攝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與軍政要員,一時間王開名聲大振。    另一件事發生在1927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組織方採用招標方式公開招募攝影師,王開照相館一舉中標。
  •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六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六萬壑松風書接前回: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三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四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五塵封的記憶——哈達街的光棍
  • 王開照相:曾為《色戒》女主角原型拍照
    風情萬種的明星照   創出品牌後的「王開」,見證了上海「十裡洋場」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風華絕代。「王開」幾乎珍藏著這一時期所有上海灘當紅明星的原版留影,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張織雲、陳燕燕、陳雲裳等上海灘頭光鮮亮麗的影視明星都是在「王開」照相館出入的常客。
  •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四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四2000年拍的支棟樓。記得依稀是在2001年就聽到要拆支棟樓的傳言在坊間傳播,人們議論紛紛,大多是希望保留。塵封的記憶——老赤峰支棟樓軼聞之一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二
  • 專訪閻華:「克勒門」七年不癢
    克勒門文化沙龍,在那一刻開啟她的閻華時刻。「如果說上海的香氣是有顏色的,那一定是潔白的。」閻華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似乎回到了七年前的盛夏午後,白蘭花、梔子花的香氣相互纏繞,音樂、繪畫、故事、展望,隨著道道香茶鋪展開來。
  • 「上海·環衛——砥礪奮進30年」老照片徵集開始啦!
    ;一個交通織網錯綜複雜的城市……這裡人流如潮,這裡車水馬龍,有3000萬人每天在這裡生活,而支撐這座城市乾淨整潔有序運轉的是一個個交織穿梭的……上海,一路建設,一路發展,無數個珍貴的歷史瞬間被定格在了時代的長廊。
  • 憶說上海最早的幾家照相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在老上海人的記憶中,照相館最有生活的儀式感,走進照相館必定是要記錄某個重要事,
  • 《北碚鄉建記憶》出版 490張民國老照片首次面世
    ▲《北碚鄉建記憶》。作為北碚鄉村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見證人,同時也是歷史記憶的有心人,高孟先收藏了大量反映北碚鄉建歷史的民國老照片。打開《北碚鄉建記憶》正文,記者看到:數百張老照片按事件時序、關聯排版,全書分為教育與人才培養、標本與風物採集、盧作孚率團出川考察、運輸建設、城市和人文風貌、民眾體育等9個篇章,通過圖像鋪排和詳實的標註,再現北碚鄉建實驗的諸多場景,記錄了鄉建運動眾多參與者的影像,同時還以盧作孚等人為紐帶,展現了當時中國川西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北方部分城市的風貌。
  • 那些珍貴的老照片,80年代的綠皮火車,滿滿的感動和回憶
    影像是文明的手印。 照片是影像的一種表現形式。 那些記錄現實的老照片更是珍貴無比。 時光可以流逝,記憶永不磨滅。 那些珍貴的老照片讓我們一起領略.80年代的珍貴火車影像北京-成都(直快163次)木製的水牌,明顯的拼音字母,全是年代的記憶綠皮火車在拐彎,當時的鐵路沿線還沒有封閉,電氣化的路段還很少鐵路沿線的居民以及散養的豬仔,那個年代的建築看起來是那麼的美好鐵路沿線的河流
  • 老上海的照相館
    但是在老一輩的記憶中、在那個沒有數碼和智能的年代,去照相館拍一張照,那是生活的儀式感。走進照相館必定是要記錄某個重要事,那些老照片凝固了一個個歷史瞬間,記錄了歲月痕跡和美好,更是歷史的忠實見證。為保證影像清晰,被攝者須端坐或直立,攝影師一敲木板,打開鏡頭蓋,大聲喊「一、二、三、四……」一般要數到十,有時甚至數到二十,被攝者才可動。
  • 全民徵集老照片,一起「尋找記憶中的南溫泉」
    「重裝歸來」的南溫泉不忘初心邀您一起重拾記憶,展望未來「重拾老記憶,歸來南溫泉」記憶展現面向公眾徵集關於南溫泉的「獨家記憶」您的懷舊老照片和溫馨故事經篩選整理後將被陸續推廣一張老照片,一段難忘事打開塵封的時光大門追憶流光歲月的點滴把我們帶回到過去想起那些年、那些人
  • 王開照相館:在歷史磨洗中永不退色
    王開照相館開設於1920年,它的老闆是廣東人王熾開。初創時主要業務是拍攝人像照、結婚照、合家歡等各類照片,但當時的生意比較清淡。在當時的上海,擁有私人照相機的家庭鳳毛麟角,而且大都是外國人和有錢的華人。對一般家庭而言,到照相館去照像是一件非常鄭重而奢華的事情。
  • 老照片!成武記憶,每一張都是滿滿的回憶
    看到成武老照片徵集信息後,第一時間聯繫並整理自己保存的一些老照片,分三批次發送我們,並對每張照片作了說明。同時,又針對一些老照片撰寫了《回首三十六年前「四平調」演出紀實》、《再現四十年前成武戲曲舞颱風採》兩篇回憶文章,配圖作了發表,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還有遠在北京的王凱旋同志,南魯鎮大王店人,現在國家應急部直屬研究院工作。
  • 民國檔案中的珍貴老照片 再現航空烈士公墓初建風貌
    原標題: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獲贈珍貴民國照片導讀:胡卓然從民國檔案中找到了二十幾張珍貴老照片,這些照片不僅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內沒有陳列,就連資深抗戰史學者也沒看過。浩瀚史料中尋找珍貴照片「八年抗日戰爭中的空中作戰,是一部可歌可泣,令人盪氣迴腸的歷史!」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的研究人員胡卓然告訴記者,可惜的是,空軍抗戰史的文字史料非常多,影像留存至今的卻較為稀少。今年年初以來,市地方志辦公室設立研究課題,對表現空軍抗戰史的圖像資料進行尋找和整理。
  • 塵封的記憶——一件往事
    塵封的記憶—— 一件往事蔡集成我最早知道韓麟符的名字是在1990年出版的《紅山文史》第四集李在洲先生的文章《赤峰教育界知名人物》裡,但文字非常簡略,只有200多字。在我記憶中,她個子不高,梳兩個小辮兒,圓盤臉,大眼睛高鼻梁,穿著一件綠格的大襟兒棉襖,一幅溫婉可人的模樣。她挺活潑的,有一天,我看見她蹦蹦跳跳地跑進教室,有兩個男同學議論道,韓淑芹咋這麼美?嗯,聽說她的入團申請批下來了。
  • 數百張老照片全景再現「民國南京」 南博9月20日起推出常設展覽
    9月20日起,南京博物院將在民國館推出常設展覽「印象南京——民國老照片展」,數百張珍貴的民國老照片,將帶領觀眾走進夫子廟的熙攘商鋪、老城南的狹長小巷,在黑白影像中感受這座城市的民國記憶。據悉,此次展覽選用了民國時期南京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蹟、民國建築、城市面貌、人文生活等五大類老照片,並將民國時期與當下同一場景的照片進行古今對比,配以文字和圖像資料介紹,讓觀眾以更加直觀的感受了解南京城市的發展變遷。攝影技術自清末傳入中國以後,南京的歷史文化和城市風貌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人士前來拍攝,留下了許多有關南京城的影像資料,尤以民國時期拍攝的照片最為全面、詳細。
  •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天津,80年代的上海!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拍攝的是80年代的北京飯店外景照片,從圖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飯店建設在國內都是超一流的,整座建築氣勢磅礴,非常宏偉!飯店前面的馬路上,來往的車輛也比較多!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上世紀80年代的長安街照片,從圖片中看去,當時的長安街人相比現在來說非常少,出行的百姓也都是騎著自行車,很少看見小車的影子!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80年代的天津老照片,圖片正中間為當年的寶林祥食品店,店面的前方有大量騎自行車的行人,在照片的左側則是一輛時代屬性很強的解放牌大汽車。